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钥匙上复制痕迹的检验要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钥匙被复制形成的痕迹类别钥匙被复制形成的痕迹是指在增配钥匙时,配匙机器的有关部件作用于匙模上形成的形态变化,其分为固定夹板的夹待印压痕和定位刀的刮划痕两种.匙模,是指用来当作模型的钥匙,它既可以是原配钥匙,也可以是后配钥匙.1.1 夹持印压痕:位于匙体两侧面,是固定夹板对钥匙匙体的两侧面同时施加对向正压力而形成.痕迹呈长条带状,平行于钥匙轴线,新鲜痕迹反映较好,痕迹发亮,略有发毛.  相似文献   

2.
在入室盗窃案件及盗窃机动车案件中,要求检验、鉴定钥匙的情况越来越多,笔者通过几年来对钥匙的检验和实验,在此对机器配钥匙痕迹形成的机理和检验鉴定工作进行探讨。1机器配钥匙痕迹形成原理机器配钥匙痕迹是指配钥匙机器在被配钥匙牙花表面上所形成的特殊线条痕迹。配钥匙机器大多为小厂家生产,无固定规格标准,从市面上看,可分为自动式和半自动式二类。自动式配钥匙机器,其模针刃口与钥匙的接触、铣刀与匙坯的接触压力均由弹簧的簧力来实现,配匙时只能由机器自动单向运行。半自动配钥匙机器未装弹簧,而由人手加压使模针与钥匙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材质硬度对凸齿原配钥匙增配夹持痕迹的影响。方法测试铁、铜、铝3种材质钥匙的硬度后,分别在配匙机上增配3种材质的钥匙,观察原配钥匙上的夹持痕迹。结果 3种材质钥匙上的增配夹持痕迹有较大区别。结论不同硬度的凸齿钥匙上增配夹持痕迹的反映性不同。  相似文献   

4.
内凹齿钥匙痕迹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运用光学仪器研究内凹齿钥匙痕迹形态特征。方法制作内凹齿钥匙正常开锁和被钥匙机复制后的样本,用光学显微镜拍照固定痕迹特征。结果内凹齿钥匙开锁痕迹特征明显,且被钥匙机复制后能留下复制痕迹。结论通过检验内凹齿钥匙上的痕迹特征能确定钥匙是否被复制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方形坡状齿钥匙增配痕迹形成规律、增配痕迹随开启次数的渐变过程以及增配痕迹的变化因素。方法用被增配过的原配钥匙和增配钥匙进行模拟开启实验,观察并记录开启前和开启过程中的增配痕迹。结果被增配钥匙的坡面上有明显的印压痕迹和擦划痕迹,增配痕迹随开启次数增加呈渐变性变化,且原配钥匙和增配钥匙上的增配痕迹变化不同。结论增配痕迹为印压痕迹和擦划痕迹,印压痕迹随着开启次数增加而逐渐消失,擦划痕迹较稳定。  相似文献   

6.
1994年2月26日,驻我市华北石油采油厂职工张××家被盗一台“日立777”录像机。现场勘查中发现单元门上的暗锁没有撬压痕迹。提取张××的一串钥匙,要求检验单元门钥匙是否有自动配匙机复制痕迹。 (1)自动配匙机的结构特点 我区市场上配钥匙摊位使用的均为自动配匙机(电脑配钥匙),虽然生产厂家不同,但都具有相同的结构特点,原钥匙与钥匙坯经槽式夹持固定于同步轴上,轴上环绕的弹簧的弹力使其分别与固定的定位销和铣轮接触,同步轴向一侧的推力使其分别由定位头向尾部移动,一次即可完成钥匙的复制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曲形槽状齿钥匙上的增配痕迹特征及其随开启次数的变化.方法 用被增配过的原配钥匙进行模拟开锁实验,观察开启前后的增配痕迹.结果 发现原配钥匙上的增配痕迹主要为钥匙板侧上的夹持痕迹和齿槽底面、齿槽壁上的擦划痕迹,且齿底面上的擦划痕迹随开启次数增加较稳定,齿壁上的擦划痕迹随开启次数增加呈渐变性变化.结论 原配钥匙上的增配痕迹主要为夹持痕迹和仿形针擦划痕迹,夹持痕迹反映不明显,仿形针擦划痕迹较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月牙槽状齿钥匙增配痕迹形成规律、增配痕迹随开启次数的渐变过程以及影响增配痕迹的变化因素。方法用被增配过的原配钥匙进行模拟开锁实验,观察并记录开启前和开启过程中的增配痕迹。结果被增配钥匙的齿面上有明显的磕碰痕迹和擦划痕迹,增配痕迹随开启次数增加呈渐变性变化,且不同区域的增配痕迹变化不同。结论月牙槽状齿钥匙的被增配痕迹为磕碰痕迹和擦划痕迹,齿槽壁上的被增配痕迹随着开启次数增加较稳定。  相似文献   

