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愤怒把民族情绪点燃“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被侵吞,1931年的中国人愤怒了。“抵制日货!”这是首先发出的声音,也是可以一下子在各地展开的共同行动。既是愤怒的宣泄,也是一种姿态的表示,更有很多人认为抵制日货,制裁日本,能够起到打击日本经济、削弱日本军事力量的作用。当愤怒把民族情绪点燃之后,主动也  相似文献   

2.
几年前,在国内抵制日货“运动”高涨的时候,有朋友也对我提到美国的华人社团也要加入抵制运动,我笑答:“也许我有一点点资格.因为我们家两辆车都是美国车,其他人就难说了。”其实,我买美国车并非出于对日本车有感情上的“歧视”,而是因为美国车宽大、舒适。  相似文献   

3.
罗时光 《前沿》2010,(18):122-124
中国近年出现国学热,然而很多中国人却不知“国学”二字乃来源于日本,更不知日本“国学”之真实意涵。其实,日本的所谓“圄学”就其内容而言,其本质乃是对中国文化尤其儒家文化的全面绝对彻底的排斥、否定、蔑视、攻击乃至歧视,是对中国文化的羞辱,更是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屠杀中国人民、歧视华人的根本理论依据及精神源流,可谓是沾满中华民族鲜血的刽子手,亦是战后至今日本政治反动右倾、军国主义阴魂不散之深刻精神底流。因此,其“国学”二字就实在可谓是中国的“国耻”,是中国文化乃至中华民族耻辱的象征。  相似文献   

4.
《台湾日日新报》对近代中国大陆的报道以政治人物与政局方面内容居多。这些报道有特定的对象,其中关于张学良的报道数量仅次于蒋介石。这一现象主要不是源于台湾民众关注张学良,而是日本对东北的侵略野心。该报试图通过塑造张学良的“亲日”形象抵制东北易帜;易帜后张学良形象的捩转,是该报反对中国统一的表征;“九一八”事变后,该报又以“暴虐将军”张学良粉饰日本侵华。由此观之,贬抑、诋毁甚至妖魔化中国,抬高、粉饰日本是《台湾日日新报》相关报道的核心目的,借以为殖民当局割裂两岸、同化台湾乃至战争动员等图谋服务。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由数代仁人志士不断求索,历经“效法欧美”“以俄为师”“中国特色”三个发展阶段而找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发展与振兴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追求合乎历史逻辑的发展结果。历史和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扭转了中国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被动局面,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生提供了科学指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飞跃,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创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体现着对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的吸收借鉴,实现了中国特色与人类文明特殊与一般的有机统一,不仅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上不可逆转的历史轨道,也为人类社会打破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瓶颈,走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未来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6.
益多 《统一论坛》2012,(6):47-47
11月5日,十四世达赖在日本横滨举行记者会,公然将中国钓鱼岛称作“尖阁列岛”,诬称“中国大陆反日情势高涨”,原因在于“大陆实施反日的极端教育”,“中国大陆社会封闭,加上缺乏资讯,中国许多人仍然将日本人同军国主义连在一起。这也导致在日本将尖阁列岛部分岛屿国有化后,中国的反日情绪爆发”。  相似文献   

7.
自立军运动:效法萨摩长州的政治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立军运动的实质是:以唐才常为代表的一批激进的知识分子认为,戊戌变法的失败,谭嗣同和他的志士们的鲜血,已经彻底证明从中央自上而下推动变法维新已是不可能,唯一的出路就是效法日本萨摩、长州的榜样。唐等企图在清王朝内外交困的复杂局势下,借助康有为和孙中山两股政治力量,幻想取得刘坤一、张之洞等地方督抚的支持,并以会党势力为基础成立自立军发动武装起义,达成两湖地区的局部独立,进而实现自下而上的维新变法,以“保全中国自立之权”。本文拟从唐才常效法日本萨摩、长州的思想基础,自立军运动谋划、宗旨的隐晦表述及其与“勤王”、“惠州起义”、“东南互保”的复杂关糸中解码自立军运动的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8.
一位朋友问我:日本有没有像“3·15”这样的日子?我自认到日本的时间较长,比较了解日本,便根据自己的记忆回答说:“没有!”结果我错了,一查资料,像中国“3·15”这样的日子,日本是确定在5月30日的。这一天,被称为“消费者之日”。但我要说,日本每年的这一天并没有像中国的“3·15”那样搞得声势浩大,没有各种媒体的集中曝光,也没有那种企业面临此日时的危机感,而是平稳和谐,与往日依然。从这种静谧之中,可以感受日本消费者已经不必为权益去大声疾呼了。  相似文献   

9.
许家宜 《台声》2014,(4):74-74
今年又逢岁次甲午,二甲子120年前清廷战败而签订《马关条约》,台湾成为日本大和帝国的“领土”。厥后,抗日战争爆发,中国与日本也变成了“敌国”。早在隋唐时期,日本即派“遣隋使”、“遣唐使”到中国学习汉文化。当时的长安城是繁华的都市,众才荟萃的世界中心。到了明朝,出现了日本海盗,  相似文献   

