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六月雪 《党课》2011,(10):107-110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官至宰相,封荆国公。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少好读书,青年时期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l‘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相似文献   

2.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担任三司度支判官时曾向宋仁宗皇帝上万言书,针砭时弊,倡导改革。其中,就吏治养廉之法开出药方:“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也”。  相似文献   

3.
朱国勇 《奋斗》2011,(1):62-63
北宋熙宁四年.苏轼拜访宰相王安石,在书房等候时,见书案上写着两句诗:“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苏轼不由哑然失笑。虽说王安石作诗喜作巧语多辟蹊径.但也要尊重自然规律吧。这明月哪里会叫,黄犬又如何能卧于花心?不通,不通之极!于是,苏轼把这两句诗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改后苏轼把笔一扔,扬长而去。  相似文献   

4.
诫贪酒联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饮酒很注意场合。一次,包拯请他和他的政敌一道来家中宴叙,意欲为二人和解。席间,王安石却始终只动箸而不端杯。事后,包拯责怪他太不近人情。王安石也不辩驳,只是写给包拯一联解释原委:“断送一生惟有;破除万事莫过。”原来这是一副集唐人句的漏字联,上下句各漏去一个“酒”字。  相似文献   

5.
北宋中叶,吏治腐败,各级封建政府中的官僚、吏胥贪污受贿成风,请托送礼盛行。王安石认为这种情况对于政令的推行是极为有害的,因而他以宰相的身份,主持制定“重法”以杜绝贿赂请托、枉法受贿等弊端。而且,他本人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据《五总志》记载,有一次,一位地方官送来一块砚石,当面对他说:“这块砚石真好。”王安石问他:“好在哪里呢?”那人说:“呵之可得水。”王安石笑道:“一块砚石,能呵出多少水呢?纵得一担水,又能值几何?”那人原以为王安石善于诗文,自然喜爱文房四宝,因而投其所好,送来一块砚石,想不到这位大宰相不但不“赏光笑纳…  相似文献   

6.
劝君常问“我是谁”育葵“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是《老子》上的话。王安石对此有了发展。他认为,“知己者,智之端也,可推以知人也。”他把自知放在了第一位。王安石是高明的。不自知者何以知人?所以又有“人贵有自知之明”的话。人要做到自知,并不容易。因为,人...  相似文献   

7.
尚志发 《奋斗》2007,(12):61-61
公元1069年.早春二月.那场后来被历史称做“王安石变法”的改革更张开始了。大变法从农业、水利、手工业、矿冶、商业、科举、官制、吏制、军队、保甲等几乎笼罩了北宋政治、经济、文化的所有领域。16年的大变法,荡气回肠,国富民安初见端倪。由于神宗早逝,新皇年幼,太皇太后垂帘.反变法派掀翻了革新变法的所有成果。使原本就处在白刃格斗的变法派与反变法派乾坤颠倒。到了北宋末年,经过几次政潮反复,从官到民,已经不知所循何法.王安石变法的改革精神已经荡然无存。留给大宋王朝的只是如同水火的汹汹党争。直到女真兵临城下,北宋国倾。南宋复国之后,君臣们认定王安石及其变法运动是亡国之根。至此半个世纪的恩怨情仇.化做一溪污水汇入历史之河。  相似文献   

8.
《廉政瞭望》2013,(19):56-56
苏东坡与刘贡父都是北宋有名的文人,性格相近,都喜欢开玩笑,所以关系特好。刘贡父名刘放,在历史上,以著史闻名,曾帮助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持论甚正,但在生活中,却是个活宝。刘贡父跟王安石为旧交。一日,刘贡父去王安石处.主人不在,发现案头有草稿一篇,是王安石论兵之稿。贡父有过目成诵之能,默诵一遍,大体记得。隔日两人再见。王安石问,近来有何著述?贡父回答.在写兵论。乃将王安石草稿复述一遍。王安石大窘,默默地将自己的草稿撕掉。他断没有想到,刘说的就是自己写的。  相似文献   

9.
闲说孟尝君的养士吴子胜孟尝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曾以“养士”著名。北宋王安石有一篇《读孟尝君传》,把他说成“鸡鸣狗盗之雄耳”,其实,孟尝君的某些思想、言行,尤其是他广招能士的做法,还是可以肯定的。孟尝君的父亲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乃齐国贵族,厚积余藏。...  相似文献   

