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素萍 《世纪桥》2011,(21):28-29
电影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产物。民族文化可以在其电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木兰》虽然取材于花木兰替父从军这个古老的中国故事,却被赋予了浓厚的美国文化色彩,尤其是其中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和"美国梦"的理念,该影片完全可以看做是一曲个人英雄主义的赞歌和"美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黄陂木兰山,因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而得名,因现代董必武、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点燃的“木兰烽火”而流芳,因当代山乡播火人李先盛、袁隆兴等一批教书育人的优秀共产党员而添彩…… 近些年来,中共黄陂区教育工委在木兰山下这块热土上,高扬邓小平党建理论旗帜,围绕教育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教育。他们带领全区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教职工,克服种种困难,描绘  相似文献   

3.
正范明,又名范来香,1915年出生在河南省新县陈店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被人们称为红军的"花木兰"、人民的好医生。她的故事至今仍然广为传颂。崇尚英雄当红军范明自幼聪颖,天真活泼、爱学好问。她最喜欢看皮影戏,尤其对花木兰从军、穆桂英挂帅这些女英雄的故事非常入迷,在她幼小的心灵中萌发了长大也要像花木兰那样女扮男装去参军的念头。范明的家乡是中共组织建立和活动比较早的地区。大革命失败后,经常有一些革命同志走村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花木兰替父从军是个美丽传说的话,那么在抗日战争中, 我军真有一位女扮男装的“当代花木兰”,她用生命与热血演绎了一出——早就从《河南省沁阳市志》上看到过“当代花木兰”张明老人的事迹,可由于老人远在上海,所以一直无法一睹老人的风采。不久前,听说老人从上海回到老家河南沁阳参加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活动,我立即前往采访。  相似文献   

5.
王崇 《党史纵横》2010,(9):45-47
花木兰女扮男装、从军杀敌的故事尽人皆知,但是,“现代花木兰”郭俊卿的故事却鲜为人知。其实,郭俊卿的现实传奇相比花木兰毫不逊色:14岁就女扮男装参了军,在1945年到1950年的五年时间里,和男同志一样冲锋陷阵,鏖战疆场,  相似文献   

6.
花木兰从军     
正历朝历代的人都爱讲英雄的故事。这些英勇善战的人物不仅展现了战争生活的独特生命体验,也因为其勇敢无畏、保家卫国的精神激励和鼓舞了无数后来人。花木兰作为一位女英雄尤为突出。她的故事从南北朝流传到今天,被人们一遍又一遍地讲述。替父从军南北朝时候,有一位叫做花弧的将军。他武功高强,年轻时屡立战功。花家有一个女儿,名叫花木兰。木兰从小耳濡目染,对练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稍长大些就请求父亲将武艺传给自己。  相似文献   

7.
“煌煌大汉,屹立东方,壮哉汉使,蹈火赴汤……”伴随着李树建苍凉激越、动人心魄的唱腔,大型新编豫剧《苏武牧羊》拉开了全国巡演的序幕。富丽堂皇的汉宫、雄浑壮美的大漠风光、广阔荒凉的北海……堪比电影的舞台效果,令观众身临其境。一位观众观看此剧后说:“这样美的豫剧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与以前的豫剧相比,《苏武牧羊》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8.
<正>提起《木兰辞》几乎无人不知,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解放战争中,也有这样一位“花木兰”。她15岁就隐瞒性别、女扮男装参了军,从1945年到1950年的5年时间里,她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男同志一样冲锋陷阵,鏖战疆场,多次荣获军功和奖章,在解放战争中再写了一首现代版的《木兰辞》。她,就是辽宁籍著名女战斗英雄郭俊卿。  相似文献   

9.
正《绝对有戏》是河北广播电视台农民频道打造的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有一定影响的大型戏曲栏目,推出十年来,不仅受到观众的喜爱,还获得了有关领导和专家的热情支持和高度认可。这片为振兴戏曲而开拓的天空,包括河北梆子、豫剧、京剧、评剧,还有石家庄人尤其喜爱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丝弦等多个剧种,引来全省乃至全国戏迷的热情参与。  相似文献   

10.
王枫 《学习月刊》2014,(22):126-127
锦绣黄陂,木兰故里。从乐府民歌《木兰辞》中我们看到了一位爱国爱家、英勇抗敌的女英雄形象。花木兰忠君爱国、孝敬父母、勇于战斗、质朴廉洁的精神,实践了中国传统道德理想。木兰精神同样以其独特的魅力对黄陂地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自1994年国地税分家以来,在黄陂地税五任领导班子的带领下,黄陂地税人在税收工作实践中,把木兰精神的种子植入税苑,  相似文献   

