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农民所拥有的诸多权利和利益,都是附着在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土地之上,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相关联。失去了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他们那些与土地关联的权利和利益存在的基础和实现的条件。集体土地征收中农民权益受损的原因主要是我国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不完整。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就是要用私权保护理念来保护农民的财产权,防止公权力对农民私权利的侵犯。因此,提高土地征收标准,完善土地征收补偿机制,寻求政府、开发商、失地农民间最佳的利益分配结合点,是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殷文洁 《法制与社会》2014,(22):205-206
失去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后,由于生活方式、文化素质、法律意识等方面都有别于城市的原困,加上政府安置出现问题,导致失地农民的生活困难,从而走上犯罪道路。要解决这类问题应该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从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与融入城市问题为主,加入与针对失去农民治安管理方案为辅的治理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金民 《检察风云》2004,(10):58-59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土地是农村的根本,也是农民最原始、最可靠的依附。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各地越来越多的农民正在失去其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土地。开发区的兴起,更加剧了这种情况。2003 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9.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适当控制固定资产规模,坚决遏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将是今年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乱圈地,乱开发”的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圈地运动中农民失去土地中国农民不知道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圈地运动,但是他们几乎是本能地不愿自己被圈在土地外面。出外打工者并不在乎他每…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土地征用呈增长趋势,由此造成大量的农民失地。农民在土地征用过程中,不仅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同时也失去了与生存权息息相关的各种权益。本文从失地农民生存权的概念入手,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保障失地农民生存权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农民利益保障,顺利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李丁 《研究生法学》2007,22(2):37-58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据"人民网"报道,即使在国务院的严格管理之下每年仍有200-300万亩的建设用地需求,也就意味着每年有200-300万农民完全失去土地,有人估计目前全国失去土地的农民达到4000万。土地是农民的衣食之源,失  相似文献   

6.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据估计,从1987年至2001年,全国至少有3400万农民完全失去土地或部分失去土地;如果考虑违规占用耕地,失地或部分失地农民的数量可能高达4000~5000万人。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的法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成千上万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本——土地,成了失地农民。我国目前对失地农民的相关权益保障尤其是社会保障权利方面还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撑,致使农民失去土地后面临严重的生存风险。为了确保失地农民的权益,应建立真正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8.
失去土地,农民就失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甚至失去养老的倚重。因此,农民对征地补偿款能够公平、公正、足额地发放寄予厚望。然而,在一些地方,征地补偿款却成为一些人的"唐僧肉"。本是村民利益代言人的村干部侵吞、占用甚至贪污征地补偿款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收,许多农民失去土地。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基本保障。但由于现行土地征收制度还存在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滥用土地征收权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失地农民生活无着落并已影响到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0.
李申保  帅丹梅 《法制与社会》2012,(26):213-214,218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民因失去土地而失去生活保障的状况已经引起普遍关注.从目前情况看,农村户口人员失地情况存在普遍;失地拆迁补偿形式简单;社会保障没有同步;失地后思想观念缺乏转变;生活水平下降.本文指出充分尊重和保护农民权益,适时转换农民身份,健全各项社会保障,对农民权益的基本内涵、历史变迁与现实特征进行分析,对城乡一体化改革进程中农民劳动权益、土地权益等经济权益的实现与保障情况进行了规范和实证研究等.  相似文献   

11.
《法治与社会》2004,(3):7-7
有人说城中村村民失去最多的是土地,但看了这47户农民的上访报告后,你可能会改变看法:他们失去最多的是权利。  相似文献   

12.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废除了农奴制及其土地制度.1905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要求,在不付赎金的条件下获得土地并进行"土地平分"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1917年后农民要求废除一切形式的土地私有制,禁止土地买卖,代之以农民土地占有制.新经济政策则赋予了广大农民自由选择土地占有和使用形式的权利.土地制度的演进反映了农民身份的变化和权利与自由的变迁.法律同土地所有权之间的连接,不仅能够说明和分析现实中的法律,而且能推动和促进土地制度的合理变迁.  相似文献   

13.
失地农民权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土地问题,无论是民主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均是如此.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国家开始对城市周边的农村集体及农民个人的土地实施征用,造成了为数众多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形成了农地非农化、农民城市化的趋势,对失地农民主体资格的忽视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引发了较为严重的农民失地问题.通过完善立法体系针对实地农民主体资格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建立长久有效的保障机制,是实地农民权益得到确切保障.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业的土地集中和规模经营成为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在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同时,会迫使一部分农民失去土地的经营权,使其成为既失地又失业的农民,因而,能否对这些暂时失地的农民进行合理的补偿和妥善安置成为农村土地流转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保护农民权益要准确界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本概念,分析权益受损的原因,并从农村土地产权、流转价格补偿、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着手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据专家估算,未来五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有近1亿农民变身为城市新居民。这批新居民的来源有二:一是因城市扩建失去土地的本土居民:二是进城务工有了经济基础后,在城里买房的新生代农民工。和第一代农民工挣了钱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失地难民现象"法理透视和制度救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培忠 《法学杂志》2005,26(5):40-42
土地制度问题和权利的贫困及救济的不利,已经使得中国农民成为弱势群体--中国失地难民.从法理的角度透视农民失去土地沦为难民的原因,必须从制度和权利的角度进行,尤其是农民权利的缺失和权利贫困(poverty of rights)是中国农民失地难民现象的原因.具体解决问题的基本假设是土地制度意识的突破和建立土地自由制度及允许自由交易,防止形成失地难民现象,提升和丰富农民基本权益.  相似文献   

17.
在一座座楼房拨地而起的时候,千万倾良田成了“地基”;在一个个城里人感叹楼价高的时候,万千农民陷入“失地困境”。失去土地后,农民最难面对的是什么?“身份转变”还是“对土地补偿款的打理”?  相似文献   

18.
徐晶  张孜仪 《法学评论》2012,(4):108-112
土地开发整理是国家基于公共利益的考量而对农民土地财产权益施以的干预,土地开发整理系统包含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三大子系统。农民土地持有产权系统是指农民对其土地实施依法承受、持有利用、收益分配、有序流转所形成的动态有机统一体。土地开发整理系统与农民土地持有产权系统存在多重耦合关系,缔造了农民参与土地开发整理过程的正当性。土地开发整理是对农民土地持有产权的权能结构的重组和优化。农民要通过三条路径参与到土地开发整理过程,政府亦应通过保障农民的土地持有产权来激发农民的参与意愿,实现土地开发整理与农民土地持有产权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9.
一、当前土地使用征用补偿存在问题(一)征用补偿不到位,农民上访闹事严重一是补偿款被暂时用于其他,没有及时兑现给农民;二是不按政策补发,减少补偿款数额或克扣补偿款;三是补偿款还未发放给村民,就强行拆迁,强行进场施工等情况,使村民失去了生活保障的信心,而引发村民不稳定情绪。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权益遭到侵犯的事情越来越多的进入我们的视线,失去土地的农民越来越成为中国的弱势群体。很多的农民选择上访的方式试图伸张自己的权利。本文试图探究一下我国农民的失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