10.
《材论》,是反映王安石人材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在这篇“议论高奇”的著作中,王安石对人材与基本国策、人材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作了极为精辟的分析,有超越前人的独特见解,是王安石人材思想的基础。 (一) “人材为政事之本”,这是历朝当政者几乎都懂得的道理。可为何旧  相似文献   

11.
王安石人才思想浅议黄永杰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曾任地方官近二十年,一生中两度为相。作为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家,王安石对人才的认识和理解颇为深刻,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仍有教益。公元1058年(嘉冗三年)王安石在江南任东路提点刑狱(司法监察之行政职)...  相似文献   

12.
人才素质测评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一个要刻意寻求人才的人来说,我想他最关心的是,要寻求的对象是不是具有可以成才的基本素质?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如果基本素质具备,那就值得为之努力,值得为之投资;如果素质根本就不具备,那么一切努力就将会付诸东流。至此,一个问题自然会萌生:素质是能看得出来的吗?面对这个问题,回答肯定是不尽相同的。老百姓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哲学家王夫之说:“知人之哲,其难久矣”;文学家苏东坡说:“人之难知也,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险,浮云不足以比其变”;改革家王安石说:“人才难得亦难知…  相似文献   

13.
梁齐勇 《前线》2014,(10):120-120
有这样两个事例:1069年,北宋熙宁年间,宰相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在每年夏秋两收前青黄不接时,国家把谷物贷给农民,救济百姓,等农民收获后,连同税赋。连本加息再归还给政府。这本是官民两利的美事。但实际执行中却出现偏差:地方官员强行让百姓向官府借贷,而且随意提高利息,加上官吏为了邀功,额外还有名目繁多的勒索,百姓苦不堪言。“青苗法”变质为官府辗转放高利贷、收取利息的苛政。17年后不得不停止执行。王安石缓解阶级矛盾、增加收入的目的没能实现。  相似文献   

14.
吕惠卿是什么人,他在王安石变法中起的是什么作用,他与王安石又是什么关系?不妨先看史书上记载的一件事:王安石在最后一次被罢相时,耿耿于怀的不是“始终以为新法不可用”的司马光,而是处处“迎合安石,建立新法”的吕惠卿。吕惠卿是福建泉州人,“安石既退处金陵,往往写‘福建子’三字,盖深悔为吕惠卿所误也”。这寥寥数字,使入如见王安石当时对人对己怨恨和悔恨的心绪。  相似文献   

15.
东坡居士当然说得上是博学的人了,然而也还是有少见多怪的时候。 有一次,他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恰好外出不在家。书桌上一首咏菊花的诗只写了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苏东坡读了之后暗自发笑。他想,“黄花”就是菊花;而“菊残犹有傲霜枝”,即使凋谢了也不会落花瓣的,怎么可能吹落遍地呢?于是便提笔蘸墨,颇为自信地续了两句提醒王安石:“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后来,苏东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  相似文献   

1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一生提出了许多改革主张,其中从变法求才的目的出发,阐发的一些关于人才的教育、选拔、使用、管理方面的观点,很有灼见。在《上皇帝万言书》中,他提出:“夫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一非其道,则是以败乱天下之人才。”认为人才问题并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的问题,而包括教育(教之)、  相似文献   

17.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的咏梅诗,不经意地触动了我读散文集《疏影横斜》时的心境,一时间暗香徐徐,情绪牵人。  相似文献   

18.
在国内外史学界,研究王安石、探讨王安石变法的著作和文章颇多,但从王安石人才思想层面发表专著,王凤岭同志的《王安石人才思想论稿》还是首例。这个课题选得好.特别是在王安石所生活的宋代显得格外重要,的确是一个值得深入开发的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9.
快乐大叔 《党课》2010,(5):99-101
一座城市因一个人扬名的不多,开封是古都,北宋定都开封长达百年,但开封这座城市被大多数人知道,却并非因为它是古都。快乐大叔一直奇怪,为啥不是“开封有个杨继业”?或者“开封有个苏东坡”?再或者“开封有个王安石”?而必须是“开封有个包青天”呢?想来想去,想通了,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20.
王安石曾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他的改革历史上称为"熙宁新政".但是,他的变法最终失败了.毛泽东曾总结王安石变法的教训,认为他"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王安石的新政,包含了多项变革,他自己最为得意的创新、也是最为当时人所诟病的是"青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