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法学界对于劳动权的研究大多是从劳动法的角度展开的,从宪法角度所进行的劳动权研究大多也是在用我国劳动法第3条的内容解读我国宪法第42条劳动权的含义,陷入了"以劳动法解释宪法"的方法论误区。笔者认为,对于宪法劳动权的理论建构,应当立基于"以宪法解释宪法"的原则上,从宪法文本以及宪法变迁中探求宪法劳动权的内涵。自1954年宪法以来的几部宪法文本中,我国宪法劳动权的规范表述形式并没有明显的改变,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宪法变迁,主要是所有制结构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却赋予宪法劳动权和劳动的概念以全新的含义,并使职业自由成为我国宪法劳动权存在和运行的主要形态。  相似文献   

2.
在市场经济时代,国家应信任企业自治,通过劳资双方共同探寻出路。面对我国目前面临的劳资关系僵局和劳工权益保护的困境,重申并强调集体劳动权的重要性无疑是我们最好的选择之一。本文从完善集体劳动权的法律体系和现代宪法学中基本权利的私法效力两个角度论证了集体劳动权入宪的必要性。同时,本文也对我国宪法中集体劳动权的基本构架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3.
谈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劳动权的实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谈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劳动权的实现刘嗣元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并于宪法修正案中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法制经济进入我国宪法之中。然而宪法中的市场经济只是一种目标模式,而不是速成的现实,一方面只...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转型期的劳动权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权的性质具有自由权与社会权之分,本文论述了西方国家劳动权的发展历程,并阐释了我国建国后的劳动权性质发展变化,特别论述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转型时期劳动权的性质演变,即自由权侧面迅速发展,并且逐渐形成了自由权侧面和社会权侧面并重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谈劳动争议案件的执行胡乡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劳动关系法律化,劳动权内容的不断丰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的权利义务关系即劳动关系越来越复杂,劳动争议案件呈上升趋势,而劳动争议案件的执行是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关键,是切实保护劳动争议双...  相似文献   

6.
劳动权的产生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从法律角度考察了劳动权产生发展的过程,从经济背景、政治背景和人文背景三个方面分析其规律,从而得出劳动权属于自然权利的属性以及劳动权的科学概念,因此,在现代契约社会对劳动权的保障不仅应当追求形式正义,更应以实质正义的实现为目标。  相似文献   

7.
在劳动立法中,除要遵循我国立法的一般原则,如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实事求是原则、法制统一原则等外,还应有自己所特具的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对我国的劳动立法活动及立法结果都起着指导作用。就其内容本身而言,这些原则既渊源于我国宪法的规定,也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劳动关系的必然要求。 1.保障公民劳动权的实现。劳动是人们生活的首要的基本条件,也是其他任何权利的基础。劳动权是使有劳动能力的公民获得参加劳动的机会,并且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取得报酬的权利。按照我国宪法规定,国家要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就业条件。为公民实现劳动权提供保障。用劳动立法的形式来落实宪法的规定,是使公民劳动权得以实现的重要法律保障。在  相似文献   

8.
劳动权保障与制度重构——以“农民工”为视角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雄 《现代法学》2006,28(5):111-118
劳动权是我国宪法赋予劳动者的一项基本权利。在改革和发展背景下,重新定位并依法确立“农民工”劳动权主体地位既是切实保障他们利益的前提条件,也是他们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依据。应当依法确立“农民工”平等的劳动者身份。劳动权的实现主要有赖于政府法治,具体路径选择应当是从立法、执法与司法层面重构劳动权保障法律制度,以规制“失范”的“农民工”劳动权保障制度,依法切实保障“农民工”各项劳动权利。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宪法上的劳动权与劳动义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宪法上的劳动权包含个体劳动权和集体劳动权两类,我国现行宪法仅规定了个体劳动权,对于集体劳动权在宪法性法律上有不完整的规定。通过对德日两国有关个体劳动权规定的比较,不同的宪法文本、宪法理论对劳动权的性质的影响巨大,从我国宪法上劳动权的历史和体系来看,应属于社会权属性。作为一种社会权,劳动权仍具有两种给付请求权功能。同时,对于劳动义务,应将其理解为对公民劳动权的一种内在的限制,但在宪法上作专门规定的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0.
劳动权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属性而备受关注。本文首先介绍了什么是劳动权,其次对我国法律对劳动权保护的现状进行了概括,最后对我国劳动权刑法保护提出了四条立法探讨意见。  相似文献   

