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一种误解说杂文是投枪匕首,大概有多半个世纪了吧.尽管如今还这样说,而且《鲁迅选集·杂文卷》的封底上印着匕首形图案,但不少人还是对“投枪匕首”怀疑起来,甚至讥嘲起来.某读者称一位老杂文作家的文章是投枪匕首,这位老杂文作家大概因为对这一提法极不满意吧,就挖苦了对方一句:“我又不是开兵工厂的!”  相似文献   

2.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序言》中说 :“‘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 ,是‘古已有之’的。”像先秦诸子“认识论而兼叙述”的杂说 ,唐宋散文中的“说”,乃至明清的笔记小品 ,都有一些篇目类似今天的杂文 ,但杂文真正作为独立文体登上历史舞台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随着它的异军突起 ,围绕着它是不是文学文体的归类的争论也随之展开。当时围绕杂文文体的归类的争论 ,带有较强烈的政治色彩。一批“帮忙”、“帮闲”的文人出于对杂文战斗性内容的害怕 ,指责杂文“不入文艺之林”,而进步作家、文艺评论家则充分肯定杂文的价值 ,也揭示了杂文…  相似文献   

3.
友人徐君对我说:张安生的杂文《在赵丽琼追悼大会上的悼词》发表后,曾有读者写信到刊发该文的报社责问:赵丽琼奉行长张文贵之命陪酒,酒醉身亡,分明是丑事一桩,你们报上竞然发表“悼词”,你们的党性哪儿去了?我没有询问、了解写信人的文化水平,但安生这篇杂文确实是寓冷嘲热讽于平平常常的不显疾呼的语言中,誉之力透纸背亦不为过.读者的鉴赏能力参差有别,个别读者对某些作品生发南辕北辙式的理解也属正常,但由此却引起了我对安生杂文创作艺术追求的注意.最近我读了他的杂文随笔集《奥勃洛摩夫的影子》(江苏杂文十家丛书之一,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认为他是比较重视文学性的杂文作家,文学性增强了他杂文的战斗性,成为战斗性的锋利之刃.  相似文献   

4.
刘诚信 《唯实》2001,(1):70-71
唯实杂志拟于新世纪伊始 ,每期推出一位中青年杂文作家小辑 ,同时配发一篇评论。我以为此举颇有意义 ,不仅能向广大读者集中地提供一位杂文作家的代表作 ,且可促进杂文创作与评论之活跃。但当其责编张彦加同志向我约稿——要我写第一篇评论时 ,我的确有些踌躇 :这评论难写。难就难在当今的许多评论或序跋都写成了一味“捧场”和“唱赞歌”的应景式文字 ,“吹鼓手”式的个人作品评论多了 ,评论所处的位置也尴尬起来。好在 ,杂文的灵魂是批判精神 ,杂文作者最喜听真话 ,又因要评论的是相识十余年的铁志的作品 ,写起来不必有所顾忌 ,便应允下来…  相似文献   

5.
邵玉奎 《前线》2008,(10):61-61
我是1998年到《前线》任总编辑的。 没到《前线》之前,我对这本刊物印象颇深的是杂文栏目。我知道,老《前线》开办的“三家村札记”杂文栏目,在读者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复刊后的新《前线》则开设了“燕山新话”杂文栏目,也深受读者欢迎。那时候,我偶尔应邀为“燕山新话”撰写一些文章。可以说,《前线》的杂文栏目,以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的文章,使刊物显得生动活泼了许多。  相似文献   

6.
韩浩月 《廉政瞭望》2023,(21):64-64
作家马伯庸最近在读者见面会上,因为拒绝给盗版书签名,引发了一番讨论。这让我想起与自己有关的一些签售趣事。都说作品是“鸡蛋”,写作的人是“下蛋的鸡”,读者只品味“鸡蛋”就好了,没必要见到产蛋的一方,但很多时候,“产蛋鸡”就是那么猝不及防地站在了“消费者”的面前,于是,故事就这么开始了……早先我对签售这样的事情,是抱有拒绝态度的,原因是十多年前看到一篇报道,说一位一线作家在北京地坛书市签售,只有三五个人找他签名,连个队列都形不成,场面冷清得像深秋的清晨。那个时候我就暗下决心,绝对不要轻易去书店签售,要是一位读者都不来,那该有多尴尬。有多部电影也表现过落魄作家在书店签售,苦苦守候也没来几位读者的情节,这加剧了我的“签售恐惧症”。  相似文献   

