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迁移在研究过程已经发展了半个世纪,从学者Lado到学者Odlin,各种学术观点层出不穷。对于语言迁移现象,从历史发展、概念研究、语言迁移现象的过程性分析以及语言迁移研究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中对语言迁移现象进行了研究,对于语言迁移研究阐述了一些运用观点。  相似文献   

2.
刘师培以追本溯源的研究方法,明确各种文体的发展演变及风格特征,目的在于把握不同文体的写作规律。在刘师培的文体研究体系中,存在着鲜明的文体等级观,主要体现在他对骈文、戏曲和小说等文体的不同态度方面。刘师培将骈文视为正宗文体,同时对戏曲起源进行了学理性研究,对小说文体进行了否定性关注,充分彰显语言形式对于文体风格的重要意义,客观上展示了中国文体研究的近代转型历程。  相似文献   

3.
"先验自我"概念是康德对近代西方哲学尤其是笛卡尔"我思"概念进行反思而得到的纯粹概念。康德通过对"经验自我"与"先验自我"的区分以及对灵魂实体的批判和对"我思"概念的纯化,将其界定为一个自行构造功能的逻辑主体,从而顺利完成了对"经验自我"以及经验世界的建构。但是"先验自我"在试图解决近代哲学矛盾的同时却陷入了新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诗歌,以其高度简洁精炼的语言、非常规和不规则的语法运用以及对于同一意象的不同阐释,注定在不同的层次上蕴含着模糊现象。因此,在诗歌翻译中,模糊语言或模糊译法对含蓄地表达古典诗歌的意境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回指的认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称是语言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本文在认知研究的范畴内,对不同学者的理论进行了综述和相关评论。  相似文献   

6.
语言禁忌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必然在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有着一定的规律可寻。按照其产生的不同原因和性质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禁忌现象做分类研究,有利于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这一点对外国的读者来说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模糊语言的来源,说明了模糊语言的本质,并援引关联理论的语境概念对模糊语言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8.
刘华  杨东东 《工会论坛》2007,13(3):118-119
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一书中,康德通过为“责任”概念奠基,深入剖析了“责任”的动机论内涵,从而确立并保障了此概念在康德道德哲学中所具有的核心地位。希波克拉底虽然与康德所处之年代不同,也没有从理论上对“责任”概念有所述及,但其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却可被看作是对康德“责任”概念的具体践行,因而两人对此概念的理解具有相似性。本文正是循此思路,从康德的责任概念出发,深入挖掘两位先贤在思想上的相通之处,并希望由此对责任伦理在医学上的应用有所探及。  相似文献   

9.
《法商研究》1998年第一期刊登了黄明儒,吕宗慧撰写的《论我国新刑法中的无限防卫权》一文(以下简称《权》文),读后,有不同看法,特此提出,以求讨教。“由于法律概念都是人类语言的产物而不是有形的物体,所以这些概念与它们所指事物的关系总是引起著作者们的关心。①《权》文先设定无限防卫权的概念,然后,“据此概念来把握无限防卫权的本质属性”,并“根据无限防卫权的概念和特征”对其“构成条件进行具体阐述”。我们知道,所谓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高度、全面的概括,而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揭示是基于认识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显…  相似文献   

10.
“自由”是康德道德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在康德看来如果没有自由,人的一切将完全被必然性所驱使,人就不能主宰自己的行为,那就根本谈不上责任和道德。就康德的道德哲学的演进的实际情况看,自由理论的奠立是促成其道德哲学显现最初草样的一个重要契机。因此,对康德自由理论的逻辑发展脉络的梳理是我们理解康德道德哲学不可或缺的一环。一、自由的逻辑起点:“物自体”的重新诠释。康德在晚年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说“:我的出发点不是对上帝存在、灵魂不朽等等的研究,而是纯粹的二律背反:‘世界有一个开端,是世界没有一个开端,’等等。直到第…  相似文献   

11.
在人们平常交际所运用的语言中,许多词语所表达概念的外延都没有精确的边缘,这就是所谓语言的模糊性。如:高、矮;早、晚;红、绿等词语,其中,‘漓”和“矮”是一对反义词,其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漓”究竟多高,“矮”又矮到何程度,无从具体化,说明它们都具有模糊性。在语言交际中,掌握模糊语的知识和使用,可以使口语表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模糊语的由来模糊语言学是一门年轻的新兴科学,产生于七十年代中期,源于1965年美国学者LA·扎德的论文(模糊集》。语言为什么会有模糊性呢?扎德指出;“在现实物质世界所遇到的客体,…  相似文献   

12.
社会法一词进入我国学者研究视野的时间并不长,社会法还是一门稚嫩的学科。这表现在很多方面:一是社会法概念存在泛化的现象;二是社会法的研究方法存在问题;三是社会法研究缺乏实践的观点。目前,我国学者在各种不同意义上所使用的社会法概念难以自固其说,应予以检讨。  相似文献   

