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史纵览》2011,(4):56
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革命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中,红二十八军在岳西重建,并创建游击根据地。七七事变后,红二十八军率先鄂豫皖边区举行国  相似文献   

2.
岳西谈判 抗日战争爆发后,安 徽各地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努力推动 安徽地区的国共和谈,实现国共合作, 共御外侮。坚持鄂豫皖边区三年游击 战争的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于1937 年7月13日,主动向国民党鄂豫皖边区 督办公署发出“停战谈判,共同抗日” 的倡议。经过几轮谈判,7月27日,双 方在岳西县青天畈达成停战协议。协 议生效后,红二十八军陆续下山接受 改编,踏上了抗日征途。  相似文献   

3.
正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战斗在鄂豫皖边区的红二十八军与国民党当局在安徽岳西县境内举行谈判,最终在青天畈上青小学签订协议,决定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史称"岳西谈判"。岳西停战谈判,是南方8省14块红色根据地中最早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达成的局部停战谈判,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人们所熟知。但是,对于皖鄂特委书记何耀榜及其为岳西谈判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则很少有人知晓了。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深化对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和红二十八军历史的研究,丰富党史资源,推动大别山和岳西红色文化建设,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安庆市委将联合主办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红色岳西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5.
唐亚 《世纪风采》2007,(10):14-17
高敬亭,原名高志原,河南新县人。1928年参加革命,历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常委、鄂豫皖特区苏维埃主席、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兼皖两北党委书记、红军第二十五军七十五师政委、红军第二十八军政委等职。1934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率红二十五军长征后,他与中央失去联系,在极其困难条件下,重建红二十八军,勇敢地担负起全面领导边区党、政、军的重任。  相似文献   

6.
1937年10月,根据国共合作协议,中央决定将南方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12月27日,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该军无军长)和豫南游击队代表张明河来到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向周恩来汇报工作,并参加新四军军部成立大会。高敬亭、张明河与周恩来见面后,分别作了自我介绍。在听取了两人关于红二十八军和豫南游击队的情况汇报后,周恩来对高敬亭说:敬亭同志,自从1934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和红二十五军撤出鄂豫皖边区后,国民党17万大军包围了这里。在敌情险恶的形势下,你带领留下来的部分官兵跳出敌人的包围圈,重建了红二十…  相似文献   

7.
2002年7月28日,是高敬亭领导的红二十八军同卫立煌为督办的"豫鄂皖边区督办公署"展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和平谈判签字65周年纪念日.头天上午,安庆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和中共岳西县委在岳西天堂镇天柱山宾馆,隆重召开了纪念岳西谈判成功65周年座谈会,共同缅怀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丁继哲、陈硕峰出席会议.我亦应邀出席并作发言.  相似文献   

8.
正1933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在湖北麻城大畈(现属河南新县)正式组建,1933年10月在安徽金寨重建,1934年11月在安徽岳西再建。红二十八军在建军初始虽然总兵力只有4个营,但却拥有一支300余人的手枪团,直属于军部。之前,在红二十五军准备长征之际,建立了第一支红军手枪团。这两个手枪团是中国工农红军战斗序列中独有的部队,在红二十五军长征后,重建的红二十八军坚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3年游击战争,为中国革命保存了骨干  相似文献   

9.
董保存  王喆 《湘潮》2014,(7):34-38
大别山红旗不倒,高敬亭演绎战将传奇说起驻守西北要地宝鸡的第二十一集团军,就要说到著名的黄麻起义。起义后的队伍坚持在鄂豫皖粉碎了敌人的4次疯狂"围剿"。1934年11月,程子华、徐海东、吴焕先等领导的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开始战略转移,红八十二师师长、鄂豫皖省委常委高敬亭临危受命,重新组建红二十八军和鄂豫皖省委。  相似文献   

10.
正参加长征的红军除红一、二、四方面军外,还有红25军。红25军是四支红军长征队伍中最小的一支,在长征中孤军北上,最先到达陕北,为党中央和红一、二、四方面军落脚陕北奠定了基础,使中国革命柳暗花明。1931年10月,红25军创建于鄂豫皖根据地金寨县麻埠镇,是鄂豫皖根据地的一支主力红军部队。1932年秋,红25军主力随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西征入川,后发展壮大为红31军。1932年11  相似文献   

11.
他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创始人之一,是党中央任命的首任鄂豫皖边区特委书记,曾任皖西北道委书记,创建和参与领导过红二十七军(任军政委)、红二十八军(任军政委)、红二十五军(任军政治部主任),为鄂豫皖根据地的创建和巩固,为党的组织和红军队伍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虽然曾遭受数次挫折,险些被杀,但是他对革命的信仰却愈久弥坚,未  相似文献   

