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考加分造假案的频出,引发舆论的极大关注。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人赞成高考回归“裸考”,一时间,取消加分的呼声不绝于耳,在此背景之下,高考加分调控措施逐渐浮出水面,各地也纷纷检视以往的咖分政策,或取消项目,或降低分值。2010年的高考,或许可以说是加分政策面临转折的一次高考。  相似文献   

2.
郑东  李强 《廉政瞭望》2011,(22):32-33
七年受贿1575次,他以平均三天受贿两次的纪录,夺得全国个人受贿次数的“单打冠军”;男一方面,他又主动把部分赃款存入“廉洁账户”,而他和妻子名下的存款加起来,也不过区区五万元……  相似文献   

3.
近日,网上流传着一个“史上最倒霉的贪官”的故事,主人公是重庆市渝中区环卫二所原所长范方华:他收受承包商王卫龙行贿的近30万元,不仅全部退还给了王卫龙。还倒贴了40万元用来“堵住王的嘴”。其实,安徽省经济委员会原副主任徐经武的“倒霉度”一点都不比范方华差。甚至“更倒霉”:他分三次收受妻子的堂弟罗林贿赂180万元。全部投入股市,结果血本无归:因犯受贿罪,他被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3年。  相似文献   

4.
正2018年3月,徐孟南决定第二次参加高考,被有些媒体当作一条新闻报道。一个考生没考上大学,过些年又报名考试,本是件普通的事,徐孟南却"不同凡响"。10年前,19岁的他故意不认真答题,在高考卷纸上写下对高考的不满和建议,最后考了100多分。如此厌弃高考的人,落榜后有怎样的人生经历,才会重新参加高考?目前,还无法预知徐孟南高考的成败,但他的态度看来是认真的。他在2017年底写了长篇自传,否定了当初的做法,认为"高考0分不  相似文献   

5.
王太师 《党建文汇》2011,(12):11-11
他是一名普通的厨师,他的去世却引发了北京大学众多师生的纪念。同学们自发地为他写纪念文章,发传单,贴海报,举办募捐活动。北大一位副校长说:“这是北大学子第一次为一个普通员工募捐。”  相似文献   

6.
北大出了许多企业家,这让我非常自豪。以北大的32楼为例,当年我和俞敏洪作为北大青年教师住在该楼的第二层。后来俞敏洪创办了“新东方”,成了知名企业家。第三层楼,当年住着一个来自山西的青年,他叫李彦宏,天天在水房里光着上半身用冷水冲澡,唱着“夜里寻他千百度,你在哪儿呢”,天天念“百度”两个字,于是后来诞生了百度公司。  相似文献   

7.
《党课》2011,(24):115-116
由于将三个孩子送进了北大,香港商人萧百佑跻身成功父母行列。“美国虎妈”已经让西方人大面积质疑,以“打”为法宝的“中国狼爸”再次掀起了人们对“国产教育”模式的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8.
《党课》2010,(8):40-41
身为作家、教师的梁晓声,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提到了他对中国出现“灰社会”的担忧。他说,“灰社会”比“黑社会”更可怕。这可怕就可怕在“灰社会”所具有的三个特殊性上:  相似文献   

9.
高级知识分子的楷模——中科院院士、哈工大教授、我国激光专家马祖光,按他的造诣和学术水平选为中科院院士是理所当然,名正言顺的。但1997年学校推荐他是,他不让上报;1999年第二次推荐,他给中科院写信说“不够条件”,要求退回材料;2001年第三次推荐,是在校党委书记做了工作,他听从“党的安排”才签字同意上报的。  相似文献   

10.
今年高考安徽卷作文题是“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说某公司车间角落放了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为了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工作人员特意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有一次,一位客户来洽谈合作事宦,他留意到条幅并驻足很久,最后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相似文献   

11.
尤子吟 《共产党人》2004,(14):49-50
三国时期的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来辅政,三次光临诸葛亮所居的茅庐,终于使这位原本“苟求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的卧龙先生成为旷世名相,也成就了刘备三分天下的宏图大业。古往今来,“三顾茅庐”便成了有识之士求才若渴、礼贤下士的代名词。闲暇时间,笔者仔细品味,  相似文献   