13.
当今社会人心秩序与社会秩序的失范越加严重,我们的生活当中充斥着虚无的价值观、以及对人生强烈的无意义感。这种现象的实质就是一场"道德文化危机"。当前,如何有效地进行"道德重塑"是众多研究学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当代道德哲学传统重新审视具有重要意义。康德德性义务论当中体现的道德哲学对道德的本质进行了深刻揭示,彰显了人的道德意义与道德价值,对精神家园的重建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对康德德性义务论进行深入探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康德德性义务当中的道德哲学。  相似文献   

14.
公共行政的基本价值就是公共性,自公共行政出现以来,行政的公共性是学者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国内外学者都对其进行了广泛探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公共行政模式的引进,中国学者在西方行政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是,从当前我国的学术文献来看,许多中国学者在使用公共性的概念时,出现了概念界定较为模糊且使用随意性较大的问题。因此,关于公共性概念的探讨依然是公共行政学研究中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对公共性概念的深度发掘,对公共行政的模式建构和职能界定也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认为上帝问题是康德哲学隐蔽的刺激,驱使着《纯粹理性批判》的全部思想,并推动着康德此后的主要著作。由此可见,上帝概念在康德哲学中的重要性。康德在批判传统意义上帝观的同时,完成了对宗教理性根基的内在转换,使其由以知识论为基础转换为以道德论为基础,进而在宗教批判的领域中,引发了一场伦理意义的“哥白尼革命”。  相似文献   

16.
法语政论文中几个常见的句法与修辞现象钱崇信某一社会领域活动创造有别于其他领域活动的语言,构成独特的文体,故有文学语言、科技语言、法律语言、宗教语言、商业语言、报刊语言之分。从事同一领域活动的人,因爱好不同,创造出有别于他人的写作风格,形成独特的文风。...  相似文献   

17.
规范性是人类生活的一个普遍现象,而行动理由是规范性的典型体现.威廉姆斯相信通过对理由概念的说明可以达到对规范性的本质理解.他以内在理由概念阐明规范性现象是如何借助于人们的行动表现出来的.通常有学者把威廉姆斯的内在理由概念理解为一种休谟式的观点,事实上,通过一种康德式的认知主义解读,在真值满足的条件下和规范性的辩护性意义上,内在理由充分地展示行动理由的规范性.威廉姆斯反对规范性的伦理,但他提倡个人行动的规范性.从内在理由概念出发,他提出了基于第一人称视角反思伦理生活复杂性的深刻洞见.  相似文献   

18.
一、阅读教学的目标在英语学习中 ,对大学生而言 ,首先是作为语言学习者 ,所以语言能力之改善是学生在表象上的目标。但学生为何要改善其语言掌握能力呢 ?除了语言专业的学生 ,大部分学生只是把英语当作目的工具而已。所以 ,在这种情形下 ,若能使用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材料更有利于教学以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但这种材料会因其知识面、文体的相对局限性而阻碍了阅读技巧的全面发展。虽然不同的学生阅读不同的文章会有其特定的目的 ,但总的来说 ,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在于 :Toenablestudenttoreadwithouthelpun…  相似文献   

19.
康德的"哥白尼武"哲学革命具有哲学史上"里程碑"武的意义.他在其划时代的伟大著作"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中对人的自由首次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刻的考察,详细论述了"自由不可知"这一问题的提出、"不可知"的原因及其真正涵义.在康德看来,自由之所以不可知,是因为它是一个理性概念,用知性感念是不能认识的,它不是知识的对象;但"自由是道德律的ratio essendi[存在理由],道德律是自由的ratio cognoscendi[认识理由]."这是自由作为理性概念的实践理性价值之所在,同时,人们可以用反思判断力把握自由,在此意义上,自由——"这是在纯粹理性的一切理念中惟一的一个,其对象是事实并且必须被算到scibilia(拉丁文‘可认识的东西')之列的."由此可见,在对自由的认识问题上,康德并不是传统以偏概全所认为的什么"不可知论者".  相似文献   

20.
列宁曾经预言:二十世纪将出现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更大潮流。战后,世界范围内科学、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充分证明了列宁预见的正确性。为了顺应这种科学发展的特点,美国学者查德在研究模糊数学的过程中,创立了一门崭新的学科——模糊语言学。模糊不是含混不清,不是模棱两可,而是具有一定的质和量的范围规定,它的含义虽不十分确定,但具有概括性和伸缩性的特征。法律学中的模糊规范,是由一系列“模糊语言”即模糊词语构成的。一般说来,法律规范应力求附确具体,但如果有些法律条文过于具体,过于“明确”,就反而限制了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广泛应用性。正因如此,“模糊词语”在立法上,就有了“用武之地”。它既可以避免法律条文规定得过死的现象,又可保证其灵活性,从而达到立法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