12.
姚启俊 《江淮》2011,(10):38
本刊讯9月25日至26日,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红色岳西学术研讨会在岳西县举行。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主任霍海丹、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副巡视员、研究员王新生,省委党史研究室  相似文献   

13.
他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创始人之~.是党中央任命的首任鄂豫皖边区特委书记.曾任皖西北道委书记.创建和参与领导过红二十七军(任军政委)、红二十八军(任军政委)、红二十五军(任军政治部主任).为鄂豫皖根据地的创建和巩固.为党的组织和红军队伍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虽然曾遭受数次挫折.险些被杀.但是他对革命的信仰却愈久弥坚.未有丝毫的褪色。他就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郭述申。  相似文献   

14.
在鄂豫皖边区三年游击战争期间,边区的形势跌宕起伏,经历了主力部队西征之后的迷茫期、重建第二十八军的精神提振期、西进东返的战略转折期、深入开展游击战争的辉煌期、反击新"清剿"的极为困难期、岳西谈判的柳暗花明期等阶段。造成这种形势演变路线图的原因非常复杂,其中国共双方在边区的战略博弈之高下,是解读游击区形势演变的一个视角。当任何一方的战略部署合乎实际、针对性强、高于对方的时候,边区的形势就偏向哪个方面,就对哪个方面有利,反之亦然。这充分说明,战略规划的正确与否、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革命形势的高涨与低落,关系到革命形势的演变路径,关系到革命事业的兴衰成败。  相似文献   

15.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诞生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_一大主力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之一。1933年至1934年在红四方面军撤离根据地、鄂豫皖苏区面临严重困难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同强大的敌人进行了英勇卓绝的斗争。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在长征中,红二十五军英勇善战、秋毫不犯、唤醒民众、踊跃参战的动人事迹在中州大地广为流传,给河南人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这里记述的就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在河南的英勇壮举。  相似文献   

16.
徐京 《党史纵览》2011,(12):50-51
2011年9月23至24日,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和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安庆市委联合主办,中共岳西县委、岳西县人民政府承办的“鄂豫皖三年游击战,红色岳西”学术研讨会在安徽省岳西县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17.
刘明钢 《党史纵览》2012,(12):51-52
2011年9月,笔者有幸参加《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红色岳西》学术研讨会,第一次走近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红色岳西,使我产生了太多的感触、太多的感慨、太多的感动。一道亮丽风景笔者是搭长途汽车从武汉经潜山前往岳西的。当大巴沿着六(安)潜(山)高速疾驶时,那种舒畅、开阔、惊艳的心情无以言表。这一天,我终于真正体验到了什么叫行云流水,什么叫赏心悦目,什么叫心旷神怡!  相似文献   

18.
陕南根据地     
《党史天地》2007,(8):48-49
郑位三、陈先瑞坚持两年游击战争 毛泽东评价:“中央红军西征出动,你们红74师就在南面闹华山,配合得很好呀” 1934年9月,程子华受党中央委派,到鄂豫皖苏区工作。在罗山县向鄂豫皖省委常委、红25军政治部主任郑位三传达了周恩来的指示,要红25军作战略转移,去开创新的根据地。  相似文献   

19.
正出任红二十八军师政治委员1935年2月1日,时任中共鄂东北道委少共书记的方永乐,率领鄂东北独立团,千里转战,来到皖西六安县与立煌县(现名金寨,下同)交界处的青山镇抱儿山下的抱儿山村,将省委的一封信交给了时任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的高敬亭。省委指示信的大意是:根据党中央指示,红二十五军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旗帜,从鄂东撤离鄂豫皖苏区西进,  相似文献   

20.
红二十八军第三次组建 红二十五军长征后,国民党军趁鄂豫皖地区没有主力红军之际,更加肆无忌惮。他们大修碉堡,广设封锁线,把鄂豫皖边区划为四个格子式“驻剿”区,纵兵烧、杀、抢、掠,所到之处,尸山血海,一片废墟。 敌人残酷“清剿”,形势十分险恶。省委成员大多随红二十五军西去,留在根据地的只有鄂东北道委和皖西北道委,主力红军和地方武装不足3000人,处于分散隔绝状态,不能形成拳头。 红二十五军转移后的第二天,鄂东北道委召开会议,决定集中地方武装,打击敌人,扩大影响。随后,将光山战斗营、罗山教导营、痊愈的红军伤病员和要求参加红军的群众组成鄂东北独立团,使鄂东北地区有了一支骨干武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