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一则批复明确奸淫幼女构成犯罪需行为人主观明知对方是幼女,一时在法学界和社会上引起争议,后《关于依法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出台,替代了原批复,但遗憾的是该意见同样无法为奸淫幼女构成犯罪的主观要件提供统一、确定的指引。司法实践中各级、各地区法院对于是否需要明知对方是幼女、由哪一方承担证明责任、证明标准等存在较大分歧,同案异判问题突出,部分案件还有放纵犯罪分子之嫌。对此,司法机关应尽快出台专门司法解释,明确奸淫幼女构成犯罪的主观要件,可以采用推定的方式证明,被告人可以提供反证推翻推定维护自身正当权利。  相似文献   

2.
日本刑法中的奸淫幼女犯罪及对我国刑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现行刑法关于奸淫幼女的规定与我国刑法相似,日本的判例和通说认为,奸淫幼女是强奸罪的一种表现形式(不是一种独立的罪名);奸淫幼女既遂的认定标准是采取“插入说”;奸淫幼女构成强奸罪在主观上要求明知奸淫的对象是幼女,对幼女的年龄发生误认时,阻却强奸罪故意的成立。《日本改正刑法草案》单独设立了奸淫幼女罪,对采用暴力、胁迫等普通强奸罪的手段奸淫幼女的定强奸罪,只有不采用普通强奸罪的手段奸淫幼女的才定奸淫幼女罪。日本关于奸淫幼女犯罪的刑法理论、立法和司法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3.
认定洗钱罪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行为人在主观方面是否具有本罪的特定内涵。构成洗钱罪的行为人在主观方面必须是“明知是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走私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并且具有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的意图。  相似文献   

4.
立法上,将奸淫幼女型犯罪规定为强奸罪,运用了法律拟制的立法方法;司法上,对奸淫幼女犯罪的案件事实认定时,只有明知对方是不满14周岁的幼女而实施奸淫行为的,才构成犯罪.这里对“明知”的认定既包括直接证明也包括推定.法律拟制和推定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功能性价值,都为司法带来便利与效率,但它们的创制和适用必须受到约束和限制,不能僭越侵害被告人利益和突破国民预测可能性的边界.  相似文献   

5.
由于毒品犯罪的特殊性,对毒品犯罪案件中行为人“主观明知”的认定一直以来都是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难点。为了有效解决“主观明知”认定这一困境,司法实务界已经认同在毒品犯罪的审理中可以适用“主观明知”的推定。但是,必须严格控制“主观明知”推定的适用条件和运用规则,避免其成为司法人员肆意利用自由裁量权的保护伞,造成冤假错案的出现。  相似文献   

6.
我国刑法分则条文中的“明知”是注意规定 ,不是特殊规定 ;由于犯罪故意本身就包含了“明知” ,删除分则条文中的“明知”不会导致严格责任 ;由于控方承担证明责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明知”的证明责任仍在控方 ,但控方只需证明基本事实 ,即可推定被告方“明知”。  相似文献   

7.
2003年1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之批复使得刑法学界对于奸淫幼女(罪)的种种争议告以终结。从奸淫幼女的历史出发、考察中外法域关于奸淫幼女的规定,可以看出,奸淫幼女中要求对幼女的年龄明知。这种明知涵盖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理论中正确界定"知道或应当知道",实践中贯彻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对于奸淫幼女的认定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8.
徇私枉法罪有关条款明确了行为人对特定对象的“明知”,要准确认定行为人的“特定明知”,必须先确认特定对象在犯罪构成中的归属。司法实践中,在认定行为主体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时,将行为主体的认识状况与对行为主体认识状况的认识区别开来:“明知”是行为人对犯罪构成事实的一种认识状况,而非我们对行为人认识状况的一种判断方式。只有把“明知是有罪的人”限定为行为主体自己对犯罪构成事实的一种认识状况,才符合罪责自负原则。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对严格责任概念的分析,首先从严格责任适用的宪法保障,严格责任的适用对象、两大法系犯罪构成三个角度,用比较的方法论述我国刑法中严格责任的否定;然后针对持有型犯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和奸淫幼女犯罪这几种主观方面争议较大的犯罪,论述即便是控诉方主观罪过证明责任相时战轻的罪名,也不能用严格责任制度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0.
连续犯,是行为人基于数个同一的犯罪故意,连续多次实施数个性质相同的犯罪行为,触犯同一罪名的犯罪形态。连续犯的基本构成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连续犯必须基于连续意图支配下的数个同一犯罪故意。连续犯的这一主观构成要件,具有三层涵义:行为人的数个犯罪故意必须同一;行为人数个性质同一的犯罪故意,必须源于其连续实施某种犯罪的主观意图(简称连续意图);连续意图必须在一系列的连续状态的犯罪  相似文献   

