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谐世界:中国崛起之后的国际战略理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慧明 《理论导刊》2007,27(2):41-43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和平崛起以及崛起之后存有诸多疑虑和猜测,认为中国崛起之后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中国必须提出一个“崛起之后”的国际大战略。构建“和谐世界”就是一个关于中国崛起之后的国际战略理念和国家发展的终极目标。这个大理念的提出给中国的发展指明了一个奋斗的目标和行动的原则,也给国际社会带来了一个乐观的前景,说明中国要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树立积极的、负责任的、建设性的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2.
安秀伟 《学理论》2010,(15):10-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有利于中国实施和平发展的对外战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决定了我国的发展和崛起不可能、也不允许走侵略、扩张的道路,只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作为社会主义中国,它的发展取向是和平的,走的是和平崛起、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要在21世纪实现国家的复兴,一方面要吸收历史上大国崛起的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也需要有一定的战略条件。雄厚的物质基础、不竭的创新精神、先进的思想文化、稳定的国际环境、强大的军事实力等是实现当代中国崛起的战略条件。  相似文献   

4.
"和平"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属性的内在特质,是中国履行崛起大国的责任和使命、中国社会制度内在本质的和平属性及对外战略的选择,从而决定中国对外政策的性质及走向。国际社会正处于发展、变革、调整的历史转折时期,国际政治风云变幻是国家制定对外关系的重要考量与基本依据。中国正处于历史上任何一个崛起大国从未遇到的复杂国际局面,为此中国经济上的优势如何转化为战略和政治上的优势,怎样有效地维护和增进自身的国家利益和海洋权益,如何保持与外部世界总体积极和谐的关系,思考未来中国对外关系的战略调整和转型就成为一种基本逻辑与理论期待。  相似文献   

5.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际国内的新形势出发,提出了和平发展的道路,确立了21世纪中国的国际战略和对外方针。和平发展道路是以往中国发展经验的总结,是对世界历史上大国武力崛起旧道路的扬弃。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就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实现中国自身发展,又以中国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和各国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煜琦 《学理论》2013,(18):31-32
近年来,伴随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全球层面和地区层面引发的复杂反应都有一个鲜明的印记,即中国崛起。通过古典现实主义理论和新现实主义理论阐述中国的崛起对世界产生的冲击和影响。围绕中国崛起的方式和战略,表明中国的崛起于己有利,而且于世界也有利。  相似文献   

7.
2003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的讲演,首次提出了“中国和平崛起”。郑必坚指出,“近代以来大国争霸的历史反复说明,一个大国的崛起,往往导致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急剧变动,甚至引发大战。这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走了一条依靠发动侵略战争,实行对外扩张的道路。而这样的道路,总是以失败告终。”那么在今天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的抉择只能是:奋力崛起,而且是和平地崛起。就是说,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和平崛起始自周边,中国的安全稳定也始自周边。近年来,中国的"周边安全困境"与"周边外交"已成为对外关系的重要基本考量和风险变量因素。新兴大国崛起导致东亚地区秩序调整与国际格局转型,使中国周边领土纠纷和海洋权益争端及地区安全稳定问题日趋凸显,造成中国崛起的周边安全困境。中国能否营造一个和平、和睦、合作发展的周边关系及周边稳定环境,中国新一届政府从多层次、立体化、跨时空的视角对中国周边局势做出了基本战略判断,把中国的周边外交新理念浓缩为"亲、诚、惠、容"四字箴言,提出建设"一带一路"中国周边经济合作新格局。  相似文献   

9.
西隐 《党政论坛》2009,(16):59-59
郑必坚:“和平崛起”理论的首创者 郑必坚在多个场合为“和平崛起”政策提供理论和实践佐证,赢得了中外政治家和学者的高度评价。国际问题专家认为,和平崛起的中国是全球合作实现共同繁荣链条的重要一环,而在“崛起”前面加上“和平”两字,这种新思维在理论上是对现实主义的一大挑战,体现了中国政治和对外政策的新触角,极具谋略。  相似文献   

10.
赫尔穆特·施密特是广受国际社会尊重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也是中德关系的开拓者和推动者;他在宣传中国、支持中国、帮助中国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是现代西方世界最早认识到中国会重新崛起的政治家之一;他满怀信心地预言到中国会崛起,并对中国会崛起的原因以及对世界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对中国崛起的强烈信心基于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明了世界发展大趋势、很少有意识形态偏见、对中国的友好一以贯之等原因。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近代历史上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崛起时在对外战略上的经验和教训可以看到,战略方针上,中国应坚持周边外交和大国外交双重心,且任何时候应牢记周边外交的重心与基础位置。战略措施上,中国和平崛起不能完全排除军事手段,要着重加强海外利益优化、公共外交、塑造与建立国际体系等措施。  相似文献   

12.
1.中国崛起会引发与西方的战争吗?不会。中国的崛起没有令这个世界变得更反复无常。尽管中国的安全政治政策缺乏透明度,但其宣称的“和平发展”是可信的。爆发大规模冲突对中国来说得不偿失。战争会吓跑投资者,使经济增长停止。中国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趋势,对我国外经贸工作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有利的机遇。总的说来,国际局势中缓和趋向增强,为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发展中国家加强了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发达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开始认识加强南北合作的必要性;新科技的迅速发展,世界多极经济实力的变化,特别是近两三年  相似文献   

14.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这是在考察近代世界新兴大国崛起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必然得出的结论。中国的崛起背景也要求中国必须走和平崛起的道路,这条道路将对世界的和平、合作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6,(9)
国家威望是国际关系博弈中一种重要的软实力,是现代国家间竞争中一种重要的变量因素,因而是崛起大国追逐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也是各国追求国家利益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提升我国的国家威望既是实现这一伟大战略目标的精神动力和重要工具,也是实现这一战略的应有内容和题中之义。在路径上,可以通过国际传播、利用对外援助、提供更多国际公共产品以及必要的军事辅助等措施有效提升中国的国家威望,助力"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崛起。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重温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的国际战略,面对我们在国际上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着特殊和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一要坚持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二要坚持维护世界和平的基本主张,三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四要坚持对外党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五要清醒认识和正确对待国际形势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7.
《瞭望》1999,(52)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李琼认为,当今世界南北差距、贫富差距是现实。经济全球化确实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最不发达国家很可能抓不住机遇,从而更加落后O经济全球化有可能促进资源在全球的有效分配,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有重大的积极意义。然而,不同国家从经济全球化中可能得到的利益是大不相同的。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当今世界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它们有可能利用全球化的条件大力对外扩张,从中获取最大利益。例如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对外贸易国、最大的对外投资国,也是最大的…  相似文献   

18.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中国走和平崛起之路是客观的理性选择。中国的和平崛起机遇和挑战并存。为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和平崛起创造坚实的内部和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9.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指出:“我们是爱国主义者,决不容忍中国的民族尊严和民族利益受到任何侵犯。我们是国际主义者,深深懂得中国民族利益的充分实现不能离开全人类的总体利益。我们坚持执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同我们履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的崇高的国际义务是一致的。”这个分析,不仅科学地说明了中国的对外政策是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而且科学地阐明了当代国际法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则:国家主权原则应和全人类总体利益原则相结合。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一些体会。一、当代国家主权学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之初,中国提出了“和平崛起”的伟大战略目标。从中国和平崛起的内涵以及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特点、当代国际体系的特征、中关关系的特性等角度分析,中国和平崛起是--r~g的。中国和平崛起,是对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的一种权力制衡。应对各种国际危机,需要中国力量发挥现实性作用。软实力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重要标志,而提升软实力就是要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基于这一点,中国应提高“讲故事”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