7.
阿敏 《唯实》2003,(10):91-92
张扬恣肆的杂文读来适宜拍案 ,深意匣藏的杂文读来适宜把玩 ,而宋志坚的杂文读来只宜攥着拳头暗自喝彩。所有的褒义词都不足以准确彰显其手段运用之妙 ,淘尽词海 ,除了“刁钻”、“狡猾”四字 ,似乎其余皆难堪其任。黄苗子评画家韩羽时有一句话最是传神 :人老实 ,画不老实。“刁钻”与“狡猾” ,类乎其说。“刁钻”只要不与“古怪”相连 ,对杂文作者来讲 ,它就是一种境界 ,是才与识的外现。人们厌烦报刊上充斥的“大路货”文字 ,“大路货”的实质就是思想贫乏 ,把谁都能想得到、想得通 ,很是浅显的问题 ,正儿八经拿到版面上去议论 ,没法不烦…  相似文献   

8.
《唯实》1994,(2)
毛泽乐曾这样说:“我爱读杂文,假如让我选择职业的话,我想做个杂文家,为《人民日报》写点杂文.可惜我没有这个自由,写杂文不容易呀!”(与《新民晚报》总编辑赵超构的谈话)柳琪著文认为毛泽乐的许多政论、时评、演讲、谈话、书信等等,都是论理性和文艺性高度统一的杂文佳作.就以《毛泽东选集》五卷中及其他一些谈话、书信、按语等30多篇杂文为例,这里面就有政论、文选,有随感、短  相似文献   

9.
漫谈杂文     
杂文既是扶正祛邪、针砭吋弊的武器,又能使读者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工作之余,短小精悍的杂文比长篇巨著拥有更多的读者。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在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今天,党和人民需要更多更好的杂文。我喜读杂文,也爱写点杂文,三十年代求学时曾在报刊上发表过几篇,五十年代也写了一些,因写杂文还吃过不少苦头,但我至今不悔。离休后,又重新拿起笔,继续写。我写杂文,是自己选题目,写自己的感想,说自己要说的话,至于能不能发表,则  相似文献   

10.
读刘洪波     
刘成信 《唯实》2002,(1):81-83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杂文作家应厚积而薄发,因为许多人发表杂文的“量与质”往往成 反比,量多质差、捉襟见肘的现象经常出现。刘洪波似乎是个特例。在当今的中青年杂文作 家中,刘洪波每年发表的杂文数量可能是最多的,大约每两天多一点便有一篇杂文问世,一 年下来,一般不低于150篇,而其文整体质量颇高,其杂文创作很少给人以敷衍成篇或参差 不齐之感,近几年的作品甚至给人以文思泉涌的印象。洪波可能是那种坐得住板凳、甘于寂寞的作家。很少听说他参加各类聚会或“活动”,他只 专注于读书、写作,属于名副其实的“功夫在诗内”一…  相似文献   

11.
为了振兴新时期杂文创作,本刊举办“石花杂文笔会”。为了办好笔会,1990年7月12日本刊邀请在京的部分杂文作家进行座谈,高扬、胡昭衡、徐惟诚、李志坚等同志也拨冗莅临。笔会从本期开篇,敬请杂文界朋友鼎力支持,不吝赐稿。  相似文献   

12.
杂谈两则     
“尽量让读者满意” 题目打了引号,意在说明不是我说的。我只是个读者,如果有谁问起来,我当然有这个要求。但像我这样的人要求又有什么用呢?再说,说这话的人最好是作家。只有作家们这样认识到了,这话才能真正变成现实。所以,题目上的这句话,不仅要读者说,最好要作家们去说。 可现在没有几个作家这样说,尤其是在心里这样说。有人至多不过在嘴上说说而已,还有不少作家连嘴上也不这样说。这样做的结果,现在大家都看到了,这就是:文学期刊不好卖呀,多少作家写的小说散文进了废品站呀,更不用说一家又一家刊物没有去“尽量满足读者…  相似文献   