11.
信息时代的网络空间中犯罪主观罪过具有特殊性,难以认定是普遍存在的司法难题,但仍应努力求索。基本方法一是直接根据信息技术制度认定行为人至少具有过失;二是根据其他旁证推定行为人具有单独犯罪的故意或帮助犯罪的"明知"。未来需要根据总结的司法解释一般经验,对信息传播行为、网络攻击行为的主观罪过进行具体认定规则的完善,对网络共犯"明知"的具体推定规则进行构建,在罪责原则贯彻方面提升司法解释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近年,社会公众对嫖宿幼女罪争论很大。由于对象的特殊性,立法者将嫖客纳入刑法,嫖宿的本质并非是否存在金钱,而是奸淫。区分嫖宿幼女罪与奸淫幼女犯罪的关键在于行为模式,即是否存在有三方关系的商品交易模式。我国司法解释对本罪的主观要件采用主客观相统一标准,英美的严格责任更能体现对幼女的保护。刑事法律不同于民事,侧重点不同,民法侧重关系,刑法侧重对行为的处罚。社会公众对本罪的质疑折射的是对司法的不信任。  相似文献   

13.
由于我国刑法对奸淫幼女的主观要件未明确规定是否需要"明知",从而引起刑法学术界和司法实务界的长期争论,进而导致实践中相同事实不同判决的现象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作出了《关于行为人不明知是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双方自愿发生性关系是否构成强奸罪问题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该《批复》的出台,一石激起千层浪,有褒有贬,莫衷一是.文章从辨证的角度,对该《批复》的法理基础等相关问题发表一些个人看法,以就教同行.  相似文献   

14.
合同诈骗罪犯罪故意的内容是行为人对被害人财物受到损失的主观心态,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犯罪故意产生的时间条件应当是在合同签订之前、之时或者是合同履行过程中被害人交付财物之前。本着"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原则",合同诈骗罪的犯罪故意往往要通过客观行为来推断,行为人是否采用欺诈手段是首要的不可缺少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非法占有目的是金融诈骗罪中必不可少的主观内容,其不仅是立法技术的体现,也是司法实践中合理区别此罪与彼罪的标志。金融诈骗罪中的明知包括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且只能是直接故意,即直接追求某种犯罪结果的完整心理态度,间接故意中的放任有结果归责之嫌。认定金融诈骗罪中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主观要素需与行为人具体实施的诈骗行为相融合形成证据链和因果关系的法律逻辑。  相似文献   

16.
浅析犯罪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分犯罪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有助于司法实践中正确定罪和合理量刑,也有助于提高公民的守法意识。犯罪的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同属犯罪故意范畴,但两者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其区别在于:从主观认识因素上看,二者“明知”的程度不同;从主观意志因素上看,二者对危害结果的期望值不同。在司法实践中应对两个因素进行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17.
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奸淫幼女构成犯罪的,应定为强奸罪;奸淫幼女既遂的认定标准应采取"插入说";奸淫幼女构成犯罪应以明知奸淫的对象是幼女为要件。刑法有必要增设独立的奸淫幼女罪。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刑法理论和立法精神,通过对当前学术界关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和“逃逸致人死亡”不同理解的评析,认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决定于逃逸是否可能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而不决定于行为人是否负有某种义务;“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人应当是明知自己的逃逸行为可能会致伤者死亡,即在主观上必须是间接故意,而且只能是间接故意。  相似文献   

19.
“奸淫幼女”司法解释与我国刑法的“严格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1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行为人不明知是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双方自愿发生性关系是否构成强奸罪问题的批复》的司法解释,引发了刑法"严格责任"问题的争论。现代刑法语境下的"严格责任"具有实体法和程序法意义上的双重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我国刑法在坚持罪过责任原则的同时,应当"与时俱进"地赋予"严格责任"以新的内涵,并把严格责任作为罪过责任基本原则的补充原则。  相似文献   

20.
设立及修正危险驾驶罪名是风险社会下顺应交通安全需求的必然选择。学界对该罪的罪过类型的认识有犯罪故意说、犯罪过失说和混合说等观点。正确认识危险驾驶罪的犯罪客体是厘定其主观罪过的必要前提。在风险社会背景下,危险驾驶罪的犯罪客体应理解为关乎公共安全的交通秩序,而非公共安全本身。在事实层面,危险驾驶行为人对危害公共安全和违反交通秩序所持的主观心态并不一致。在规范层面,危险驾驶行为人明知违反了交通秩序并对此持有希望或放任的意志态度时,才符合危险驾驶罪的主观要件,故其罪过形式只能是犯罪故意。本罪与其他危害公共安全类犯罪的罪间关系为法条竞合关系,在出现法条竞合情形时,根据行为人对公共安全的主观罪过内容确定相关罪名,对其从一重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