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国际安全结构的变化观察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变化的特点与趋势,从而对国际经济合作环境进行客观分析。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安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影响着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转型,给对外经济合作带来冲击,给国家安全战略提出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崛起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并成为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构建和全球公共治理的主要变革和创新力量。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在整个国际政治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表现出强劲的上升态势。中国因素、中国意识与中国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构建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应为构建"和谐世界"和"和谐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民族主义是当今国际政治研究中重要而复杂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并提出“民族主义”概念的基础上 ,从国际秩序变迁的视角简要梳理了 2 0世纪国际秩序变迁中三次民族主义浪潮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从理论上探讨了国际秩序变迁与民族主义的关系 ,论述了 2 0世纪民族主义浪潮对国际新秩序构建的影响 ,指出了广大第三世界民族国家在新旧国际秩序交替之际应做出的有利于国际新秩序构建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4.
国际秩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国际社会正面临着变革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重大课题。国际秩序(International Order)或称国家体系(State system,States System)是一个历史范畴,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上相互作用的体系或结构。在帝国主义一统天下以前,世界上本来并存着由于不同文化传统而建立的几种国际秩序。日本学者义井博称之为各种“文化圈的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5.
正在不断蔓延和加深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不仅成为即将到来的全球经济衰退的罪魁祸首,对未来的国际政治正在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它将改变世界力量对比格局,在重构全球金融秩序的过程中,新兴经济体国家将拥有更多的发言权。  相似文献   

6.
在主流国际体系变迁的理论中,无论是肯尼思·华尔兹的“权力分配论”,还是吉尔平的“权力转换理论”,乔治·莫德尔斯基的“霸权周期论”,抑或是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均聚焦在如何通过霸权战争等非和平方式取得霸权进而完成整个国际体系的变迁。近代以降,无论欧洲列强,还是美洲的美国和亚洲的日本,这些国家的最终崛起绝大多数都仰赖战争,其实质都是非和平崛起,均对当时的国际力量结构与国际秩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当代中国的和平崛起进程颇受国际社会关注。一欲理解中国和平崛起及其如何深刻影响国际格局,必须先理解“和…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世界潮流中的中国与美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国际秩序的深刻变化,突出地表现为联合国的建立及联合国与美国的关系。尽管联合国维持世界和平的作用相当有限,但其权威性越来越普遍和有效。当今世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已经不能象20世纪初的西方列强那样一统天下。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趋于增大。推动国际秩序变迁的深层动力是民族解放运动、多极化、和平与发展、全球化等世界潮流。中国是世界潮流发展和国际秩序变迁的受益者,同时也是世界潮流发展和国际秩序变迁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它在国际秩序变迁中的积极作用将越来越有分量。  相似文献   