9.
1案例资料2006年2月,某市发生一宗入室盗窃案,门锁完好,窗户防盗网完好无损,经检验,原配钥匙没有配过。对锁检验如下:圆头弹子平端面的一侧边缘有摩擦痕,锁体弹子孔边缘的棱角被倒平。在与被磨损的弹子孔边缘同侧的锁芯孔壁上,有摩擦痕迹。技术人员根据以上痕迹特征,排除了钩状工具等几种常见的开锁方式,难以确定开锁工具。后抓获了案犯,缴获了案犯身上的钥匙坯,通过多次实验,最后确定为用钥匙坯开锁。2讨论2.1钥匙坯开锁的痕迹形成钥匙坯开锁是利用锁具本身的互开率。锁具质量较差,其零件加工精度差,为钥匙坯开锁创造了条件。钥匙坯为“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被增配凸形钥匙上仿形刀痕迹倾斜角度与齿坡角间的关系。方法用铝板制作相同坡长不同齿坡角的钥匙模型,在相同夹持方式下模拟增配过程,观察并总结钥匙上仿形刀痕迹倾斜角度的变化。结果不同齿坡角上仿形刀痕迹倾斜角度不同。结论凸齿钥匙上仿形刀增配痕迹倾斜角度随齿坡角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找出一字型和十字型齿状钥匙被复制后形成的痕迹特征 ,为检案提供参考。方法 取 1 32把一字型齿状钥匙和 4 4把十字型齿状钥匙进行复制并经OLYMPUS连续变倍立体显微镜观察。结果 被复制钥匙的侧面 ,匙槽沟 ,牙花顶部曲面或钥匙凹窝面上均有明显的痕迹。结论 根据被复制钥匙痕迹特征 ,能为检验认定提供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公安部第二研究所痕迹室自1989年10月始对机器配制钥匙痕迹的检验进行研究,随后应用于实际办案。至1994年6月已办理大小案件200余起,其检验原理为:用半自动或自动配匙机增配钥匙后,原钥匙齿面上留有擦划痕迹。半自动配匙机留下的痕迹是纵向和斜向分布的擦划线,横向不等距分布的条状压印痕迹;自动配匙机留下痕迹由平面齿部的纵向擦划和斜向齿部的斜向平行擦划线束痕迹构成,个别有横向等距分布的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远近两种夹持方式对凸齿钥匙上仿形刀痕迹倾斜角度的影响.方法 用铝板制作相同坡长、不同齿坡角的凸齿钥匙模型,在远近两种夹持方式下模拟增配过程,观察并总结钥匙上仿形刀痕迹倾斜角度的变化.结果 两种夹持方式下的仿形刀痕迹倾斜角相等.结论 远近夹持不影响仿形刀痕迹倾斜角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技术对原配、选配钥匙开启各种锁具遗留在弹子顶部和钥匙上的痕迹及附着物的无机元素成份进行检验;对被配匙机配制过的钥匙上的擦划痕迹进行检验的方法,该方法能够同时检验显形痕迹和微量附着物的分布(隐形痕迹),较之常规的痕迹检验方法准确、可靠性强,拓宽了检验范围.  相似文献   

15.
钥匙的品种繁多,检验钥匙是原配还是后配个人经验难以以一盖全,笔者经多年实践探索,通过对钥匙的电镀、铣齿、字迹印记位置,以及同该锁其他钥匙对比等几个方面进行检验,得出准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勘误     
对于发生在室内的刑事案件,门锁的勘验对于案件的侦破尤为重要,尤其是案件进出口不明时,门锁的勘验就有利于判定案犯是否为内部人员(包括内外勾结)所为。近年来,随着治安形势的日益严峻,人们的防范意识逐渐加强,许多家庭已改过去普遍使用的“一”字型和“十”字型锁,门锁改用量子锁具,这对于防范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使用量子锁具的家庭也时有刑案发生,且有时进出口不明。在此类案件中不乏有增配钥匙作案的例子,笔者通过此类案件原配钥匙的检验和大量实验中,发现原配钥匙上的增配痕迹存在一定规律。1量子锁原配钥匙情况量子钥匙不同于单齿钥匙…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内、外铣槽钥匙机械配制后痕迹的出现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利用传统的痕迹检验方法观察痕迹出现的位置、形态及分布规律。结果内、外铣槽钥匙机械配制后会留下不同于其原始加工痕迹和使用痕迹的增配痕迹,这种痕迹是否明显出现、出现的形态和位置受钥匙材质和结构、配匙机、配匙人员工作经验等因素的影响。结论当未发现内、外铣槽钥匙上有明显增配痕迹时,不能轻易做出钥匙未被增配的判断。  相似文献   

18.
用插片法开弹子挂锁锁上痕迹反映不明显 ,容易与原配或复制角匙开锁等作案手段相混淆 ,因此 ,正确勘查此类案件现场和对其开锁痕迹进行检验、分析 ,确定侦查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插片开锁法 ,常被用于弹子挂锁 ,和马蹄形及摩托车防盗锁。一般是采用具有一定弹性和硬度的金属片  相似文献   

19.
·实验研究·霞弹枪弹壳射入颅内致人死亡3例分析 5 16固相提取净化生物试样中巴比妥类药物的175起杀人案件致伤物回顾性分析5 18 研究11·检验技术·51一回式手枪弹弹头阳膛线痕迹变宽机理 用DFO显现深色客体上的潜血指印 118 探讨2.3 浅议DFO石油醚配方显现指印存在的问北京地区汉族成人牙齿形态学性别差异的 题及解决办法 12() 研究2.6 利用皱纹对掌面印痕进行检验1、22毒性元素砷、汞、铅试样处理方法及等离子 哈气法在显现陈旧汗液指纹中的运用 124 体光谱测试技术研究 31 区别原配与后配钥匙的检验方法 125家犬缢死缢沟处血管的光…  相似文献   

20.
钳具加工花纹对钳剪线条痕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通过对钳剪工具在钳剪过程中与被钳剪客体相对划动形成的钳剪线条痕迹、加工花纹痕迹等形成过程的观察及机理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加工花纹对线条状痕迹及加工花纹痕迹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