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官重德者.古而有之,孔子言“为政以德”,他认为做官要“修身正己,正己正人”.为样才能“以德齐家、以德治国”.历史发展到今天.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一旦失去了道德感召力,即使有“包藏字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群众也不会买帐.又怎能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呢?  相似文献   

2.
建国60周年之际.66481部队结合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倡导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官兵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在传统熏陶中感悟、在岗位实践中升华,进一步焕发了爱国奉献、爱岗敬业、爱军习武的热情和动力。  相似文献   

3.
2009年3月25日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凉城县全面启动以来,县委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党员群众,立科学发展之志,谋科学发展之策,兴科学发展之风,拓科学发展之路,把学习与实践无缝对接.以实践促进学习活动深入开展,使学习成果在实践中得到了升华。当前在科学发展观强劲东风的鼓舞下,全县上下呈现出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4.
郇起鸿 《春秋》2012,(6):58-58
济南千佛山兴围禅寺寺门两侧有一无款识楹联:“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楹联内容透出禅机,发人深省;字出欧体楷书,心平气和:内容与书法浑然一体,叹为观止。楹联为何人所书,众说纷纭。《千佛山简介》、《历下区志》、《济南市志》等通行的版本中说是“济南清末秀才杨兆庆书写”,此说不完全准确。  相似文献   

5.
刘月科 《群众》2009,(12):18-19
《易经》云: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只有常怀忧患之心,才能永葆清醒的头脑和奋进的心志。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鉴取国内国际治党治国的经验和教训.向全党提出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民族、  相似文献   

6.
平凡的人,不慕虚名,不尚奢华,得失随缘。平凡不等于是“平庸”,诸葛亮说:“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意思是说:整天忙于生活琐事,被“七情”支配和束缚,在庸俗事物中生活,长期下去,就是平庸之辈了。平凡的人绝非浅陋,绝非自甘平庸,更不是不思进取。平凡的人是在喧嚣的尘世中,不为权势和金钱所累,有自己坚韧不拔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这个“志”字,是立下奋斗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个目标下的决心,默默地努力耕耘。做平凡的人,关键是要保持正常人的“心清如水”,不被污染,不被…  相似文献   

7.
志于道     
《世纪行》2017,(6)
正做人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做人?孔子认为,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做人要志向于道,根据于德,依靠于仁,娴熟地掌握礼乐等技艺。南怀瑾先生说,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中心和真正目的,"立己立人,都是这四点"。这四点做到了,人生就有大意义,就形成了理想的人格。本文说说"志于道"。何谓"志于道"?"志"者"慕"也,仰慕追求之意;"道"者"通"也,乃事物本原之理。孔子这里说的"道",既包括天道,即宇宙运行之理,更包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他像服装行业的将军.然而他更像是一名无畏的战士:有人说他是商场的硬汉.然而他更像一位和蔼的兄长.有人说他是企业家,然而他更是一个慈善家:有人说他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然而他更善于创造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9.
刘善华 《前沿》2008,(3):178-180
《世说新语》作为中国古代志人小说的典范之作在艺术上给了鲁迅创作很大的启示。本文拟从写作目的、写作手法两方面.分三点即以片段志人、以形摹神、以空白含无穷蕴意.研究探讨《世说新语》与鲁迅小说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被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盛赞为“奇秀不减雁荡”的鲁东南名山五莲山上.有一座历经明清两代的皇家寺院——光明寺,《青州府志》称其为与长清之灵岩、青州之法庆、九仙之侔云齐名的清代山东四大名寺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一志华只有14岁,对外他一直都说自己18岁了。志华是武汉一家个体装修公司的泥瓦小工,他干的一直都是又苦又累的活,抬水,拌料,和泥,抹灰。由于力小手拙,第一次刷墙时,一不小心,他就呛了一嘴石灰,烧得舌头上都是水泡。由于年纪小,志华累死累活,每月只从师傅那里挣三餐饭钱,碰上装修淡季,他还要和师傅拎着灰桶站在马路边上揽活。收工休息时,出苦力的师傅们都爱讲一些带“色儿”的笑话,并且爱拿这些话来逗年纪最小的志华。每次志华都是能躲就躲,有时将他逗急了,他就会小眼一瞪:“你们说什么呀!只说又不做。”“哟,那你是做…  相似文献   

12.
彭萍 《前沿》2007,(4):218-222
毛泽东一贯主张诗言志,还用诗是否言志作为评价诗人和诗作的重要标准。“诗言志”是中国诗学理论的奠基石。对“志”的不同理解构成我国不同历史时代的诗歌理论的核心内容。“言志”说、“缘情”说和“情志统一”说就构成为我国诗歌的几种基本倾向。毛泽东对“志”的理解是宽泛的。“诗言志”使毛泽东诗词具有深刻丰厚的内容,正如诗人本人的胸怀一样——精深博大,天地万物之精灵融入其中。  相似文献   

