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侦查讯问中,犯罪嫌疑人受趋利避害心理规律的支配,会产生一系列不利于其如实供述的心理障碍,其中最常见的有畏罪心理、侥幸心理、对立心理和悲观心理。侦查人员应根据犯罪嫌疑人在侦查讯问各阶段出现的供述心理障碍,有的放矢采取讯问策略和方法,促使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以查明案件事实真相。  相似文献   

2.
侦查讯问工作的重点是促使犯罪嫌疑人改变拒供态度,形成良好的供述态度,使不愿供述的犯罪嫌疑人态度发生改变,作出供述,从而获取口供。研究犯罪嫌疑人的态度改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态度改变理论为犯罪嫌疑人认罪态度的改变提供了理论基础。根据态度改变理论,说服教育的讯问方法从侦查讯问人员自身素质、说服的方式和犯罪嫌疑人的个体特征三方面促使犯罪嫌疑人改变拒供态度,形成良好的供述态度,最终作出自愿供述。  相似文献   

3.
在刑事案件讯问中.准确理解犯罪嫌疑人"供述临界心理"的形成机制和转化机制,掌握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需要和外在刺激相瓦作用及供述能量守恒的规律,针对性的采取讯问策略,将言语表达和非言语表达法的特殊作用相互结合,转化犯罪嫌疑人"供述临界心理",达到讯问目的.  相似文献   

4.
当前,犯罪嫌疑人在讯问阶段的人权保障问题引起了公众广泛的关注与深入的讨论,犯罪嫌疑人的虚假供述在讯问活动中却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造成虚假供述的原因是有罪推定、心理强制、讯问时空和刑事政策.防范虚假供述的措施是:严格控制讯问的时间;彻底贯彻律师的在场辩护权;恰当使用讯问策略,科学引导犯罪嫌疑人认知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焦虑是人的一种具体心理体验,犯罪嫌疑人在被讯问过程中基于焦虑往往会作出有罪供述。和供述动机、供述原因不同,焦虑是犯罪嫌疑人的心理体验。犯罪嫌疑人基于焦虑作出的有罪供述是其理性的行为选择。为了促使犯罪嫌疑人作出有罪供述,侦查人员在设计讯问策略和讯问方法时应当重视犯罪嫌疑人的焦虑体验。在具体方法的选择过程中,应该遵循合法性、合理性和正当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影响犯罪嫌疑人做出真实和完全供述的心理活动,称为供述心理障碍(也称拒供心理).通过研究犯罪嫌疑人产生供述心理障碍的原因、种类,侦查人员可以制定出相应的讯问对策,选择和运用正确的策略方法,获取证据,证实犯罪,破获案件.  相似文献   

7.
培植犯罪嫌疑人供述动机 ,首先应当掌握犯罪嫌疑人拒供的心理因素 ,了解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需要 ,把握犯罪嫌疑人的气质类型和个性特征 ,然后设法减轻、消除犯罪嫌疑人的对抗心理 ,充分利用证据 ,使犯罪嫌疑人正确权衡利弊 ,运用情感注入的方法 ,促其产生悔罪心理 ,从而使其作出供述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讯问工作是讯问人员与犯罪嫌疑人面对面进行的侦查活动,具有直接对抗性。讯问过程中,犯罪嫌疑人通常会使用反讯问手法阻碍讯问工作,妨碍查明案件事实,甚至导致讯问工作陷入僵局。反讯问手法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切断言语信息交流渠道、传递虚假信息、传递部分信息和公然采取暴力动作进行抵抗。讯问人员要熟悉各种反讯问手法,以掌握的案件事实和有力证据为基础,利用犯罪嫌疑人反讯问供述中的矛盾和弱点,采取适当的对策,迫使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其罪行。  相似文献   

9.
讯问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语言的听解有着重要的作用。讯问时,讯问人员要认真听辨犯罪嫌疑人的供述,细致地识别其有声语言、类语言和无声语言。  相似文献   

