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光华 《求索》2007,(3):218-220
从传世文献和业已出土的日书材料我们可以了解到,禁忌现象在战国、秦汉时期相当盛行,无论是对上层统治者还是下层普通民众,都产生过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究其现实与思想根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战国至于秦汉长期战乱以致民不聊生的现实苦难的反映;二是在阴阳五行思想影响下统治者与术士大力推动的结果。禁忌是民俗史与社会史的重要内容,应对其多一些历史性的考察。  相似文献   

2.
儒家与道家人学思想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祥 《求索》2005,(11):138-140
先秦儒家与道家的人学思想,以人为核心,包括了三个方面内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在这三个方面,两家思想各有侧重、各有异同、各有特色。在人与自然方面,先秦儒、道都主张“天人合一”;在人与社会方面,道家像儒家一样,非常重视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只是在政治原则与方法上与儒家有很大的区别。先秦儒家、道家都很重视人与自身关系,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强调从伦理道德角度重视人与自身关系,后者则从自然无为的角度加以阐述和发挥。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也是文化的直接栽体.儒、道、佛三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资源.儒家提倡"敬",道家提倡"静",佛家则提倡"净".儒家强调"敬","敬"突出的是恭敬的态度、认真的作风和虔诚的精神;道家强调"静","静"突出的是保守自我,是不为外在事物所左右、所束缚;佛家强调"净","净"突出的是内在精神的自在、清明与空灵.儒、道、佛三家,其所突出的具体因素虽然有所不同,但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就心性论而言之,不管是儒家,是道家,还是佛家,都强调本体一境界一功夫的一致与贯通,都强调融功夫于境界,融境界于功夫.  相似文献   

4.
荀子对道家思想的吸收和对儒学的重建张运儒家学派自春秋时期创立以来,经过春秋战国诸子争鸣的洗礼,发生了剧烈的分化,其中能够保持孔学优良传统的只有孙氏之儒①,即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荀子,名况,字孙卿,主要活动时期在公元前298~前238年,赵国郇(今...  相似文献   

5.
援道入儒体现在王夫之从"无"到"有"批判、改造、吸收老庄以及继承、发展张载思想的两个方面,他使道家境界与儒家之"有"相结合,目的在于构建"有"境界儒家本体思想体系并总结以儒道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宋明理学.  相似文献   

6.
疏理了清代以来学者对“炮格”一词的考证成果,引用最新出土文献,论证清人考证中的可取之处.同时,就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的研究价值进行讨论,认为应当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并重,实事求是,不能一味趋同或立异.  相似文献   

7.
唐月 《传承》2010,(33):86-87
儒家礼治、法家法治、道家无为之治的思想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三种重要的政治思想。它们立足各自的哲学基础争鸣辩论,同时又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共同发展。面对作为思想资源的三家学说,我们应该取之精华,去之糟粕,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时代,儒、道两家都在研究解决农业文明时期的两大基本问题一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伦理纲常,二是影响人和社会存在的天人关系。他们都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但儒家强调的是个体“合”于社会,以人合天,道家强调的是个体“和”于自然,以天合天;他们也有相同处1.目的都是有所“为”,2.都注意个体人格的自足完善和生命价值,3.都是为了“人人合一”,终极目的都是“人”;儒、道的“天人合一”观又是互补的,道家为儒家找到了退路,儒家为道家作了补充。  相似文献   

9.
彭昊 《求索》2010,(10):143-144,81
本文认为曾国藩的战争观在儒家之外吸收了道家思想,主要表现在:战争的本质是"兵果不祥之器";战争的性质是"兵为阴事";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前提是"哀兵必胜"和"不可轻敌",体现出以道补儒的思维方式,从而挖掘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士大夫成就事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淮南子》具有丰富的学习思想,对人类学习过程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认识.在道、儒思想的不同影响下,《淮南子》表现出两种既有交集、又相迥异的学习观.一方面,《淮南子》坚持黄老道家的基本立场,对儒家之“学”进行批评,凸显出尊道抑儒的理论倾向,而另一方面又试图从整体上调和与兼容这两种学习观.受道家心性思想熏染,《淮南子》从基本原则、根本目的与理想境界等三个方面阐发其“尊道养生”的“为己之学”,彰显出显著的生命美学意识,这既对秦汉时期的学习思想有所发展和丰富,也对现代人类的身心健康、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