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再次降息释放出增加流动性、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但企业融资难仍然难解在全球再次展开降息行动之际,中国人民银行10月29日宣布,自30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自9月16日利率调整以来央行在一个半月时间内连续第三次降息,也是当前我国实施灵活审慎宏观经济政策的具体体现。采访中,业内人士表示,央行降息有  相似文献   

2.
央行突然宣布降息,对此有两个策解:一是为推进利率市场化,二是刺激持续走低的经济。此次降息首要目标是刺激经济,利率自由化是其次要目标。未来一年央行极有可能连续降息。目前,中国经济处于悖论境地,过热风险和萧条可能并存,资金过剩和贷款困难并存,结构恶化和经济停滞并存,连续降息可能引发的结果是经济出现滞胀。央行货币政策应该改善传导机制,防范通货膨胀,坚持推动结构转型,并通过取消存贷款利率管制,转而用市场办法干预银行间拆借利率等,推动利率自由化。  相似文献   

3.
田帆 《瞭望》2003,(24)
6月5日,欧洲央行理事会在法兰克福总部举行的月度例会后宣布降息50个基点,将其主导利率从2.50%下调至2%。此外,欧洲央行还将隔夜贷款利率从3.50%下调至3%,将存款利率从1.50%下调至1%。欧洲央行要降息,虽早已为市场所期待。但出乎意料的是,此次降息的幅度如此之大,让人看出了欧洲央行面对欧元持续走强和欧元区经济增长乏力而显露的一丝焦虑之情。  相似文献   

4.
今年6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连续第7次降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这次降息幅度之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使目前我国的名义利率水平达到了新中国历史上的次价点。然而央行有关负责人曾透露,人民币不会贬值,但有进一步降息的可能。这引起了人们对我国会不会连续第8欢降息的关注。利率作为货币资金的价格,是实行国民收入再分配和调节国民经济的重要经济杠杆。利率的高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国际上也没有一个现成公式可供计算,所以利率的确定是较为困难的。我国前7沙降息均是针对物价持续回落,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情况而采取的。…  相似文献   

5.
<正>央行是否应该降息、如何降息的关键,应聚焦到如何引导无风险利率的下行上。从可行层面看,央行要解决融资贵的唯一现实途径,恐怕就只有降低无风险利率了。但目前中国十年期国债利率为3.6%~3.8%,储蓄基准利率为2.75%并可上浮20%。为什么在中国,无风险利率持续偏离中国未来将经历的核心通胀水平呢?这其中有一系列因素需要考虑:一是我们公布的CPI是否可靠?二是央行不显著的数量宽松是否影响了无风险利率?三是  相似文献   

6.
自1996年以来国家已连续七次降息,一年期贷款利率已由年率1206%下调至585%,下调了621个百分点。那么,贷款利率的大幅下调对企业有何影响,企业对贷款利率的连续下调又有何反应?从廊坊市人民银行最近调查的情况看:连续下调贷款利率所带给企业的优惠受各种因素的抵消,使企业最终受益极为有限;基层信贷管理掌握过紧,导致利率政策传导不畅;利率政策本身的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利率杠杆作用的发挥。所以,企业对降息反应平淡。降息不能代替深化改革调查中企业普遍反映,连续调低贷款利率的确是一件好事,能使企业财务费用有一…  相似文献   

7.
2月 7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我国各商业银行下调了境内美元等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一年期美元存款利率由 4.125%降为 3.8125%。这是中国自去年 12月以来第三次降低境内外币存款利率。中国人民银行对此次下调利率的解释是“为了适应国际市场利率的变化”。 此前一周的 1月 31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采取了今年以来的第二次降息行动——将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降低了 0.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8.
从岁尾再次降息看利率改革时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熙 《瞭望》1998,(50)
12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再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这是近两年来我国第6次下调利率。连续6次降息,对扩大投资、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看到,在现行利率体制框架下,依靠行政力量调整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可以为利率管理体制改革创...  相似文献   

9.
全球经济遭遇黄牌2008年全球经济减速将会持续。尽管低迷的美国房市打击了消费信心,金融紧缩抑制了各项经济活动的开展,但鉴于各国央行的降息行动及全球活力对下行趋势的缓冲,更由于主要经济体之间周期的不同步,2008年美国及全球经  相似文献   

