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世界的民族分离主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冷战结束后 ,世界的民族冲突剧增 ,民族分离主义成为世纪末的一种重要现象。民族问题正成为当前局部和地区冲突的主要原因。从一年前的科索沃战争 ,到刚刚基本结束的俄联邦车臣战争 ,无不是民族分离主义祸害所引发。一、民族分离主义的表现从 2 0世纪 90年代起 ,伴随着社会主义体制在苏联东欧的倾覆 ,前苏东地区一些多民族国家相继解体。并对欧亚非许多地区形成巨大冲击 ,卷起了一股民族分离主义的浪潮。与此同时 ,许多国家的民族问题凸显出来。进入 2 1世纪后 ,此现象仍将蔓延。南斯拉夫的解体是 2 0世纪末多民族国家解体中最为残酷的一个…  相似文献   

2.
冷战后,世界在民族分离主义浪潮的冲击下,许多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风起云涌,一些地区性冲突热点日益突出,并引发了一系列新的冲突热点。它们不仅威胁所在国和地区的安全、稳定与发展,对世界格局走向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从而引起了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也成了我国社会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的经济差距与苏联解体的关系,认为经济差距、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这一分析,文章论述了发展中的多民族国家应吸取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防止民族分离主义.就经济差距与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关系而言,提出要防范民族分离主义,首先应大力发展经济,不断提高各民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其次要充分利用政治资源谋求国家经济社会平衡发展,防止因经济差距拉大而造成中央权威消失,民族分离主义势力坐大;最后要尽可能降低各民族独立的预期收益,实现各民族间经济的最优化发展和利益的最大化满足.  相似文献   

4.
施雪琴 《东南亚》2002,(1):35-40,45
近年来 ,菲律宾穆斯林民族分离运动因数起涉及西方人士的绑架案而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菲律宾独立后 ,南部穆斯林分离武装为建立独立的伊斯兰国家 ,从 2 0世纪 6 0年代末开始与政府军进行了至今长达三十多年的武装斗争。虽然近年来菲律宾政府推行民族和解政策 ,与南部最大的反政府武装“摩解”和“摩伊”签署了一揽子和平协议 ,但事实证明单靠一纸协议很难彻底解决菲律宾的民族分离问题 ,因为由于历史原因 ,分离倾向在南部有十分深厚的土壤 ,而且民族分离武装受当今国际上一些因素的影响 ,民族分离主义、极端宗教主义和恐怖主义这三种势…  相似文献   

5.
前苏联解体后,车臣问题成为危及俄罗斯国家安全和国家统一的严重隐患。莫斯科人质事件说明,在“9·ll”后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新范式。在世界各国政府联合反恐的国际背景下,车臣民族分离主义和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国际恐怖主义链条上的重要环节。俄车臣反恐战略应定位于瓦解民族分离的思想体系、全方位拓展车臣决策的外交空间以及建构国内反恐机制等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6.
中亚现代民族国家体系的构建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原苏联在中亚地区的民族划界和民族国家构建,正式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此之前中亚的国际体系为族群国家体系.由族群到民族、由族群国家到民族国家,原苏联的民族划界和民族国家构建工作在中亚国际体系的变迁过程中起到了分水岭的作用.由于民族划界和民族国家建构工作过于主观,戛然中...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俄罗斯的大部分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离心倾向。地方分离主义曾一度使俄联邦面临解体的危险。目前,地区分离主义仍困扰着俄联邦政府,使不断恶化的经济雪上加霜。 一、地方分离倾向产生和加强的原因 众所周知,前苏联是政治和经济高度集权的国家,地方是中央计划和决议的执行者,没有实质性的主权。因此很少有地方分离主义生存的环境。然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政治、经济、社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给地区分离主义提供了滋生的温床和契机。  相似文献   

8.
民族分离主义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分离主义作为民族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大敌.它的再现有政治体制变更方面的原因,也有各地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方面的原因,还有外部势力介入和经济全球化等方面的原因.但我们也要看到,民族分离主义不是不可抗拒的趋势,它有着消极和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的安全问题一直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20世纪90年代,中亚地区在国际社会和相关大国的协助下实现了无核化,并与中国、俄罗斯等国成功解决边境地区军事安全问题。当以军事威胁为主的传统安全问题大大缓解后,中亚地区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就突出地呈现在各国政府面前。中亚地缘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非传统安全因素生成的跨国性和地区性,仅凭个别国家能力很难有效治理。而中亚各民族国家曲折的发展历史,尤其是苏联时期遗留下来错综复杂的关系,制约着地区各国建立起有效的地区治理机制,致使中亚地区非传统安全问题一直存在、发酵、升温。这一趋势如仍不能引起中亚各国和国际社会予以足够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势必成为威胁地区安全的重要隐患。独立25年来,中亚各国高度警惕宗教极端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渗透和蔓延的危险,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打击毒品走私、跨国犯罪等联合行动,"典型意义"上的非传统安全因素得到有效治理。但存在于各国高度关注之外的民族关系、人口膨胀、生态恶化等"非典型意义"上的非传统安全因素仍然不断积累,并正在对地区安全形势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 90年代初 ,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 ,两极格局宣告结束。随着美苏两极制衡格局的消失 ,原来被掩盖的民族、宗教矛盾得以总爆发 ,一时间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离主义等思潮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冲突与动荡。在冷战结束后泛起的阐释、预测国际格局走势的各色国际政治理论中 ,“文明冲突论”、“伊斯兰威胁论”等宣扬“绿色威胁”的论调在美国日渐强盛。1993年 ,美国著名伊斯兰、中东问题专家约翰·埃斯波西托 (JohnL .Esposito)①撰写了《伊斯兰威胁———神话还是现实 ?》一书 ,作为对美国国内各界将伊斯兰视为新的“邪恶帝国”倾向的回应。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