11.
劳动权是罪犯权利中最重要的权利之一,而罪犯劳动则是罪犯劳动权与刑罚权的共同载体。刑罚权决定着罪犯劳动权的范围,影响着罪犯劳动权的实现程度。在行刑社会化的背景下,只有建立和完善罪犯劳动权的相关法律制度,平衡罪犯劳动权与刑罚权的关系,推动罪犯劳动及其组织形式的社会化,给予罪犯更多的劳动自由,罪犯劳动权才能得到更大程度地实现。  相似文献   

12.
日本失业救济的法律规制──日本《雇用保险法》考察张卫平失业是市场经济竞争的产物,因此,失业是任何一个推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所不可避免的。失业是对劳动权的否定,直接影响到劳动者的生存权,其消极作用为人们所深刻认识。每一个推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把尽可能减少失业...  相似文献   

13.
劳动权的宪法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上劳动权的享有主体为公民,国家对公民劳动权的实现负有义务,该义务在公民缔结劳动关系前即存在,并贯穿于劳动关系存续的整个过程中。在完善我国宪法劳动权规范的结构、内容和表述的前提下,根据宪法精神和原则合理划分和行使构成国家权力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构建以宪法为基础的劳动权国家权力保障体系,确保劳动权的宪法权利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4.
劳动权的多重意蕴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劳动权是劳动法学的核心范畴 ,强化对劳动权范畴的深层次探究 ,既是劳动法学学科发展的理论任务 ,也是劳动法制建设的现实需求。劳动权构造的“权利群”现象、主体利益需求的多样性以及义务对应的多元化都决定了劳动权属性的多重性、复杂性 ,也决定了劳动权必然具有多重的精神意蕴 :生存理念与发展理念相并行 ;社会权属性与自由权属性相兼容 ;物质利益与人身、人格利益相统一 ;倾斜保护与平衡协调相结合。比较而言 ,劳动权范畴中的发展理念、自由权属性、人格法益、平衡协调机能往往被忽视 ,应该突出予以阐释和强调。  相似文献   

15.
劳动权探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劳动权探析●沈同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一直实行由国家对城镇劳动力统包统配的用工制度,把农村视为能无限吸纳劳动力的天地,并用行政手段强制构筑起城乡就业藩篱,人为地消灭失业。同时理论界也以此作为我国公民能充分实现《宪法》赋予劳动权的事实依据加以宣传。由...  相似文献   

16.
西方理论阐述宪法上的劳动权属性,多采自由权与社会权两端。然而,理解我国现行《宪法》的劳动权性质及其内涵,则不能简单套用西方既有学说,需要从宪法文本的规范体系出发、运用宪法解释学的方法才能清楚获得。同时,要真切理解劳动权在我国宪法上的性质,还必须具有宪法的"历史意识",仔细分析劳动权在不同阶段文本中的功能流变。现行《宪法》中的劳动权规范既是一种保障私权的权利规范,也是蕴含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伦理的重要承认规范。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的流动成为了对市场经济的必然回馈,从而造成企业的商业秘密随着人员流动受到威胁。竞业禁止协议限制了劳动者离职后为特定单位从事特定职业的行为,是对劳动者劳动权的限制,也是维护健康市场竞争的需要。本文试从法理角度论证竞业禁止制度的合理性,并探究该制度在运行时应当注意的问题,从而达到实现该制度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陈晓乐 《法制与社会》2010,(23):260-261
劳动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活动,劳动权关系到每一个公民的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因而当今它被写进许多国家的宪法之中。尊重劳动权,维护劳动权,是灌输人权理念的重要途径。劳动权的发展和相关法律的完善标志着人权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劳动权也称工作权,是公民的一项重要的宪法权利。20世纪以来,劳动,作为公民的一项重要人权,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重视,并相继载入宪法。我国宪法也明确规定了公民享有劳动权,但未对劳动权的概念作出解释。国内学者对劳动权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根据国内学者界定劳动权概念的外延大小,可以把对劳动权的界定分为“一权说”、“二权说”和“多权说”。“一权说”认为,劳动权就是就业权;“二权说”认为,劳动权包括就业权与获得劳动报酬权,这是国内的主流观点;“多权说”认为,劳动权应包括多项权利,只不过各学者在界定劳动权外延时所持的范…  相似文献   

20.
妇女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其劳动权作为基本人权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国现行立法对妇女劳动权给予了特殊保护,特别是刚刚颁布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法律依据。但是现行立法在妇女劳动权的特殊保护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妇女劳动权特殊保护的立法体系、执法保障机制、法律援助制度方面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