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本文对于当前美国流行的“新帝国论”进行剖析,分析了“新帝国论”的政策含义。作者认为,“新帝国论”主要是美国新保守派的外交安全政策学说,它主张凭借美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实力优势,通过建立美国帝国来推翻现状,从根本上改变现存秩序的权力结构,以便塑造一种与力量结构相匹配的、更有利于美国价值观、自由观的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2.
贾春阳 《国际展望》2011,(1):107-125
美国对“疆独”问题政策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在冷战期间因活动较少、相对隐蔽、作用相对有限,故未能引起重视。冷战后,伴随着“疆独”问题的凸显和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美国对“疆独”问题政策开始浮出水面,走向公开化,成为影响“疆独”问题演变的重要变量。“9.11”事件后以及奥巴马上台后,美国对“疆独”问题政策又出现了新变化。本文按时间脉络系统梳理了美国对“疆独”问题政策的演变历程,并就其对“疆独”问题的影响作了分析,最后就美国对“疆独”问题政策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晓凡 《当代世界》2009,(4):23-24
近期,以“法塔赫”和“哈马斯”为首的巴勒斯坦各派别和解步伐加快,奥巴马新政府高调支持巴以“两国方案”并频出新举措,温和阿拉伯国家也为之积极奔走、摇旗呐喊,不免使人觉得和平可期。但与此同时,内塔尼亚胡谋求组建“大联合政府”的组阁过程拖沓、曲折,巴以围绕以被俘士兵的换囚谈判一波三折,双方低烈度冲突和恶性攻击屡有发生,又令人感到巴以现状依旧是“山重水复”。在美国主导的中东“大棋局”中,  相似文献   

4.
俞邃 《当代世界》2013,(3):14-15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网站2月20日发表文章称,当克里在就其出任美国国务卿举行的任命听证会上发言时,专家们注意到克里似乎背离了奥巴马总统大力推行的“重心”转向亚洲政策中的一项关键内容,认为克里“似乎在说我们不需要重心”。还有人分析说,尽管有事实可以佐证美国进行了战略转向,但从奥巴马总统第一任期开始实施的政策是否会继续在他第二任期内得到全力贯彻仍未可知。这一番话引起笔者对美国战略调整与世界局势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风云     
《南风窗》2014,(9):22-22
奥巴马“打捞”同盟之旅 在奥巴马4月23日开始的亚洲四国之行中,除了马来西亚,日本、韩国和菲律宾都是美国的同盟国。军事同盟是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支柱,奥巴马这次出访的对象选择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为了应对亚太新格局,美国正在对亚太同盟体系进行升级改造,形式上从传统的双边“辐轴”向多边“网络”转变,功能上从单纯地应对军事威胁转变为维护地区稳定。美困的亚太同盟体系的确正在得到强化,但能否顺利实现升级改造还很难说。  相似文献   

6.
“大中东”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中东”一词的出现反映了本地区地缘政治的变化,美国认为它在本地区拥有重大的战略利益。为了确保这些利益不受威胁,美国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之后,除在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铲除恐怖势力等方面继续采取“治标”的措施之外,还致力于在本地区推行民主化改革。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继续面临考验。  相似文献   

7.
张华 《台湾研究》2014,(3):70-78
美国对台湾“政治安排”的政策对“合情合理安排两岸政治关系”有重要影响。美国对台湾政治定位的政策是“认知到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支持“台独”或“两个中国”,但同时又“对台湾地位不持立场”。在两岸关系的解决方式方面,美国对台湾的前途持开放立场,但认为应透过对话和平解决,且要尊重两岸民众的意愿。美国这一政策增加了对统一前两岸政治关系做出“合情合理安排”的难度,但在某些方面与大陆对台政策也有一致性。目前,两岸应充分利用这些相契合的政策,推进两岸政治关系做出“合情合理”安排。  相似文献   

8.
雷墨 《南风窗》2014,(25):21-21
哈格尔“被辞职”的背后,是奥巴马政府在安全事务上的一团糟。 11月24日,奥巴马宣布接受现任国防部长哈格尔的辞呈。被奥巴马称为“模范国防部长”的哈格尔,存两周前还透薅希望千满4年任期。外界普遍认为哈格尔是存为民主党中期选举惨败背黑锅,成了美国共和、民主两党斗争的牺牲品。这样、兑不错,但也不全对。  相似文献   

9.
台湾地区30余年的所谓“民主化”实践,形成了两党轮替的制度环境和两党主导的政治结构,并在历次选举中多次上演。在这样的政治语境中,“第三势力”发展空间受限逐渐成为一种普遍认知乃至思维定式。近年来岛内中间选民显著成长,国、民两大党实力对比失衡,“第三势力”自主性增强,为“第三势力”发挥影响力、谋求新突破带来新机遇。2022年“九合一”选举中,以台湾民众党为代表的新兴“第三势力”夺得新竹市,并在台北市长选举中表现不俗,显示在一定选民结构、选举环境和选战策略的耦合下,“第三势力”具备打破岛内政治环境结构性限制的空间和实力;尤其是与传统“第三势力”的式微相比,实现地方执政且赢得14席县市议员更凸显了民众党的一枝独秀。当然,选举结果与民众党预期目标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在于政党成立时间尚短、基层经营不足、选举经验缺乏等,并不足以掩盖其发展势头。2024年“大选”和“立委”选举,是岛内政治格局重新洗牌和检验“第三势力”实力的重要节点,以民众党为代表的“第三势力”能否争取中间选民凝聚基本盘,提高民意支持度向选票的转化率,以及根据国民两大党的选举布局和竞逐态势制定正确的选战策略,将决定其未来一段时间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奥巴马政府国家安全战略的新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海 《当代世界》2009,(9):36-38
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型,从老布什政府的“世界新秩序”构想,到克林顿政府的“塑造一反应一准备”战略构想,再到布什政府的“先发制人”战略。当前,巨大的战争资源消耗、国际形象的急剧恶化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力不从心,使得美国亟须调整国家安全战略。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上台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