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3 毫秒
1.
苏格拉底是一位知识丰富、智慧卓越的学者。他对朋友说:我是一个产婆的儿子,我自己也会“助产术”。他认为正像新生儿需要有人接生一样,人的新思想也要别人帮助才能顺利“分娩”。有一天,苏格拉底遇到一个名叫美诺的年轻人正和别人大谈“美德”如何如何。他便谦虚地问道:“我很惭愧地承认,我对美德简直是一无所知。请你讲一讲什么是‘美德’好吗?”美诺傲慢地回答:“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懂吗?告诉你吧:一个人不偷窃、不欺骗,这样的品行就是美德。”苏格拉底继续向他请教:“美诺,请你慷慨地告诉我,不偷窃就是美德吗?”美诺不假思索地答道:“…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临终前有一个不小的遗憾———他多年的得力助手居然在半年的时间里没能给他找到一个最优秀的关门弟子。助手非常惭愧,泪流满面地坐在病床边沉重地说:“我真对不起您,让您失望了。”苏格拉底说:“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话没说完,一代哲人就永远离开了他曾深切关注着的这个世界。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诀。人有了自信,才能冷静地面对挫折困难,克服怯懦,才会从胜利走向胜利,从成功走向成功。缺乏自信常常是性格软弱和事业不能成功的…  相似文献   

3.
“我永远挣扎在两种角色之间” 陈建华:我发现您到香港之后的这十年心情很舒畅.虽然自己不以学者自居,但在更大的文化的环境中思考和写作,不断有新作品问世,而且讲课和参加讨论会,还是很学术的.您在不断兑现和挑战自己的许诺. 李欧梵:自我挑战. 陈建华:我有点困惑,似乎您把近年所做的文化研究看作脱离您的专业?  相似文献   

4.
去年 1 1月的一天 ,在福建视察工作的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李蒙到医院探望了正在疗养的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名誉主席卢嘉锡。李蒙说 :“几个月没见到您了 ,都好吗 ?”  “好 ,好 ,我在这里不用开那么多的会 ,环境又安静 ,可以休息。”卢老回答说。  李蒙 :“看来您精神多了 !”  “你的领带很漂亮。”卢老风趣地说。  “我把这领带给您系上 ,好吗 ?”李蒙一边说 ,一边解下领带 ,当真给卢老系上领带。  “好漂亮。”卢老用手摸着身上的领带 ,笑着说。  “这领带就送给您了。”  “我有好多领带 ,”卢志说 ,“带一下就还…  相似文献   

5.
《新东方》2004,(11):28-28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没有激情的年轻男子来到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面前,漫不经心地说:"伟大的苏格拉底啊,我特意为寻求知识来找您。" 哲学家带这位年轻人来到海边,涉水下到海中,把青年压入水中30秒。  相似文献   

6.
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 如果说苏格拉底时代不过是人类自我认识的萌芽,那末欧州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们喊出的“我是人.人所具有的我无不具有”的响亮口号,则无疑促进了人类自我意识的大觉醒.后来的哲学家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萨特的“自为的存在”、黑格尔的“自我与非我“、以及卢棱的“我独一无二,我知己知人.我天生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7.
幽默     
聋子最好 太太对先生说:“我想在新买的钢琴上放个音乐家的半身像,你说海顿、贝多芬、肖邦,哪个好?” “贝多芬最好。” “为什么?” “因为他是聋子。” 信任 小保姆不满地对女主人说:“看来您根本不信任我,夫人。要是这样的话,我还是别在您家里干活了。”  相似文献   

8.
幻想     
苏格拉底50岁,头顶变成不毛之地,额头上沟沟壑壑布满了皱纹,再加上深陷的眼窝,看上去至少有60岁。然而,一个18岁的姑娘却疯狂地爱上了他,并且最终成了他的妻子。一个老气横秋,一个鲜嫩欲滴;一个像秋霜打过的衰草,一个如含苞欲放的鲜花。对这桩不般配的婚姻,许多人都大惑不解。有个人终于忍不住了,向苏格拉底打探成功的秘诀:“先生,你是用什么方法把小姑娘追到手的?”苏格拉底老老实实地说:“我实在没有工夫研究这个问题,我只是专心致志地做自己的事。”那人不相信,继续穷追不舍:“这么漂亮的姑娘,你不追她,她怎么会爱上你呢?”苏格拉底抬头…  相似文献   

9.
“尊敬的郭先生:提笔先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非常感谢您的资助让我的孩子有了一台好的助听器,让他听到了声音……”“尊敬的郭先生:祝您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快乐!”“敬爱的郭爷爷:在您的资助下,我安上了假肢,能走路了!我能和别的小朋友一样上学了!谢  相似文献   

10.
漫画与幽默     
如此作弊“波洛涅斯由于作弊被开除了。”“怎么回事啊 ?”“在生理卫生考试中 ,他数自己的肋骨 ,结果被发现了。”口试结果教授问一学生某种药每次口服量是多少?学生回答 :“5克。”一分钟后,他发现自己答错了,应为5毫克,便急忙站起来。“教授,允许我纠正吗?”教授看了一下表,然后说 :“不必了,由于服用过量的药物,病人已经不幸在30秒钟以前去世了 !”求知一个青年问苏格拉底 :“怎样才能获得知识 ?”苏格拉底将这个青年带到海里 ,海水淹没了年轻人 ,他奋力挣扎才将头探出水面。苏格拉底问 :“你在水里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  相似文献   