11.
大约是在1947年夏天,国产电影《假凤虚凰》(石挥、李丽华、程之主演),在陪都第一剧场(现五一路艺术电影院)放映,票房生意兴隆,众口赞好。然而只放映了两天,扬州帮理发师集中数百人,冲入影院捣剧场,砸坐椅,声言要烧毁影片拷贝,一时情绪激烈,气势汹汹,吓得院方立即停映,观众逃离,民国路(当时街名)一带秩序大乱,商店纷纷关门…… 在抗日时期,曾有过因放映国产片《木兰从军》(卜万苍导演,陈云裳、梅熹主演)。中国电影制片厂导演何非光率演员砸影院、烧拷贝的事,原因是认为《木兰从军》是汉奸影片,宣扬消极意识(大意)。以此为鉴,院方急请军警到院弹压,军警对几百西装革履的理发师也无可奈何。好在影院宣布:《假凤虚凰》停映, 送政府审查,另映他片。理发师们才悻悻散去。  相似文献   

12.
正"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曾经感染和激励过几代中国人、享誉海内外的电影《红色娘子军》,是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于1962年拍摄的,获首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和最佳配角四项大奖。  相似文献   

13.
"谁说女子不如儿男"是豫剧<花木兰>当中的一句唱词,它是我同当代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派一代宗师常香玉在继承传统唱法基础上创新的一段经典唱腔.常香玉一生热爱豫剧艺术、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党的伟大事业.她一生坚持不懈地追求进步和无私奉献,从一个旧社会的"戏子"成长为新中国的"爱国艺人"、"优秀共产党员"和"人民艺术家".  相似文献   

14.
正如豫剧《花木兰》中的一句唱词谁说女子不如男,走进5713厂附件车间,有一个班组分外打眼,班组16人清一色的娘子军,遍布线圈修理、操纵盒修理、电缆修理三个工作间,别看她们身材娇小、貌似文弱,对电气修理那可是样  相似文献   

15.
朱冬生 《党建》2019,(5):52-55
正"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用芭蕾艺术展示革命战争,传承红色基因,是世界芭蕾艺术的首创。如今,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它依然傲立在中国文艺舞台高高的山巅之上。冯增敏和她的《红色娘子军》回忆文章1956年7月,为纪念建军30周年,中央军委决定出版一部反映我军30年革命斗争史的回忆录文集。  相似文献   

16.
黄锂 《学习月刊》2013,(22):22-24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影响.最为深远的传奇女杰.几乎就是“巾帼英雄”的代名词。相传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是木兰将军的故里.这里自古流传的“木兰传说”及多样文化表现形态.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邬梅丽 《湘潮》2016,(4):247-250
谢冰莹(1906-2000),原名谢鸣岗,字凤宝,笔名林兰、南芷、英子、忆萍、阿木林、纪佬、冰莹女士等,湖南新化铎山人。早年与陈天华、成仿吾一同被称为"新化三才子"。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女兵。1927年出版《从军日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兵作家,大革命时期一手握笔、一手拿枪的文坛武将。她以女兵的姿态、朴质的文笔和木兰以后罕有的独特感受写作的《从军日记》,风靡文坛,成为北伐战争弥足珍贵的历史记  相似文献   

18.
去年十月间,四川省振兴川剧汇报演出团来京公演了新编历史故事剧《巴山秀才》、改编传统戏《绣襦记》及新编现代戏《丑公公》等,引起了首都戏剧界极大的重视。曹禺同志为此在《戏剧电影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空谷足音》的文章,表示对“振兴川剧”这一口号的极大关注和欢迎。他号召全国其他剧种都起而响应,并说:“难道京剧不要振兴?评剧不要振兴?梆子不要振兴?豫剧、汉剧、沪剧、越剧、黄梅戏就没有个振兴问题?”他希望“这来自远方的‘空谷足音’不久将变得喧  相似文献   

19.
春梅 《党史纵横》2014,(7):51-53
正她女扮男装从军、九死一生,因英勇的表现被授予"特等战斗英雄"称号,成为我军历史上唯一获此殊荣的女性,还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著名战斗故事片《战火中的青春》就是以她的故事为原型拍摄。她就是郭俊卿,一个当代的"花木兰"。女扮男装1930年,郭俊卿出生在辽宁省凌源县三十家乡北店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相似文献   

20.
杨俊 《党建文汇》2006,(4):47-47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简称《馒头》)“恶搞”了一把陈凯歌的电影《无极》,在全国引起了巨大轰动。陈凯歌历时三年,耗资巨大的《无极》到底成就了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