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法治国这一治国方略的提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这一方略的指导下 ,党作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法制现代化建设的核心 ,有着怎样的任务 ?围绕这一主题 ,我们提出了党在此进程中的四个主要任务 ;同时 ,我们还要很好地研究实现党的执政方式的法治化及要处理好的四个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
依法执政是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关键形式,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求必须实行依法领导和依法执政,文章分析了对党领导方式的法治要求和使党的执政方式法治化的几个方面第一,治国方式法治化;第二,领导人更替法治化;第三,权力制约法治化。坚持依法执政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党的执政方式法治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党的执政方式法治化的任务已非常紧迫地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所谓党的执政方式法治化,就笔者个人目前的理解来说,就是党的领导必须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结合起来,党的一切领导活动必须置于法制轨道,党应当依法执政,依法决策,依法接受社会各种形式的监督。笔者以为,党的执政方式法治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定,并提出"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战略任务。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基层的战斗堡垒,是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重要力量。面对新的形势,研究基层党组织在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进程中的角色定位和路径选择,对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快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促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基层党组织在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中面临的新形势多年来,基层党组织通过强大的执政资源和执政  相似文献   

5.
杨胜  孙颖 《唯实》2005,(4):43-45
社会形态的变迁不以个人、团体意志为转移。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文化是现代社会的三个主体性结构,法治化视野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其实质就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实施"依法治国,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能力。为实现这个社会形态的转变,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必然涉及到执政理念中的法治价值,法治信仰等方面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6.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执政方式及其法治化进行了局部和初步的探索.建国后我党执政方式法治化的探索与演进,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建国后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其特点是政策化、运动化、人治化、党政合一化;第二阶段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五大召开前,其特点是政策的法制化,从主要依靠政策转到主要依靠法律,法治化执政方式开始确立;第三阶段为党的十五大到现在,其特点是从以法治国向依法治国转变,从"法制"向"法治"转变.我党对执政方式法治化的探索及其演进的过程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我们党在55年长期的革命和改革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执政方式和领导方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党的自身状况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我们党及时总结过去在执政方式和领导方法上的经验教训,根据新的实践加以改革、创新。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十六大提出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依法执政的重要思想。党的十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期,迫切需要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把党的领导同发扬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实现党的领导法治化。  相似文献   

9.
一个政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对于整个国家的建设,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仅是新时期、新任务对党的建设提出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题中应有之意。按照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和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就要使党的执政方式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使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实现依法执政。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在当代中国特殊的地位,决定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实现党的执政方式法治化。原因在于,政党执政方式法治化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特征,党的执政方式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执政方式法治化面临的困境有三个方面:长期的封建专制传统的束缚,党特殊的发展历史的影响,少数党员干部法治观念淡薄。要从三个层面提升党的执政方式法治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文化现代化,构建新型政治文化,跨越历史遗留之难题;加快实现政党角色转型,破解"路径依赖"困局;要加强党员干部法治教育,塑造依法执政主体力量。  相似文献   

11.
魏春明 《求实》2004,22(12):77-79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继提出“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后 ,对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又一重大历史贡献。依法执政突出执政活动的法治化 ,要求执政党依照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来执掌国家政权 ,用宪法和法律来规范执政党的活动 ,实现执政地位法治化、执政权限法治化、执政程序法治化、执政监督法治化。  相似文献   

12.
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使党能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文章从这一论断出发,对于如何实现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张彦玲 《新视野》2003,3(6):41-43
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党在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上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本文从三个角度阐述了变革的主要内容:改变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领导方式,理顺党政关系;坚持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实施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协调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的关系。以上变革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党的执政理念是党在执政实践中的重大原则性问题,执政党必须时刻清醒地认识执政宗旨、科学把握执政方式、全面规划远景目标。科学的执政理念是执政党成熟的标志之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核心理念的新概括;科学发展观是党的执政理念实现飞跃的助推器;构建和谐社会是党的执政理念实现飞跃的新体现。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不断创新党的领导方式。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要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从农村实际出发,不断探索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领导方式在农村的实现形式,为党在农村的正确领导源源不断地输入能量,进一步获得广大农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法治化嵌入"方式实现领导权,即把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权依法嵌入到村民自治制度中,依法嵌入到党员群众思想道德建设中,实现农村治理法治化,使自治、法治、德治密切配合,引导党组织从命令方式领导向法治方式领导、从直接领导向间接领导、从包揽式领导向全局式领导转变。  相似文献   

16.
对于提高党的执政水平这个内容极其丰富且具有战略意义的历史性课题,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去努力探索。第一,改进党的执政方式,实现依法执政。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就必须把依法执政作为党改进执政方式的一个中心环节。实行依法治国,对执政党而言,最根本的就是要  相似文献   

17.
依法执政的难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对党的领导活动和执政活动的原则要求,是依法治国方略在党的领导活动和执政活动中的具体落实。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依法执政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种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8.
钟起万  陈远临 《党史文苑》2004,(8):45-46,53
党的执政方式转变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实践取向。本文从政党政治时代的政党执政方式入手,简要回顾并分析了党在不同时期执政方式的演变过程,进而提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党的执政方式转变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9.
所谓执政方式就是执政党对国家政权机构以及经济、文化社会组织和群众团体实施领导的途径和体制。按照依法治国的要求和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 ,深入对党的执政方式的转变进行法理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从新中国成立至党的十三大前后 ,中国共产党主要有“以党代政”和“党政分工”两种执政方式。“以党代政”的执政方式 ,既不符合党章、宪法的有关规定 ,也有悖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和国家学说的一般原理。这种执政方式是由革命战争年代强调“党的一元化领导”演化而来的 ,建国初期在高度集中的政体下不断强化 ,“文化大革命”时期将其推向…  相似文献   

20.
规律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政党执政的规律,是政党在控制和行使政治权力过程中诸要素以及诸环节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共产党的执政规律,是共产党在执政条件下的活动和建设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趋向。是党的领导规律和党的自身建设规律的统一。是党在执政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基本方式方法,涉及党的执政本质、执政基础、执政方式、执政能力等等。实质是党在治国理政中运用民主和法制原则,体现和整合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实现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在人类迈入新世纪之时,深入思考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