11.
问:不久前出版的《中国院士治学格言手迹》一书,其中收录了您题写的一句格言,是叫“乐知出灵感”吧,读来颇具新意和耐人品味,您能就此格言谈谈具体的治学体验吗? 答:这确实是我个人的一点体验。人生的种种体验或者说感悟, 其实很容易从先贤那里找到最经典的说法。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中的“之”字,便是指做学问这件事;而“知”、“好”、“乐”分  相似文献   

12.
某电台播了一个小品,叫《采访长寿村》。内容是这样的:记者走进长寿村,看到一老人正在吃饭,迎面上去问“大爷您几岁?”大爷说:“100岁。”请问:“您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大爷说:“每天按时吃饭,不过我年青,说不全,你去问我的哥哥吧。他今年112岁,正在前面做农活。”记者:“哦。”记者走到田边看到老者问道:“大爷您这么大年纪还做农活,您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大爷回答到:“我长寿的秘诀是热爱生活,天天坚持做农活。不过我说的并不全,你还是去问我叔叔吧。”前面木凳上静坐一个老者,记者前去问到:“大爷您长寿的秘诀是什么?”老者睁开眼笑笑说…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敬爱的毛泽东同志:请允许我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和我个人的名义对您热情地邀请我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表示衷心的感谢。我怀着感激的心情接受您的邀请。如果对您方便的话,我准备在1957年4月15日至5月5日期间访问兄弟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相似文献   

14.
一位自称“找不到幸福”署名“李志高”的年轻朋友这样诉说心中的困惑:马老师,有一个困扰了我好多年的问题想请您指点迷津。从读书的时候起,我和那么多人一样,就为了一次次考试名次而喘不过气来,没有体验过学生时代的幸福。走上社会之后,还是为一个个没完没了的奋斗目标而一路拼杀,没有体验过生活中那种惬意的幸福。眼看到了而立之年,似乎总也没弄明白人生的幸福在哪里?这样下去人生有什么意思?真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吗?人生的幸福在哪里?我的回信这样写道:志高朋友,马老师很理解你的那种没有品尝到人生幸福的心情。可是这怪谁呢?似乎只能…  相似文献   

15.
我想有个家     
尊敬的老谢朋友: 您好! 鸿雁带去我对你的真诚祝福。我以万分喜悦的心情再次收到远方朋友的信,您热切的话语带给我真挚的友情。愿河北的我与广东的您成为永久的朋友,因为,生活中,有时我备感孤寂。  相似文献   

16.
冲动是魔鬼     
刘楚仁 《人民公安》2006,(13):51-51
这是我在看守所工作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我在巡逻时,15号监室的陈窿喊我:“刘所长,我明天就走了,今天是最后一天,您能最后提我一次吗?”我止住步,问:“有事要说吗?”“明天您就换班了,走时就见不到您了。”那几天我值班(我们三天一个班)时他每次见到我,都要重复一句话:“刘所长,  相似文献   

17.
理事长“理”出“一条龙”来 记者(以下简称记):听说您去年9月份刚到残联工作,到今年9月份刚好一年,请您谈一谈这一年来的体会和感受. 余颖(以下简称余):是的,我是去年9月份到残联工作的.来之前听说残联是个“钱多事少,责任轻;喝茶看报,好舒心”的清闲部门,而且还是“主要领导不记挂,肩上担子不重大”的边缘部门.可是来到不久我的感受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8.
一次去广播电台做“耳聋防治”的节目佳宾。主持人怀着好奇的心情问我们那里半年也见不上妈妈一面的聋孩子和我们在一起的学习生活情况。我们一一回答。主持人突然问:“您说聋孩子和健全孩子相比您更爱哪一类孩子?”虽然当时做了回答,而且我也确实认为聋孩子更让我挂念、喜爱,但爱他们什么?为什么爱他们?确实没理出个头绪。回到家,又想了很长时间,和聋孩子朝夕相处10多年的经历浮现在我的眼前。 一天,我去看望一个刚3岁的聋儿。当我站在马路对面正准备穿过时,无意  相似文献   

19.
理想,是一个人在人生旅途中所必不可少的,它给人指明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使人终生为之奋斗,而不至于随波逐流,一事无成。而我应该树立怎样的理想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对父亲进行了采访。我和父亲面对面坐下,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 “爸爸,您小时候理想是什么”爸爸笑了笑,回答道:“小时候,我的理想很单纯,只是要让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当时,社会上有一句流行的口号:“十五年超英赶美”,由此可见人们迫切的心情。我当时还不大,但我也希望祖国的经济建设飞速发展,早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并且尽快尽早地实现共产主义,使生活过得更得美好”。  相似文献   

20.
“不知道”     
如果您是一位教师,您是否有过被学生问住的“尴尬”?您是否说出过这三个字:“不知道。”相信如果您是一位教师,您一定有过这样的“尴尬”。但是对于您是否说出了这三个字,我不敢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