10.
讯问的目的是使犯罪嫌疑人形成供述动机,这就要求讯问人员在讯问中给犯罪嫌疑人施加一定的心理压力,也只有在犯罪嫌疑人感觉到强大的心理压力时,才能变抗拒动机为供述动机,并如实、彻底地供述全部犯罪事实。因此,讯问人员使用什么样的手段与方法给犯罪嫌疑人加压成为关键。  相似文献   

11.
探索犯罪嫌疑人在被审讯中临近供认阶段的心理形成、变化及各种反应 ,把握犯罪嫌疑人临近供认时心理的行为特点、诊断途径和诊断方法 ,这对攻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 ,抓住审讯的核心 ,提高讯问质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由于我国的刑事侦查程序在结构上暴露出侦查权与辩护权相比过于强大、犯罪嫌疑人的主体地位难以保障、监督机制薄弱无力、犯罪嫌疑人承受被迫自证有罪的义务等诸多弊端,因而引发了侦查权的滥用、侦查手段的不节制、法外侦查手段的使用等一系列问题。建议采取建立民警出庭作证制、建立讯问等重大行动时律师在场制、建立侦审分立制等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在侦查实践中 ,言词证据因具有生动形象、具体、获取效率高、办案成本低等优点 ,深受侦查人员重视。然而 ,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 ,言词证据也存在虚假或失真等不足。因此 ,在侦查过程中 ,需要对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的刑事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供述、证人证言、鉴定结论等言词证据依据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标准进行审查判断 ,确定其真伪 ,以保证办案质量  相似文献   

14.
暴力恐怖犯罪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讯问难度远远大于其他普通刑事案件,因此,在侦查讯问中。应熟悉案情。掌握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和性格特征;攻心夺气,心战为上;迂回发问、设置圈套;运用模糊概念。促其产生错觉。使其供述障碍向有利于突破上供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不矛盾律在侦查讯问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侦查讯问中,正确地运用不矛盾律,可以及时发现、抓住犯罪嫌疑人供词中的逻辑矛盾;科学地设计讯问策略、合理化地设置“逻辑圈套”,可以使犯罪嫌疑人充分地暴露矛盾;结合有关证据运用不矛盾律,还可有力地揭露谎言、戳穿伪供。运用时应当注意:把握好运用的条件;要客观地分析、判定供词中是否包含了逻辑矛盾;要分析造成矛盾的原因;不能违反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16.
刑事案件犯罪中存在一类特殊的行为,它们是在犯罪行为完成后产生的,是犯罪行为人为了抑制或宣泄内在心理冲突而做出的行为,其重要性易被低估甚至忽视,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可以结合工作实践和理论知识,把它们抽离出来,归纳为"悔罪行为",并分析其基本内容、心理基础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侦讯活动的实质是侦讯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进行的复杂的心理与智力较量。要想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把握主动权,侦讯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和利用影响犯罪嫌疑人心理的因素。在侦查实践中,案件背景因素、参与讯问活动的侦讯人员、侦讯场所、侦讯气氛、侦讯时间等环境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既能产生积极的作用,致其如实交待,但如果利用不好,又易造成其产生拒供心理。所以,侦讯人员应当准确把握并有效利用这些因素来提高侦讯成功机率  相似文献   

18.
合同诈骗犯罪应从履行合同的能力、履行合同的行为两方面来认定。对经济合同诈骗犯罪与经济合同纠纷认定的根据是当事人的履行能力及其主观心理状态和当事人的实际履约行为及其主观心理状态。合同诈骗犯罪的侦查重点要放在查清犯罪嫌疑人犯罪的故意、犯罪主体、犯罪行为及资金流向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罪己诏是古代帝王在面对灾异发生或政治失误等情况下所下的自责悔过的反省文书。正式的罪己诏最早出现在汉代,且数量较多。罪己诏的颁布一定程度上与汉代独特的政治观念有着联系,对维护和调整汉代政治统治、收买人心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对古代政治治理模式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证言对案件侦破和定罪量刑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证人证言的可靠性是指其准确性、一致性和完整性,它会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心理学以往研究得出证言可靠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1)证人年龄、性别等个体因素;(2)证人作证时的心理状态;(3)证人感知案件时的环境因素;(4)询问方式和类型。这些研究虽然存在效度等问题,但也大大地拓宽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