10.
全球经济遭遇“黄牌” 2008年全球经济减速将会持续。尽管低迷的美国房市打击了消费信心.金融紧缩抑制了各项经济活动的开展,但鉴于各国央行的降息行动及全球活力对下行趋势的缓冲,更由于主要经济体之间周期的不同步,2008年美国及全球经济都不会陷入衰退。  相似文献   

11.
从1996年5月1日至1999年6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在短短的三年多时间里,连续七次降息,这在建国50年来的历史上还是从来未有过的。央行连续降息,表明以储蓄存款利率为代表的资金价格降低,为此,其它资金的价格也必然随之下降。比如9月10日财政部发行的第三期凭证式国债,三年期利率为2.78%,五年期为2.97%,分别仅比同期储蓄存款高0.08和0.09个百分点。而将于11月1日开始的对储蓄存款开征利息税,对储蓄存款更是产生了积极的分流作用,使居民更愿意在消费或其它投资上作出选择。目前,居民消费的空间比较大,商品丰富,物价低廉,而…  相似文献   

12.
<正>5月10日,央行宣布再次降息,这是否意味着货币政策已经快马加鞭地走上了宽松的快车道?事实上,这从《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一句话便可窥见端倪。"结构调整为中长期的经济增长注入动力,但短期看则面临下行调整的压力,需要坚持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和防风险之间的关系"。我们都知道,央行在货币政  相似文献   

13.
<正>降息和降准二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什么不同?央行在政策设计时应该优先考虑降准还是降息?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其他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比如美国说起。在美国,利率基本上是完全市场化的,由资金的供给和需求决定。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货币供给增加或者货币需求减少,利率就会下降;反之就会上升。因此,在这些国家,货币供给跟利率之间存  相似文献   

14.
<正>2月28日,央行宣布,自2015年3月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5%,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2倍调整为1.3倍;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货币政策的变化 近年来,中国的货币政策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实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什么要实行这一政策呢?一方面,中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内需不足和通货紧缩的趋势需要央行降息和增加货币供应;另一方面,中国金融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风险又需要央行的货币供应保持适度增长。 近年来,中国信贷政策也有很大变化。其主要变化之一是为扩大消费而积极发展消费信贷业务。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许多消费信贷政策如汽车贷款、  相似文献   

16.
如何在流动性过剩局面下提高货币政策操作水平,是央行面临的重要挑战4月5日,央行宣布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也是1月、2月两次上调准备金率及3月17日加息后,央行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短短3个月的时间里,央行接连出手,表明其在货币政策方面正面临越来越紧的调控压力。  相似文献   

17.
央行连续七次降息,带动了各项资金和资本价格的跌落,更促进了个人理财寻求多渠道投资。就国债来说,目前虽然因存款降息收益下降,但从1999年11月1日开始,国家开始征收利息税,而国债利息不在此列。为此,即使投资票面利率较低的1999年第三期凭证式国债,其收益也仍高于同期储蓄存款23%以上(开征利息税后),所以购买国债仍是人们投资的热点。自1981年我国恢复国债发行以来,国债的发行规模迅速扩张。1994年的发行额由上年的381.32亿元,一跃超过千亿元大关,到1998年则高达6590.7亿元,发行国债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和GD…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年11月央行意外降息后,美元开始加速上涨,对人民币是否进入贬值周期的讨论再次升温,人民币在这段时间也由强转弱,下跌约1.5%。与去年上半年央行主动通过中间价引导人民币贬值不同,这一轮贬值的市场驱动特征更加明显:市场价相对于中间价出现大幅折价,远期对即期的折价幅度也创历史新高;外汇占款基本保持零增长。什么改变了市场对人民币的预期呢?看空人民币的  相似文献   

19.
刘仕国 《党政论坛》2014,(24):33-33
2014年9月4日,欧央行宣布了新一轮宽松货币政策,传统手段和非传统手段齐上阵。自9月10日起,同时下调主要再融资利率、隔夜贷款利率、存款利率10个基点,分别至0.3%、0.05%和-0.2%。  相似文献   

20.
正1月6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5314元,较前一交易日大幅下调145个基点,创2011年4月以来新低。这次中间价下调是在前一日人民币即期汇率收盘实现回涨的前提下发生的,并且远低于昨日收盘价6.5157,让市场倍感意外。最近一个时期,人民币汇率连续贬值,被市场猜测是中国央行利用西方圣诞节假日期间市场交投清淡来趁机释放人民币贬值压力。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