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索引     
陈英凤 《小康》2009,(12):7-7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于近日联合发布了《关于依法处理非正常上访行为的通知》,开始对全市的信访秩序进行严格规范。根据《通知》,14种信访被认定为“非正常上访”,并对其行为的法律后果做了具体规定。深圳如此做并不就能有效减少非正常上访行为的发生,也并非是减少非正常上访现象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2.
陈发桂 《桂海论丛》2012,28(2):107-111
非正常上访与基层维稳的内在勾连关系表现为:非正常上访意味着基层维稳过程中民众与基层政府间无法进行有效的对话和沟通,以及基层维稳运行过程中民众对基层政治主体、治理规范和程序的不认同。当前非正常上访被广泛地视为一种严峻的社会危机而予以"问题化",并呈现出非正常上访的主体向体制内延伸及非正常上访的方式暴戾化的动向。要有效破解非正常上访问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司法公信力,防止法律纠纷溢出司法渠道;二是完善信访问责制度,防止民众将非正常上访作为解决问题的博弈手段;三是完善人大代表的民意沟通功能,防止民众将所有的诉求向基层政府倾泻。  相似文献   

3.
作为总体性社会事实的农村社会上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农民上访的研究,已经由第一代学者创建的维权范式,转变为第二代学者创建的乡村治权范式。然而,这个转变只关注到上访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只是由第一代学者关心的集体抗争性质的上访,变为第二代学者关注的非正常上访、谋利性上访、要挟性上访等。两代学者的研究范式都没有对农村上访进行总体的分类研究。如果将农民上访问题纳入乡村社会的利益表达和协调机制大背景下考察,可看到乡村社会的秩序总体上是稳定的,但纠纷解决模式正在走向功利化和实用化,传统社会的情理机制正在转型为工具性谋利手段,乡村治理的意识形态话语和具体行动策略发生了实践性背离。这背后的深层原因并不是所谓的乡村社会的治理权限的撤退问题,而是当前压力性体制下,政府内部上下级之间的治理策略和手段分配不对等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所谓群体性上访闹事事件,是指多人集聚,到上级党政机关及有关部门提意见要求、反映情况,破坏正常办公秩序或生产、经营秩序的活动、当前,群体性上访闹事事件日益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局部稳定,牵涉了各级党政机关及有关部门领导的精力,产生了较为恶劣的社会后果,已成为社会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隐患之一。为此,笔者试就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上访闹事事件的对策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李慧珊 《中国人大》2010,(15):45-45
信访工作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人大信访工作?如何抓好信访案件的交办、督办?如何杜绝当事人的反复上访、缠访、闹访等非正常上访现象?妥善解决信访积案,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成为新时期人大信访工作难点。  相似文献   

6.
如何建立非正常上访终结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务院《信访条例》的规定,所谓非正常上访,是指信访人到非信访接待场所和机关上访的行为。一般地说,人民群众忙于生产、生  相似文献   

7.
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事件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只有立足于以敦促涉访单位切实解决上访问题为突破口,建立健全上访处置中的责任制和追究制,才是规范信访秩序、保障社会稳定的治本措施。启动公安机关在上访处置中的治安问责权,作为一种针对性的责任追究制度,既有利于公安机关在上访处置中掌握一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又有利于提高涉访单位的工作责任心,从源头上解决上访中的违法犯罪问题。  相似文献   

8.
张辉 《创造》2001,(6):9-10
进入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全国一些农村不断出现群众集体到上级领导机关上访告状(以下简称集体上访)事件。这些集体上访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干扰了领导机关正常的工作秩序,影响了局部地区的社会稳定,造成了不太好的社会政治影响。认真研究群众集体上访这种特定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处置对策,对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推进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而促进四个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农村群众上访的特点   (一)群体性。一发生上访,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一些地方还出现老人、妇女、儿童(包括被…  相似文献   

9.
近期,河南一些地方的“非正常上访训诫教育中心”、陕西固县的“法制培训班”等相继被曝光,引发社会哗然。这些场所虽然名目有所不同,但其共同特点是非法限制部分上访民众的人身自由,甚至对其进行野蛮凌辱,因而被舆论斥为“新型劳教所”或黑监狱。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法制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如何加强被害人在诉讼中的地位与被害人的权利保障,已成为刑事诉讼中的重要方面。然而,由于我国在立法上的不足,被害人权利受到了限制,这些限制使被害人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诉求不能通过正常的司法途径表达,造成一部分被害人采用"上访"缠诉"等非正常的途径表达自己的诉求,对于社会的正常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