8.
国际货币体系与全球金融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三个阶段。牙买加体系实际上实行的"美元本位制"。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美国滥用其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的特权的结果。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是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制度根源。危机的爆发充分暴露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和风险,同时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另外还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带来了重要的契机。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是一场涉及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利益重大调整的深刻变革,因此将是一个充满荆棘的异常曲折、复杂的漫长历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国际社会正处于"凡尔赛-华盛顿"秩序之下,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构建了维持自身优势地位和保持对殖民地、半殖民剥削、压迫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国共产党以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为武器,分析了当时国际秩序的基本结构和运行规则,指出了变革不平等的国际秩序的道路和力量。这一时期党的国际秩序观具有鲜明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特色,在中华民族寻求独立自主和融入国际社会的道路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亚洲金融危机在对美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的同时,也在客观上带来了能够促进美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这突出地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危机使国际资本大量流入美国,为美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二是危机导致美国进口的原材料等商品价格下跌,刺激了美国的消费市场;三是危机为美国公司兼并收购亚洲企业创造了条件;四是在参与解决危机过程中,美国在亚洲政治经济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1.
中美建交20多年来,中美关系的发展并不一帆风顺,由于美国方面的原因,中美关系不时出现波动和挫折。这种呈现有规律的周期波动,同美国定期的总统选举有密切关系。每当美国进行总统竞选时,美国对华政策都会成为美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其后果往往是引起中美关系的波动,甚至使中美关系成为竞选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2.
英文terrorism常被译为"恐怖主义",既指某种恐怖的理念,也泛指在恐怖理念指导下的犯罪行为。但如果在法律框架内展开讨论,那么terrorism应当被理解为中文语境下的"恐怖活动犯罪"。我国通过刑法修正案、行政认定标准和最高立法机关决议等形式界定了恐怖活动犯罪,为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从恐怖活动犯罪的目的、对象、手段和主体方面等角度对中、英、美三国恐怖活动犯罪的概念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对恐怖活动犯罪的界定并未明显宽泛于美国和英国,体现出立法的技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13.
王勇 《外交评论》2006,83(4):87-92
地方因素在美国外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影响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地方因素不但可以通过立法、行政和司法系统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还通过自己独立的对华政策与中国保持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接触。做好美国地方的工作不但可以促进对美国国会和行政部门工作的开展,也有助于拓展中美关系的领域,稳定中美关系的大局,具有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4.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的重要实现形式。必须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适应新情况,吸纳新阶层;与时俱进,深化基本职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政协工作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5.
在新时期,派出所要通过社区警务战略,使派出所由机关化向实战化转变,并实现警务下沉;要把警务摆在街面上,实现由“被动勤务”向“攻势勤务”的转变;要由单一打防转变为打防并举,并设置派出所刑警。  相似文献   

16.
一、统一战线和统一战线理论的内涵统一战线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统一战线是指一些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包括阶级、阶层、政党、集团乃至民族、国家,在具有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为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而组成的政治联盟。这种统一战线作为一种联合的战略,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就出现了。古今中外任何阶级、任何政治力量都可以运用它去实现其政治目的,如我国战国时期的“合纵”与“连横”,三国时期蜀、吴的联合抗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反法西斯联盟,美国“九一一”事件后的世界反恐联盟等。狭义的统一战线即无产阶级统…  相似文献   

17.
英国体育仲裁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纠纷解决中心(Sport Resolutions,简称SRS)是英国专业性的体育纠纷解决机构,体育仲裁是其提供的主要纠纷解决方式之一。通过介绍SRS的建立背景,分析其体育仲裁的主要程序和实践,概括和总结英国体育仲栽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建议我国建立民间性的体育仲裁机构,分别对普通仲裁程序和上诉仲裁程序作出详细的规定。  相似文献   

18.
为了操控国际互联网政治传播,关国政府制定和执行一整套“网络自由”战略。所谓的关式“网络自由”是美国国家利益的网络延伸,是美式民主、人权和美国霸权主义在虚拟世界的扩张和体现。美国的“网络自由”战略由理念输出、资金支持、技术研发和组织运作等几个方面构成。要深入揭示美式“网络自由”的虚伪和危害,加强应对美式“网络自由”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对互联网和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监察规范是监察工作的遵循和依据,是监察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军监察制度规范体系法律化程度高、追诉程序严密、预防作用强的特点,启示我军应对现行的监察规范进行体系化改造,制定《监察工作规定》的配套措施和办法,在规范制定上加大治本、抓源头的力度。  相似文献   

20.
中国和美国是律师绝对数量最多的两个国家,两个国家的律师数量之和是全世界律师数量的 90%。对两国律师资格制度比较后发现:中国律师的总量还不够;参加考试的人员门槛较低;全国统一的考试忽略了地区的差异,导致有些地区没有足够的法律从业人员;考试题型结构不合理;通过率太低; 通过司法考试的人就可以直接从事法官职业,不需要律师从业经验,使法官不具备法律经验。结论是,我国应当改善律师资格的取得方式,扩大律师的总体数量,这样有利于加快法治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