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他帮助了毛泽东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10岁那年,从邻县湘乡娶来了一个比他年长3岁的童养媳——文七妹。这大概是按照韶山的习俗“女大三,抱金砖”而为之。毛泽东出生后,外婆家成了他少年时代的乐园。这里不仅有外祖父母和舅父等长辈的疼爱,而且几位表兄弟与他意气相投,友情甚笃。尤其与比他大9岁的大表兄文运昌更加关系密切,读私塾后,毛泽东喜欢看《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一类杂书,文运昌家里有不少藏书,毛泽东借来阅读,他俩还订了个“君子协定”,毛泽东每次向文运昌借书,都写借条,阅后及时归还再将它收回。  相似文献   

2.
一 1975年,毛泽东要中共中央办公厅遴选一位熟悉古典文学的大学教师,为他侍读古籍。北京大学中文系44岁的女讲师芦荻被选中进入中南海,来到毛泽东身边为毛泽东侍读。  相似文献   

3.
杨开慧13岁时结识毛泽东,17岁时与他在紫禁城北海公园踏雪赏梅,19岁时以“不备嫁妆、不坐花轿、不用媒妁之言、不举行婚礼”的新方式与毛泽东结合。她的牺牲曾让毛泽东说出令人动容的8个字:“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相似文献   

4.
叶子龙是毛泽东的“五大秘书”之一。他从1935年至1962年一直在毛泽东身边工作,时间长达27年。由于历史的和习惯上的原因,叶不仅是毛泽东的机要秘书,而且还长期负责毛泽东的日常生活,因而十分了解毛泽东。他以80多岁高龄,抱病写了一本回忆录。书中不但披露了许多重大事件的内幕,而且有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  相似文献   

5.
<正>毛泽东与账本的渊源已久。1936年9月,毛泽东在保安窑洞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说:“我刚识了几个字,父亲就让我开始给家里记账。”还说到他父亲脾气暴躁,常常打他和两个弟弟。“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账,免得他有把柄来批评我。”从9岁到17岁,毛泽东一直给家里记账。1910年秋毛泽东留下一首“孩儿立志出乡关”的诗,  相似文献   

6.
徐特立是毛泽东最尊敬的老师、著名的“延安五老”之一。60岁大寿时,毛泽东满怀深情地给他写信,称赞他“懂得很多而时刻以为不足”“虚心学习新的东西”的学习精神:70岁大寿时,中共中央又发表贺信,高度赞扬他“你对自己是学而不厌,你对别人是诲而不倦,这个品质使你成为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他“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精神,迄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  相似文献   

7.
1975年9月下旬,毛泽东的侄子毛远新来到他的身边。毛远新那一年36岁,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文化大革命”时期参加造反派,后来担任中共辽宁省委书记、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沈阳军区政委、毛远新小时候在毛泽东家住过.毛泽东在下一代亲属中比较喜欢他。1975年9月28日.毛远新因为他父亲毛泽民牺牲在新疆的缘故,随中央代表团从北京前往新疆.参加祝贺  相似文献   

8.
2012年12月31日上午,距新年钟声敲响只差10余个小时,开国中将曾思玉走完了他102岁人生历程。曾思玉将军戎马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是毛泽东的一员心腹爱将,与毛泽东的关系非同一般。长征途中他曾为毛泽东送过绝密信,延安时期担任过中央警卫团政委,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先后就任沈阳军区第一副司令员、武汉军区司令员和济南军区司令员等要职。“文革”期间,毛泽东时常入住武汉东湖宾馆,与武汉军区司令员曾思玉接触频繁,私交日深。  相似文献   

9.
田家英:主席秘书讲真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焰  活力 《党史文苑》2002,(1):46-47
在毛泽东先后几个秘书中,田家英是一个既有突出才华又有深邃见解的人,他长期努力宣传毛泽东思想,在“左”的错误滋长时又不顾个人得失奋起抗争。他的诚实、正直、刚强,赢得了人们格外的尊重与怀念,他对真理的探索更为后人留下了重要启迪。●删去毛泽东关于《海瑞罢官》的谈话,被江青等人扣以“篡改毛主席著作”的罪名。被“停职反省”的第二天,他便以死抗争,年仅44岁。1948年,老秘书胡乔木推荐正为毛岸英当文史教员的田家英做新秘书。毛泽东便把这位26岁的“家教”召来,口授一段意思,让他写篇电文。田家英一挥而就,毛泽…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17岁离开韶山,走向广阔天地。从接触第一份报纸《新民丛报》,他即开始接受先进的思想,以后无论是短暂的当兵期间还是在校求学时他都坚持读报,并形成了一种习惯。报纸在毛泽东成为坚定的革命者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启蒙、指引作用,他早年读报、办报的过程即是他踏上革命道路的开始。  相似文献   

