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主要从培育服务型政府的行政文化,培养公共服务的精神;转变原有的政府治理模式,构建合理科学的公民参与机制;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服务型政府行政效率;完善行政机构与编制的相关立法,理顺和规范服务型政府各层级职能;进一步加强政府问责制度,完善服务型政府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增加服务型政府的公共服务支出;规范和培育各类非政府组织,健全服务型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等七大方面,提出了完善厦门经济特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途径,以期对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厦门经济特区服务型政府以及其他地区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地方利益冲突已是我国社会矛盾的一大焦点。建设好地方服务型政府,有效化解地方利益矛盾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理性选择,是我国政府转型的重要价值取向。目前我国地方服务型政府构建面临诸多困境:"服务为民"理念缺失;公共服务市场化滞后,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偏低;政府部门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不协调;政府绩效管理评估机制不健全等。重塑"公民本位"、"服务为民"服务理念;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提升地方政府服务供给水平;健全公民有序参与机制,防止公共权力异化;健全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机制;实现"政府本位"回归"社会本位";提高公务员综合素质,建立地方服务型机关等是建设地方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发展理路。  相似文献   

3.
建设服务型政府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服务型政府既是由执政党的地位和宗旨所决定的,也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我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完善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建设服务型政府,要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从基本国情出发,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4.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当前中国政务建设的重点所在,也是继新公共管理理论之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价值诉求。服务型政府的价值取向和建构路径与各国国情、行政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我国政府的发展,必须从公共服务意识、公共服务目标、公共服务能力、公共服务方式、公共服务保障、公共服务评估等六个方面努力,这样才能把我们的政府建设成为真正的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5.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服务型政府的核心在于"服务",如何提升政府部门的服务品质,已成为当前我国政府管理改革与创新的重要课题。当前政府公共服务存在不容忽视的弱化现象:服务职能抽象化;服务主体官僚化;服务形式逐利化;服务过程形式化;服务导向官僚驱动化。克服政府公共服务弱化现象,既要加强教育,增强修养,提高政府机关和公务员的服务自觉性,又要建立健全服务机制,加强政府服务运行的管理和监督,还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建设高素质的政府服务队伍。  相似文献   

6.
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始终追求的政府管理境界。服务型政府体现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目标;明确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要求与角色定位;服务型政府建设重塑着政府行为和政府形象。确保政府整体行为取向真正注重和强化公共服务;寓管理于服务,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是一种崭新的政府管理价值观、方法论和模式选择。把以人为本作为执政理念,必然要求把构建服务型政府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践行以人为本理念、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基本途径包括树立新的行政理念、强化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职能以及建立健全政府回应机制。  相似文献   

8.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以正确把握服务型政府的内涵为前提,围绕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项基本职能提高行政能力,实现政府管理理念、政府职能、政府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9.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和主要方向,只有全面创新政府的管理理念,才能为创新中国政府的管理体制、管理行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巨大的创新动力.服务型政府管理理念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公众导向理念、政府服务理念、有限政府理念、公共服务理念、效能政府理念和适度规制理念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提高政府行政能力构建服务型政府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全面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应以构建服务型政府作为目标,以加强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作为核心内容,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实现政府管理观念、模式、体制、方法等方面的转型.同时,还要规范和培育各类非政府组织,为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服务型政府建设已成为学界探讨政府改革的热门话题,也是政府建设的重要目标范式。理论逻辑中的服务型政府,着力于重塑政府与公民关系、追求公平与正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服务的顾客导向等四个方面。而实践逻辑中的服务型政府,侧重在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再造政府流程和结构、促进政府透明行政和推动政府协同治理等四重面向。撷取实现路径、结构变革、行动主体与供给方式等四个视点,对服务型政府建构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进行四维辨析,希冀两者间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调适与有效链接,以期对推进当下服务型政府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说明构建服务型政府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理论视野下进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研究,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3.
再论现代服务型政府的概念、角色和建构的理性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服务型政府是以人民主权为政府合法性的唯一来源,以公共性、服务性为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治国理政的主要手段,以维护公平正义,满足人民的公共需求为主要目的而进行公共行政活动的新型公共权力机关.现代服务型政府的构建要努力和现代服务型执政党的构建统一起来,加快政府流程再造;应以公共财政为后盾,加大公共财政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地方和基层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能力与水平;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培育现代公民意识和社会公共精神,不断扩大公民大众的有效政治参与,实现政府公共管理与社会自治的有效互动.构建现代服务型政府就是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的政绩观,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治国理政的政治技术和政治艺术.  相似文献   

14.
.构建一种以管理为手段,以服务为目的的现代行政文化是社会和行政实践发展的需要。由于原有的管制型文化不能适应的社会发展,所以建立服务型行政文化是行政文化本身进行调整的需要,同时也是促进行政管理方式改革的需要。服务型行政文化与公共服务型政府在内涵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两者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服务型行政文化能够促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关于公共服务体系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几个问题(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个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任务.服务型政府目标的提出和确立,标志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入了新阶段.为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迫切需要对公共服务体系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服务型政府是相对弱化(不是取消)政府维护政治统治和干预经济的功能,相对突出(不是提出)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以及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作用.有限、民主、透明、便民、诚信、修错、效能、责任政府加法治政府才能构成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7.
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职能之一,公共服务精神是服务型政府的根本标志。服务型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中负有最终责任。  相似文献   

18.
政府公共关系视角下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公共关系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环节之一。要建立服务型政府,必须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和民众之间的关系,实现政府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和参与化;充分发挥政府公共关系的催化剂作用,克服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职能障碍;参考政府公共关系的路径.转变政府职能方向。  相似文献   

19.
实施电子政务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切入点,必须明确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特征,正确理解电子政务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作用,并从改变传统行政观念、转变政府职能、重建组织结构、优化政府业务流程、推进协同政务、提高网站服务功能、完善公共服务优质供给的程序性制度、加强公共服务理论研究等几方面综合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固有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尤其体现在公共服务方面,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效率并没有充分实现,甚至是低效率和无效率.因此,新公共管理运动针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政府失败",主张政府作用的退缩与市场价值的回归.笔者试图借鉴新公共管理运动下政府主要职能的新理论,重塑我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塑造服务型政府,着重强调"为公众服务"、"为顾客服务"的治理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