10.
王基文 《台声》2002,(12):50-52
李登辉在替日本右翼分子讲话9月25日,李登辉在接受日本《冲绳日报》专访时称:“钓鱼台是日本的领土。”并说,“中国大陆再怎么主张对钓鱼台的主权,事实上没有证据可资证明,在国际法上没有任何依据。”李登辉公然歪曲钓鱼岛列屿历史,明目张胆为日本侵占中国领土辩护,与日本右翼分子一唱一和,充分暴露了他极端媚日仇华的真面目。日本右翼分子关于钓鱼岛的论调林林总总,归纳起来,无非是:钓鱼岛列屿是日本固有领土,是其西南诸岛的一部分;钓鱼岛是“冲绳县八重山石垣市宇登野城二三九二番地”;钓鱼岛列屿不是中国台湾省附属岛屿…  相似文献   

11.
日本人的国民性所体现出的“缘人”特征与武士道精神,对上下位序非常敏感;自我定位对日本人十分重要,因为上下位序是通过自我定位而决定的。传统华夷秩序所体现的位序,乃中国在上,日本在下。日本的儒学者对传统“中国”一词所预设的华夷之辨与东亚政治秩序,不管是在“文化认同”或“政治认同”上,均难以接受。通过不断地对“中国”一词提出臆想性的解释,日本的儒学者缓解了“文化自我”与“政治自我”割裂所造成的自我定位困境,并让中国经典得以适应于日本的整体文化(自信)之中。日本的国学者排斥儒释文化,认为必须立足于日本的价值之上,才能够认识到中国的“道”误在何处。日本学者对“中国”一词诠释的嬗变,对日本人的自我定位与国际关系,均带来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日本外相町村信孝在参议院预算委员会上表示,今后在同中国外长李肇星会面时,将要求中国“改善”历史教育,包括改变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展览方式,还要求到中国求学的日本学生.不要去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记录日本侵略历史的场所。  相似文献   

13.
冯昭奎 《同舟共进》2014,(11):38-40
最新调查显示,“53%的中国受访者和29%的日本受访者预计中国和日本会在2020年以前爆发战争”。对此,中国原驻日大使徐敦信及本文作者作出了自己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11,(3):98-101
“三月雨声细,樱花疑杏花”。想看樱花,台湾是好去处。其实樱花原生在中国,后来才从中国传到日本……从二月到四月,全台从南到北,樱花潮席卷而过,如同微风吹过,朵朵粉色花瓣缓缓落下,实在是“浪漫”二字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15.
像中国一样,5月初的几天是日本的旅游“黄金周”。正当人们放松身心的时候,日本政府却在紧锣密鼓地搞军事动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日本媒体5月5日披露,日本防卫厅将于5月7日发表《防卫白皮书》。“白皮书”透露,防卫厅不久后将升格为“防卫省”。这一举动足以使人感到日本防卫政策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经济正走在一个十字路口:一面是“风景这边独好”.特别是欧债危机之下,“中国救世界”的论调不断被媒体抛出:另一面,房地产巨大泡沫正在受到打压,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中国经济会不会重蹈日本覆辙?  相似文献   

17.
从表面看,“脱亚论”和“亚洲一体论”有很大不同,但其目标却惊人的一致,即都主张日本首先控制中国东北,进而统治整个中国和亚洲。这两种观点,不仅在日本民间很有市场,而且成为明治维新以后历届政府看待亚洲的基本态度,是其疯狂侵略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实行军国主义扩张政策的基本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8.
李登辉在其分裂中国的道路上,曾经走过隐晦的“独台”的一段,然后逐步逐步地同公开的“台独”合流,既成了“台独”的先行者,又成了“台独”的总后台。“台独”的发展和猖獗,有其十分重要的外部原因。笔者曾经说过,“台独”无不印上鲜明的外国胎记。1945年日本投降后短暂出现的一小撮驻台日军的少壮军人和台湾的皇民绅士共谋的“台独”事件,是明显地打着日本的印记的;  相似文献   

19.
论“台独”“台独”是要台湾永远独立于中国之外,另建国家。其构成分子大约如后: (1)华皮日骨者:日本据台半世纪,日本战败投降后,一些苗裔仍留在台湾,多改名换姓成为假中国人。骨子里怀恋日本,仇恨中国,他们大多成为“台独”的死硬派。(2)被“皇民化”而认贼作父者:日据时期强行“皇民化运动”,部分人中毒过深,习性难改:崇拜日本,  相似文献   

20.
日本东京有个东照宫,东照宫的马厩有一幅木雕,通过三只用爪子捂耳、掩口、蒙目的猴子,宣示孔子“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视”的“克己复礼为仁”主张。东照宫是供奉日本最后一代幕府江户幕府的开府将军德川家康的神社,建于1617年。宫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题材的雕刻,出自中国工匠之手,不仅体现了中日间的文化交流,也反映出儒家思想在日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