11.
张有成是我的祖父,于1886年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他从小就在我太公门下学木匠,后来人们因他在兄弟中排行老大,便称他为“张一木匠”。我祖父虽然读书不多,但由于他聪明好学,善于钻研木工活,所以他的木工手艺很精湛,远近闻名。我祖父和毛泽东都生在韶山冲,长在韶山冲。少年时候的毛泽东,个子长得比一般同龄的孩子都要高大,常爱和比他年龄大的孩子玩,成了“孩子王”。我祖父比毛泽东大七岁,便常是“孩子王”的“兵”,是一对十分相好的朋友。年幼时的毛泽东还救过我祖父一命。毛泽东从小对水就有股天生的爱好,他家门前…  相似文献   

12.
1974年7月17日夜,81岁的毛泽东从北京火车站登上了专列,开始他生前的最后一次离京巡察。  相似文献   

13.
胡蓉 《湘潮》2008,(5):4-5
毛泽东家曾经发行股票,这是韶山毛氏家族历史上的一段传奇。毛顺生经商融资发行股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40岁左右的毛顺生在使家庭走上富裕之路的同时,也感到了一丝遗憾:长子毛泽东并不愿意跟随他经商,而是义无反顾地离开韶山外出求学了。幸亏二儿子毛泽民遂他的意,一心一意帮他发家致富。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出生在湖南湘潭县一个偏僻山村的普通农户家庭.16岁以前没有离开过这个聚族而居的封闭乡村.除了偶尔到离家不远的外婆家小住一段时间外.在这里几乎度过了自己儿童、少年时代的全部时光。在韶山冲,毛氏家族祖祖辈辈都是安分守己的种田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16岁以前的毛泽东,整个身心就浸润、徜徉在这样一个农家生活环境的氛围之中。1915年4月5日,杨昌济在他的日记中记述了他与学生毛泽东的谈话,评价韶山毛氏家族“风俗纯朴”。自然而然,当地及整个中国异彩纷呈的习俗文化,在毛泽东的文化性格上打上了难以磨灭的烙印。  相似文献   

15.
天下第一英雄 李立三,原名李隆郅,曾用名李能至、李成、柏山、李明、李敏然等,湖南醴陵人。李立三从小勤奋读书,敢做敢当。16岁那年,他响应“二十八划生”征友启事,和毛泽东在定王台会面并谈话,成为毛泽东的“半个朋友”。  相似文献   

16.
《先锋队》1997,(2)
毛泽东尊称瞿秋白为老师之缘由1934年2月初瞿秋白从上海来到江西中央苏区后,毛泽东经常尊称他为“老师”,此事有个“出典”。事情发生在1927年。某日,34岁的毛泽东兴冲冲地赶到上海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编辑部,送上稿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谁知工...  相似文献   

17.
陪胡志明一到锦园 1961年5月,毛泽东邀越南党主席胡志明来中国,由叶剑英陪同到无锡太湖胜景观光休息。胡志明一行先到南京,在叶剑英的主持下,南京市委和南京军区领导人举行盛大宴会,为他71岁祝寿。席间,宣读了毛泽东的祝辞。随后,胡志明由叶剑英陪同乘专机抵达无锡,下榻于毛泽东住过的锦园宾馆。  相似文献   

18.
潇洒莫如毛泽东林克▲毛泽东69岁寿辰时与林克合影于上海西郊宾馆本文作者林克今年已届古稀,40年代,他是燕京大学经济系的高材生、地下党员。解放后,在新华社工作。1954年奉调担任毛泽东国际问题方面的政治秘书,兼做英语"先生"。一直到1966年8月离开中...  相似文献   

19.
《湘潮》2016,(6)
正毛泽民是毛泽东的大弟弟,1896年出生,比毛泽东小3岁。他的下面还有个比毛泽东小12岁的弟弟毛泽覃。三兄弟青少年时期的经历是不同的。毛泽东17岁外出求学,毛泽覃13岁被大哥接到长沙读书,而毛泽民14岁便辍学在家,帮助父亲种田。他终日辛勤劳作,照料父母,还要为哥哥和弟弟积攒学费。直到1920年父母先后病故后,1921年春在哥哥的动员下,毛泽民才走出了韶山冲,参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酷爱读书,一生以书为伴。其读书之多,是近现代世界政治家、军事家等伟人中绝无仅有的,真可谓博览群书,学贯中西。他对中国历史书籍尤其怀有浓厚的兴趣,生命不息。读史不止,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究大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可以说,毛泽东的伟大历史功绩,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他对中国历史的持之以恒的深入研究和科学借鉴。毛泽东8岁至13岁在家乡读私塾时。就开始读《春秋》、《左传》、《汉书》、《纲鉴易知录》等史籍,并背诵了许多篇章。1910年,他读了《世界英杰传》.对华盛顿、拿破仑、彼得大帝深为赞赏,并对借书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