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之一,是我们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加强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同时也为其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2.
崔杰 《当代党员》2006,(3):46-4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党非常重要的工作,它为共产党员实践先进性提供了广阔舞台;党的先进性建设则是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为其提供强人的领导力量.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密切相关.我们必须把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中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以党的先进性建设来引领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关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和谐世界"的倡导,不仅是中国政府对全球治理的回应,同时也是中国政府治国理政理念的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反映出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认识的深化。乡村治理的提出和实践,需要我们考量西方的治理理论,从而为中国的乡村治理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最后实现中国乡村的善治。  相似文献   

4.
罗峰 《理论文萃》2007,(5):4-11
社区作为整个社会的“全息缩影”,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千万个社区为和谐社会的推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没有社区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也就无从谈起。从和谐社会构建主体性力量上看,要实现社会的和谐离不开政府主体的着力推动,更离不开社会主体的广泛参与。因而,在基层社区,构建一个能容纳包括各种组织主体在内的治理框架,来容纳民众高涨的参与热情,去动员和整合社区内各种资源,以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这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基础性意义。本文在演绎和谐社区理论支撑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和谐社区构建中的结构基础与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5.
现象学提供了一种雅俗共赏、人皆可得、把握事物与自我、内在与外在、事实与本质、真理与价值的理论方法。这在我们当前研究社主义和谐社会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问题中也是可参照借鉴的理论资源。现象学的相互主体性理论立足于其认识论和价值观意义上的主体间平等观念的确立,而人格平等也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核心价值体系的金观念与金规则。现象学的生活世界理论揭示出理论化、科学化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心理,潜意识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的分裂是社会危机之根源,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也同样要解决这两种社会意识之间的分裂问题。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当代社会矛盾问题》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为指导,较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当代中国主要的社会矛盾,为我们准确把握和谐社会视野中的社会矛盾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进行理论创新,采用全面辩证的分析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华东理工大学城市管理学院院长鲍宗豪指出,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形成和谐社会建设的七大机制。  相似文献   

8.
余敏江 《求实》2008,(4):76-79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运用相关理论加以多维度考量.协商民主作为晚近兴起的理论,为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和分析进路.从协商民主的视角分析有助于理解公民社会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以及公共利益、美德等价值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引入协商民主理论,倡导公共治理中的对话与协商,倡导积极的公民参与意识与公共精神,可以促进政府与公民、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在公共治理中的良性互动,由此也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与善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陈蔓 《求贤》2008,(3):18-19
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内容。它标志着我们党在执政治国方略认识上的深化.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新贡献。我们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紧密结合自己的工作职责,增强综合服务能力,为促进和谐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有着积极作用,它对和谐社会构建的主体——人有着完善和提高的作用,通过学习,人能够增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正在转变为建设性哲学,它与时俱进,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我们既要坚持科学发展现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理论统领地位,也要努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为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精神支撑.民族精神与科学发展观对于和谐社会建构的价值功能相互促进:一方面,科学发展观对于和谐社会建构中民族精神价值功能的发挥具有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和谐社会建设,也需要民族精神的支撑.  相似文献   

12.
《社会学与社会发展》栏目旨在服务于中国社会转型及改革推进阶段的和谐社会建设,着重于围绕中国社会建设的有关理论与现实问题开展研讨。充分发挥社会学应用性、实证性的学科特色,为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对策措施。欢迎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学术文章和研究报告,欢迎前瞻性、建构性、创新性的理论研讨。  相似文献   

13.
在毛泽东的实践和理论中,随处闪耀着和谐思想的光辉,如:毛泽东关于矛盾规律的论述,说明不断地解决矛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路径;毛泽东提倡的为人民服务既是我们党的一贯宗旨,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毛泽东关于公平、平等理论的论述,与建设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相一致。毛泽东的这些和谐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漱溟从事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以其文化哲学为理论基础。在实践上,追求城乡、工农业、知识分子与农民以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和谐,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尤其是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为指导,阐述了我国多元文化存在的必然性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必要性,论述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文化基础与历史传承,提出了和谐文化建设的原则与发展取向,旨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基础,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6.
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目前全国上下都在就构建和谐社会理论进行深入研讨。作者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等多角度挖掘这个理论蕴涵的哲学思想,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有利于最大程度的凝聚改革共识,增强改革动力。利益和谐是和谐社会建构的关键,针对当前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特点,应该着重加强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利益补偿机制以及社会流动机制的建设,以不断化解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和谐。和谐社会的建构,需要政府与社会的两相配合、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18.
1992年初“南方谈话”后,邓小平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关注和思考着当代中国在市场化改革基础上的和谐发展这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重要的理论探索。邓小平指出。必须要在市场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本:要用发展的眼光防止和解决两极分化,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纲;要通过集约化和集体化解决当代中国的农村农民问题。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探索为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系统完整地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和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先秦儒家的仁礼和谐型与墨家的兼爱和谐型两大社会和谐思想理论对什么是和谐社会、建立一个怎样的和谐社会、为什么必须建设和谐社会、怎样构建和谐社会诸问题上提出了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的系列思想观点,其一系列同异点上包含了不少可以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汲取的有益的因子。  相似文献   

20.
李宁 《世纪桥》2008,(5):14-15
刻苦学习是中国共产党一项优良传统和一条宝贵历史经验。在领导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建设理论与社会政策,不断提高我们党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和本领,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