13.
张彬 《人民公安》2006,(12):20-21
吴荣从事的义务宣传禁毒事业.能够坚持走过来并坚持走下去.除了政府领导、亲朋好友给予了她很大鼓励与支持外,她最值得骄傲和欣慰的,是她身边有着一位伟大而令人崇敬的丈夫——林志辉。对一个有过长期吸毒史的人,常人都会避之犹恐不及.但林志辉却毅然大胆地做出自己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历程中,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论,对后世的文学鉴赏和批评理论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孟子·万章冲,孟子指出:“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他主张鉴赏或评论文学作品,不应割裂辞句,或拘泥于字面意义而歪曲诗的本义,而应从整体上来体会和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孟子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第一次建构起了鉴赏论和批评论的骨架。然而,对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后世人的理解部分歧很大,焦点集中在对“意”与“志”关系的解释上:“意’倒底是“说诗者”的意,还是“作诗者”的意?“以意…  相似文献   

15.
“八闽形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邦”,宋人王十朋这副对联,涵盖了素有“道教圣地”盛誉的清源山的天机妙趣。清源山位于泉州市北郊,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3大景区组成,总面积62平方公里,主景区主峰海拔615米,距市区仅2.5公里。据《泉州府志》记载:“秦有大道者,修真清源山左峰,后人供奉之,名为大道岩”,说明早在秦代,就有先人在清源山留下足迹。明代史学家何乔远也曾勒石记载:“四方宾客,本州士庶,乐慕名胜,游览不绝。”可见明代清源山就已名闻遐迩。  相似文献   

16.
王红 《求索》2013,(8):119-121
佛教传入中国后.因果报应、十八层地狱等观念对本土信仰产生巨大冲击。佛教地狱观具有恐怖、冷酷、受难等特点。六朝志怪小说集中表现了中古时期本土民间信仰的特点,其地狱观、复活信仰等无不带有浓郁的人情味与世俗情调。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其地狱鬼神观在早期传播中比附中土信仰观念得以流传,并借助志怪小说丰富的复活情节得以发展,该观点以“死而复生者”之口宣扬佛教以扬善惩恶。发展到唐代,佛教地狱观才彻底摆脱文人小说的比附手法,出现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这样完全本土化的宗教剧目,此后,地狱观等佛教诸佛经义理中占据了中国民间信仰之核心地位.并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文化与民间思维。  相似文献   

17.
正一、清之贫——情操清贫,它是"廉"之品。有了"清字观",才能崇尚贫、不怕贫、追求贫、做到贫、坚持贫,永葆"清贫"之底蕴、之本色、之风度、之美德,升华"廉"之品。宋代诗人陆游说:"忍穷闭门岂自若,是中滋味敌八珍"。绝不让"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的奢侈重演。清,志不改;贫,志不丧。"清"不仅是思想境界,又是守贫的基石。"清贫"指的是一种生活  相似文献   

18.
颜剑 《小康》2005,(5):23-25
中国人传统最重交友之道。圣人有“损者三友,益者三友”的告诫,这些话今天对我们的政府官员仍有极大的参考价值。近来报道常有披露说.某某本是一位前途光明的青年官员,却因结交不慎.被所谓的朋友拉下了水.蜕变堕落为千夫所指的腐败分子。这样的事例甚为常见.叫览之者怎能不为之痛心、可惜呢!所以说官员对交友一事更要认真、谨慎对待。  相似文献   

19.
学贵力行     
《弟子规》上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意为学了圣贤的名言名句,如果没有去力行圣贤的教诲,只会增长自己的浮华之心,甚至养成傲慢无礼的态度,成就不了圣贤君子。孔子在《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习”就是要在生活中去练习,把所学到的东西不断地去实践。中国古人说,读书志在圣贤,读书贵在变化气质。目的也是使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为圣,最后成就圣贤人格。  相似文献   

20.
于长悦  王珞 《求索》2013,(8):116-118
嵇康是三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嵇康理论宗本于老庄之学,一生崇尚老庄.其哲学思想注重“循性”与“逍遥”.嵇康执意追求这种“诗意的栖息”。他“放情肆志”.喜好庄玄,以求“游心太玄”,力倡“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的哲学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嵇康的思想兼具儒、道双向传统,凝聚了时代精神,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取向。嵇康认为,凡事应该因循各自所禀受的自然本性.使其恰如其分.然后进一步超越性理,达到“越名任心”的无我之境。嵇康所追求的“和”非儒非道,而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理合一相结合的中国传统人文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