12.
“文革”中,张春桥虽身为中央文革小组副组长,但仍遭遇三次大规模“炮轰”,然而每次他都能化险为夷,轰而不倒,并且步步高升。那么,他究竟有哪些“辫子”被人民群众抓住?他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肮脏阴暗的历史和不可告人的阴谋?他又是怎样一次次躲过劫难、化险为夷?本文以生动流畅的文笔为你揭开个中内幕。  相似文献   

13.
熊向晖,我党杰出的情报工作者,1936年12月在清华大学秘密人党。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熊向晖在家乡探亲,一天,熊向晖从报上看到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合成临时大学,11月1日在长沙开学,他便赶去报到,但未遇见相识的党员。几天后,熊向晖接上党的关系,上级指示他不能暴露党员身份,要他报名参加湖南青年战地服务团,到国民党第一军胡宗南部“服务”。  相似文献   

14.
“一谍卧底弄乾坤,两军胜负已先分”,说的就是“红色特工”郭汝瑰。这位蒋介石心中的“军界精英”,竟然是中共秘密党员。然而,等到他第二次加入共产党时,中间却是隔了半个多世纪。  相似文献   

15.
“从小到大.许多方面我都非常失败,简直一塌糊涂。”他说。 “小”是指他念书的时候。他上小学时多门功课常常不及格,而到了中学,物理成绩甚至为零分。他在拉丁语、代数以及英语等科目上的表现同样惨不忍睹,就连体育也不好。虽然他参加了学校的高尔夫球队.但他在参加唯一的一次重要比赛中一败涂地。在学校,没有人不认为他糟糕透顶。他孤独、落寞,在社交场合从来就不见他的身影。在别人眼里,他这个人仿佛根本就不存在。  相似文献   

16.
《前线》1996,(9)
“钟情”哲学的杨耕本刊记者王梅1977年的一天,一位哲学先行者告诉他,哲学是一个诱人的智慧王国,中国需要哲学,而你的天赋更适合学哲学。这一次谈话竟"鬼使神差",使他在高考前夕改变了报考理科的志向,选择了哲学。从此,他步入了哲学领域,至今仍无怨无悔。于...  相似文献   

17.
姚文元一生口诛笔伐,害人甚多。但害人害到“点子”上,又名利双收的有三次:第一次是靠批胡风而崭露头角,第二次是靠《录以备考》成为“新星”,第三次是靠批《海瑞罢官》而步入政界。因为这三次都是他人生的“光辉”点,具有代表性,故而笔者称它为“三步曲”。  相似文献   

18.
自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至今已经30年。30年一个轮回,在肯定高考改变千万人命运为国家选拔有用之材的同时,人们也听到了质疑的声音。在不久前结束的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一份“2010年废除高考”的提案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极大争议,作为提案的呈交者,宁波大学外语学院院长范谊备受社会关注。在代表提案审议期间,这份提案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通过多种渠道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教育部长周济、教育部前副部长张保庆也分别就这份提案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公开答复。站出来反对高考的人,范谊并不是第一个。早在2005年,旅美华裔学者黄全愈便撰文呼吁“取消高考招生制度”。这位《高考在美国》一书的作者认为,目前的中国高考,基本沿袭了传统考试的体制。在他眼中,高考这一“认分不认人”的招生制度,导致了许多综合素质一流的可造之材无缘进入深造之门……一部分人对于高考制度的叫板,或许只是对高考改革的一种善意鞭策,但由此所引发的关于高考存废或是改革的大讨论,却仍会继续深入下去……  相似文献   

19.
围观     
“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北大副校长吴志攀的几句话被称为“撑腰体”,迅速引起网友追捧。  相似文献   

20.
在某些人们心目中,江苏泰州市政府副秘书长、信访局长张云泉“一点都不像局长”。他出差经常自备电饭煲,只住在条件简陋的旅店里。有两次出差,旅馆的工作人员见他如此“寒酸”,顿起疑心,向派出所报了案。要问张云泉为何官至处级仍然这么“寒酸”,张云泉不假思索地说:“出差半个月就可节约一万多元,能让好几个失学的孩子回到课堂。”回答令人欣慰,更令人平添几分感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