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地缘革命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回归人———境关系的视角来解释革命的缘起。赣南、闽西能成为江西苏维埃运动中心的一个核心要素是其独具一格的地方特质:集封闭性与外向性于一身。中共革命的成功,在于其一方面成功地结合了地方因素与群众动员两种手段;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地缘因素与中共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互动关系,使革命产生了动力。当然,中共并非从一开始就能娴熟地将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它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土地革命时期,革命动员成效直接决定着苏维埃政权的生死存亡.扩红运动中,中央苏区各级政府在乡村中进行了广泛的动员,在进行舆论宣传、优待红军及家属、开展归队运动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这些动员活动点燃了苏区群众的参战热情,实现了革命动员与乡村社会间的良好互动. 相似文献
3.
4.
游鹏程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5,3(1):38-40,45
中共在中央苏区取得的局部执政业绩,与苏区农民的政治参与是密不可分的。苏区农民在当时的政治生态环境下,通过参与战事动员,组织地方政权机构,兴办合作社等途径积极参与政治,在呈现主动性、革命性、多样性等特点的同时,也存在着易受落后思想影响、易动摇等不足与局限。 相似文献
5.
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着重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解决农民的权利问题、土地问题和教育问题,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促进了中央苏区的巩固和发展,对于新时期解决农民问题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着重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解决农民的权利问题、土地问题和教育问题,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促进了中央苏区的巩固和发展,对于新时期解决农民问题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是鲁迅写作小说的目的。他在小说中成功塑造了知识分子和农民的形象,关于鲁迅塑造的知识分子和农民形象的具体分析,以往研究者们已经进行了充分研究并已做了有力的佐证。在研究鲁迅作品及其思想中的著述中,知识分子与农民的关系是不可忽略的,然而他们在"看/被看"的底层文化传统中相互观望的复杂关系鲜有研究者涉足。本文将从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与农民的关系这一角度解读鲁迅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广东是现代农民运动最先进、最发达的省份之一,而东江地区农民运动发展在广东则最为显著。本文以惠阳县为中心,考察东江农民运动的发展以及与地方党团组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赵秀丽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22,(5):113-120
以农民协会为组织基础,动员农民参加革命,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介入乡村社会的主要模式。这一模式在大革命时期的广东、湖南的革命区域已初见成效。农民协会介入下的乡村社会治理,虽然受到革命环境的限制,但也初步发挥了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组织优势,凸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农民集体力量的伟大。农民协会与地主、豪绅的斗争强化了中共的政权意识,是中共政权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中共重塑乡村社会的革命实践,初步构建了乡村建设的图景,既是中共乡村建设思想的起点,又为当代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了经验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井冈山斗争时期和中央苏区时期,党和毛泽东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制定和实施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减轻农民土地税收的政策,使苏区农民从国民党繁重的捐税中解脱出来,解放并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而获得解放的根据地农民则以积极的姿态,支援了红色政权的建设和红军的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1.
井冈山斗争时期和中央苏区时期,党和毛泽东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制定和实施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减轻农民土地税收的政策,使苏区农民从国民党繁重的捐税中解脱出来,解放并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而获得解放的根据地农民则以积极的姿态,支援了红色政权的建设和红军的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2.
官僚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属性和时代责任相抵触,与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相背离,必须与之作坚决的斗争。《红色中华》所刊文章是中央苏区纠治官僚主义的生动展现,党在《红色中华》等党报党刊上深刻剖析了官僚主义的属性及危害,揭露了其具体表现和产生原因,探索了纠治官僚主义的举措,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中央苏区纠治官僚主义的斗争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也为当前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粤东北的民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了粤东北革命根据地(即梅州大部分地区及潮汕、河源部分地区,下同)。这块根据地的发展情况及归属问题,史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近几年来,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组织党史工作者到国家、有关省市、地区查找了相关历史文献及资料,秉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力图还原当时的事实。现就"粤东北与中央苏区的关系"等有关问题,在研究与考证的基础上作如下的综述。 相似文献
14.
全国首座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占地面积约4.5万平方米,前身为1959年9月成立的建宁县革命纪念馆。为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2006年,建宁县委、县政府斥巨资对建宁县革命纪念馆进行扩建并更名为建宁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这是全国首座展示五次反“围剿”历史的纪念园。 相似文献
15.
16.
刘少奇在中央苏区期间,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委员长、临时中央政府劳动人民委员部副部长、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等职。在刘少奇思想生平研究会、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刘少奇同志纪念馆联合主办的“刘少奇与中央苏区”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围绕关于这一专题研究的意义、刘少奇在中央苏区的历史贡献、刘少奇与中央苏区的工人运动、刘少奇担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期间的革命实践、刘少奇与长征、从新角度开展刘少奇与中央苏区研究等几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成果十分丰硕。 相似文献
17.
动员农民与建立政权——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国文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5):85-90
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心城市建立的政党,但其夺取国家政权并进行现代国家建设却依赖于动员和组织农民。通过新民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动员农民并建立新生国家政权的考察,展现了土地政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刘燕舞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9,(6):24-28
集体行动的动员机制研究主要有三种视角,即底层学派所形成的底层视角,精英动员的视角,草根动员的视角。提出结构规约型动员的概念,用以分析农民集体行动的动员机制,是受以上研究视角启发的结果。与已有研究中的三种动员机制视角特别是草根动员机制视角有所不同的是,草根行动者在具体的动员过程中,既要伪装成充当农民利益代言人的角色,又主要是为了表达他们自己的利益,这种两面性不仅仅是由草根行动者本身的特性所决定,同时还受发生农民集体行动的所在区域的社会关系结构制约,后者的作用在集体行动如何动员和如何持续的过程中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