13.
孟令哉 《唯实》2004,(6):94-96
蒲松龄先生在《聊斋志异》里颇有感慨地说了这样一句话:“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刘成信将他的杂文评论结集为《杂文情缘》,不由得让我想起这位“情痴”,他出于对杂文的痴迷,舍掉了绝不是一个指头的“铁饭碗”,走上了前途未卜的办刊之路;为了杂文,他将喝咖啡的悠闲和逛舞厅的潇洒,都变作了埋头于杂文理论研究的孜孜;为了杂文,他奔走呼号,致力于创作队伍的集结;评头论足,检点着杂文园地的篇什;激扬文字,期待着杂文精品的涌现……其情可谓痴矣,其志可谓凝矣,故其文亦可谓工矣。杂…  相似文献   

14.
名家谈杂文     
说人话,不说鬼话 邵燕祥 说人话,不说鬼话:这就是我的杂文观。 其实又何限于写杂文;写什么文字不要说人话? 其实又何限于为文;作文即说话,一个人难道不是时时处处都该说人话? 但因有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或对所有人都是满嘴鬼话,写成文字则满篇鬼话,才显得人话可贵! 文采,艺术性,思想性,诚然重要,“言之不文,行而不远”;但首要的,须是人话。 什么叫人话,是不须解释的了。 1996年2月11日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北京日报》刊登的这篇杂文,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文章总结了本市有关部门的领导,将一些行业的通病加以归纳,并发动群众勤而攻之,使通病有了改进的经验,希望各行各业的同志都能加以效仿,“勤攻吾们之厥”。现根据读者要求,转载此文。  相似文献   

16.
作家的贬值     
正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东西贬值最快?有人说是汽车,有人说是手机,有人说是货币,还有人说是学历。而我觉得,贬值最快的,就是作家。前不久的一次笔会上,听几位作家在发牢骚。散文家说:"我在某报纸发表了一篇千字作品,只给了20元稿费。"杂文家说:"我在某网站发表过100多篇杂文和评论,一分钱都没有给过。"诗人一笑:"没有收你们的钱,就不错了。现在我们诗歌界,很多都是花钱才能  相似文献   

17.
心语     
2003年,是注定不同平常的一年;2003年,是注定要续写辉煌的一年;2003年,是贯彻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经载入党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角已经吹响,全国上下干劲冲天,豪情万丈,到处是热火潮天的场面,到处是繁荣昌盛的景象。《湘潮》与广大读者朋友们如期而遇了。感谢读者朋友们对我们始终如一的关注、信赖和支持。翻开散发油墨芬芳的《湘潮》第1期,读者朋友们如果说有点变化,那我们就心满意足了。的确,《湘潮》在求 新求变。我们将加大“两个力度”:加大贴近现实的力度,加大读者参予的力度。  相似文献   

18.
瓜田 《前线》2010,(2):53-53
<正>杂文家朋友们常常抱怨杂文创作不太景气,这恐怕主要是从纸媒体上得出的结论。如果勤到网上浏览,就能看到不少精彩的网民杂文。这些文章,作者信手拈来,并没有当做杂文来写,而恰恰是这些无意为之的杂文,反倒比杂文家苦思冥想的东西来得新鲜、泼辣,有冲击力。比如那段《雷人官腔  相似文献   

19.
读者大都知道“奉军易帜”和“西安捉蒋”的史实,但对尘封了大半个世纪的张学良处决杨宇霆、常荫槐这桩历史公案,普通读者却知之不多。就连一些历史学家对此事件的真相,多年来也是众说纷坛、褒贬不一,“杨、常事件”似乎成了世纪之谜。作者通过对有关历史文献及大量原始档案材料的整理研究,并寻访了为数不多的知情者,对事件真相作最新披露。  相似文献   

20.
陈辽 《唯实》2004,(2):94-95
在我国 ,除了有一家《杂文报》、一家《杂文月刊》、一家《杂文选刊》外 ,在定期出版的刊物中 ,专门辟出“杂文随笔”的专栏、期期刊登杂文随笔的 ,就我所知 ,只有提倡“不唯上 ,不唯书 ,只唯实”的《唯实》(中共江苏省委党校主办 )杂志一家。单是这一点 ,《唯实》的这一做法 ,就使我十分钦敬。因为 ,鲁迅说过 :“比起高大的天文台来 ,‘杂文’有时确很像一种小小的显微镜的工作 ,也照秽水 ,也看脓汁 ,有时研究淋菌 ,有时解剖苍蝇。从高超的学者看来 ,是渺小 ,污秽 ,甚而至于可恶的 ,但在劳作者自己 ,却也是一种‘严肃的工作’ ,和人生有关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