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夫史皇绘迹,挟泣鬼之威,极变成化,珍流千载而继者,煌煌兮文相传也。彼诗蕴风雅、书存诰命、史记事言、传注春秋,其金声玉振,述心原道,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盖经纬文辞之功哉。若乎子罕拒玉、杨震却金,王翱门无私谒、陈经囊无私遗,颂廉之美者,着一字则芳流百世;赵高指鹿、石崇斗富,刘瑾纳贿而灭、和坤敛财以亡,恶贪之邪者,落片言则臭遗万载。此亦文之力矣。然则古之褒廉刺贪之作或  相似文献   

2.
人才史鉴(三则)峻岭司马光论德才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辩,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  相似文献   

3.
"慎独"一词,最早出自《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相似文献   

4.
谭丁 《前线》2016,(4):79-79
正【引用】"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原文节选】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  相似文献   

5.
正书荐作者:司马迁撰韩兆琦主译出版:中华书局《史记》摘录:太史公曰:以项羽之气,而季布以勇显于楚,身屦军搴旗者数矣,可谓壮士。然至被刑戮,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负其材,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终为汉名将。贤者诚重其死。夫婢妾贱人感慨而自杀者,非能勇也,其计画无复之耳。栾布哭彭越,趣汤如归者,彼诚知所处,不自重其死。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  相似文献   

6.
《党的建设》2011,(5):48-48
《西狭颂》摩崖石刻位于我省成县城西13公里处天井山下的鱼窍峡(今名丰泉峡)中,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因摩崖文中有“郡西狭中道”一语,而称为“西狭”。《西狭颂》之名由此而得。碑下,有一清潭,相传古代有黄龙自潭中飞出,故俗谓潭水为“黄龙潭”,《西狭颂》为“黄龙碑”,  相似文献   

7.
正江津古时候就是一个长寿之地。在明清时代,有朝廷赐封的七品寿官5名,其数量在当时的州县很是少见。江津还有一个出高寿老人的地方,人们称其为寿星庄。寿星庄在哪?在国家级5A景区江津四面山凤场街下约一公里处,距著名的会龙庄约200米。寿星庄与会龙庄属"同胞弟兄",都为王氏家族所建。寿星庄是哥,会龙庄是弟,清  相似文献   

8.
谈恭敬     
古人在《日省编》一书中曾提出“居官四勿”的观点:“勿谓一念可欺也,须知有天地鬼神之鉴察;勿谓一言可轻也,须知有前后左右之窃听;勿谓一事可忽也,须知有身家性命之关系;勿谓一时可逞也,须知有子孙祸福之报应。”  相似文献   

9.
为了把“和谐社会”这一个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研究其哲学基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需要。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和谐是事物固有的状态,也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最高目标。中国历史传统的主导思想是“合”、“和”。《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断。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也。”这说明,不同事物相配合而达到平衡,叫做“和”,“和”才能产生新事物;如果把相同的事物叠加在一起,就只是量的增加而没有质的变化,事物的发展就停止了。《礼记·礼运》中对“大同”社会的描述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相似文献   

10.
<正>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西周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史伯曾经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著名论说。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这是古代先哲关于"和而不同"思想的最早论述。  相似文献   

11.
社会和谐是人类共同的社会理想,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不懈的追求。中国传统文化蕴涵丰富的和谐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文化根基。弘扬中华传统和谐文化,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一、以和而不同促进社会和谐中国是最早提倡和谐的国家。《国语·郑语》记载,早在西周末年,太史伯就提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  相似文献   

12.
治国何患     
《天津支部生活》2014,(5):53-53
春秋时,齐景公问于晏子曰:“治国何患?”晏子对曰:“患夫社鼠。”公曰:“何谓也?”对曰:“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托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夫国亦焉,人主左右是也。”  相似文献   

13.
正"《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曾子所引第一首诗是《诗经·周南·桃夭》,此诗歌唱幸福婚姻。全诗三节,每节四句,所引为第三节。夭夭,形容鲜嫩而艳丽。蓁蓁,形容茂盛。之,此、这个。子,指女子。于归,出嫁。宜,合适、相称;宜家谓家庭和顺。有一本书这样翻译四  相似文献   

14.
殷鉴的意义     
正殷鉴一词出自《诗经·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意思是说,殷人灭夏,殷人的子孙应该以夏的灭亡作为鉴戒。等到周灭殷之后,周初的统治阶层有了更深切的忧患意识,亲身经历了殷周之际社会巨变的政治家如周公、召公等,在全面回顾和深入反思殷亡周兴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的史鉴思想。殷鉴也成为后世"以史为鉴"的代名词。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盛世,而盛世王朝的  相似文献   

15.
经典语录     
正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清·陈澹然《寤言》)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东汉·王符《潜夫论》)  相似文献   

16.
魏晋玄学关于“自然”与“名教”关系的讨论,实际上经历了一个正、反、合的过程。正始年间,何晏、王弼提出“名教出于自然”的主张。王弼在《老子注》中说:“始制,谓朴散始为官长之时也。始制官长,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过此以往,将争锥刀之末,故曰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也。遂任名以号物,则失治之母也。”意在说明社会的政治礼法是从最高的“道”即“自然”中派生出来的,是“朴散”后的结果,所以统治者只要从“自然”的原则出发来治理国家,就可以高枕无忧而不被累,放任于下而不被欺。由此对自然与名教之所同进行了肯定。是之谓正题。竹林时期,嵇康、阮籍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认为自然与名教  相似文献   

17.
有个典故叫“窥御激夫”,讲的是春秋时齐国丞相晏婴车夫的妻子激励丈夫自重的故事。《史记&#183;管晏列传》栽,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日:“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之,晏子荐以为大夫.  相似文献   

18.
《南村辍耕录》记载:“柳下惠夜宿郭门,有女子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以怀,至晓不为乱。”这就是中国古代传下来的那个“坐怀不乱”的典故。柳下惠坐怀不乱,定力超凡,为历朝历代奉为道德楷模。据闻,某省公开招考副厅级干部,也把“坐怀不乱”列为考核内容,可见柳氏树立的正人君子形象对后世影响之深远了。但以凡人凡心来考究柳氏的高洁行为,除有许多疑惑外,总觉其靠不住。因为连圣人都认为“食色性也”,即使大力鼓吹“存天理,灭人欲”的朱熹,也照样螵娟,你说谁能保证柳下惠永远坐怀不乱呢?回头再说太监。太监一族是在皇帝和嫔妃身边服务的男性宫人。也许笔者读史书少,孤陋寡闻,至今还没看到听到有犯“作  相似文献   

19.
正【原文】君子之度己则以绳,接人则用泄。度己以绳,故足以为天下法则矣。接人用泄,故能宽容,因众以成天下之大事矣。故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夫是之谓兼术。《诗》曰:"徐方既同,天子之功",此之谓也。【译文】君子严于律己,好像用绳墨量木材,对待别人,就应该用引导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谏院题名记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