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和网民数量的日益增加,涉检网络舆论将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这给检察机关带来了新一轮挑战,涉检网络舆情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影响;要想缓解网络舆论造成的负面冲击波,必须正确应对涉检网络舆情,建立快速反应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将网络舆论引向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侦查、公诉等法律监督环节容易发生涉检网络舆情的情况,提出涉检负面网络舆情的应对和引导策略,并对预防和减少涉检负面舆情作了思考。  相似文献   

3.
夏如 《法制与社会》2011,(19):119-120
涉检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其背后的推动力系网民对涉及检察工作与检察形象相关网络事件所持有的态度、立场、信念和价值观的演变。因而,化解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出路,关键是正确研判网民个体和集体心理作用网络舆情的趋势特点,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使检察机关主导网络舆情的变化发展,将网络舆情的导向限制在可控范围内,从而维护好检察机关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4.
顾明 《法制与社会》2010,(18):186-187
近年来,全国各地时有发生涉检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直接危及或损害检察机关的自身形象和执法公信力,面对这一新生事物,检察机关显得缺乏应对经验,造成负面影响不应有的扩大,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就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以积极的姿态来应对网络舆情危机。  相似文献   

5.
网络舆情是人们通过互联网传播个人或群体对各种事件、现象,人物的认知、评价,受世界观、价值取向、文化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难免带有诸多的个人主观判断和倾向。提高涉检同络舆情的应对处理能力.是当前检察机关在促进社会和谐、推进检察工作科学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问题。检察机关要通过采取规范执法行为、建立完备的预警系统、实行检务公开等举措.提高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6.
网络社会心态表现为宣泄性、恶搞性、质疑性、忽悠性、窥私性、仇视性、盲从性,网络社会心态直接影响到网民的言语行动、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关系到网民对各种舆情应对处置方式结果的接受程度。本文指出认识和把握网络社会心态的形态和特性,提高涉检网络舆情应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舆情群体事件逐步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在社会热点问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将在研究网络舆情特点的基础上,论述检察机关应对涉检网络舆情的现状及措施。  相似文献   

8.
涉检网络舆情,一般是指网民通过互联网对涉及检察机关的事件、行为、问题等发表言论,可能或已经对检察工作或检察形象产生重大影响,并进而形成具有一定倾向性意见的汇总。通常情况下,检察机关受到网络舆论的极大关注,是由负面新闻或不利言论引起,诸如云南躲猫猫事件、广西赵作海案件、内蒙女检察长豪车事件等涉检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因应对与引导不力,一度使检察机关陷入被动。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引导。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时代.网络越来越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之一.从“躲猫猫”到“喝开水死”再到“女检察官暴打小学生”.无不展示了网络舆情的复杂态势和巨大影响。针对网络舆情现状和特点如何与时俱进地研判和应对涉检网络舆情,及时有效地加以正确引导。妥善化解涉检网络舆情危机,是信息化条件下检察机关亟待深入研究、严肃对待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叶飞  周洁 《法制与社会》2013,(36):143-144
当前,涉检网络舆情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对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带来了全新的考验和挑战。本文阐述了涉检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其特点,针对涉检网络舆情危机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籍此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1.
在处置涉检网络舆情工作中,丰县检察院从强化自身建设入手,提高认识,完善机制,树立正确的舆情观念,克服“瞒、慢、蛮”的工作弊端,做好涉检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发现和引导处置工作,成功疏导了3起可能引发的越级上访事件,进一步提高了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不断的扩展.“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人们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发表言论,交换观点,形成强有力的舆论空间。检察机关必须认真研究这一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对涉检网络舆情的研究,并采取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何婷婷 《法制与社会》2011,(34):207-208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6月30日,我国共有网民4.8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35.2%。网络以其开放、互动和无限扩展空间使其不仅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休闲娱乐、商务应用的平台,也成为反映和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网络既是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又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人们通过这个平台发表言论,交换观点,形成了强有力的舆论和广泛的民意表达空间。作为一种新兴的舆论方式,涉检网络舆情同其它网络舆论一样,同样存在法律缺失、正面引导不力、信息失控失真等问题,这样势必会对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及形象产生严重的影响,并涉及到检察机关工作开展和检察队伍建设。因此,如何应对和引导涉检网络舆情,进一步增强检察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建立起有利于应对和处理涉检网络舆情的工作制度,已成为检察机关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刘力皲  邓瑶 《法制与社会》2014,(22):135-137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公民利用网络平台表达意见、维护自己切身利益的意识逐渐加强,随之而来网络涉警舆情及舆情危机也越来越多。为有效防控和化解舆情危机,湖南长沙市公安机关陆续采取了建立公安门户网站、增强网络信息发布、严密网上监控、强化涉警舆情预警机制等措施,但仍不尽人意。因此,今后应进一步健全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创新管理模式,通过营造警、媒友好关系,来确保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一些负面涉警舆情在网上形成、传播、蔓延,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势必会影响公安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公安队伍的建设,引发涉警舆情危机。网络涉警舆情危机主要具有突发性、聚焦性、破坏性、难控性、偏差性的特点;其内部根源主要在于部分公安人员在执法执勤过程中存在问题、在舆情危机处置上应对不力,外部根源在于危机的产生是网络舆论传播的必然结果、公安机关的执法环境不容乐观、公众对公安机关的"机构性话语"产生理解上的偏差;针对于此,本文提出了预防涉警舆情危机发生所引入的理念、遵循的原则和建立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郗琳  李斌 《中国检察官》2010,(21):56-58
近年来,检察机关因为各种事件、案件而卷入网络舆论之中,涉检网络舆情备受关注,所谓涉检网络舆情,是指众多网民通过互联网对涉及检察机关的事件、行为、问题等发表言论,可能或已经对检察工作或检察形象产生重大影响,并进而形成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意见的汇总。  相似文献   

17.
张方杰 《法制与社会》2012,(21):194-195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逐步成为了社会舆论监督的重要力量。作用于司法领域的涉法网络舆情,是人民群众监督司法活动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涉法网络舆情一方面具有监督司法活动,促进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正面作用;另一方面也具有干预司法审判活动,损害司法公信力的负面作用。近年来,虽然国内法院在网络舆情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诸多不足,难以有效应对和管理日趋复杂的涉法网络舆情。因此,进一步加强涉法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8.
涉法网络舆情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伟 《法制与社会》2011,(9):136-137
网络的开放性和网民的多元性,使得诸如"彭宇案"、"许霆案"、"宝马撞人案"等涉法网络舆情时有发生,给法院工作的有序开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本文试从分析涉法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对法院工作的影响入手,深入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法院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李海防 《法制与社会》2013,(26):200-201
如何有效应对涉警网络舆情,是公安机关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通过陕西"房姐"事件的梳理,对涉警网络舆情的特点和形成规律,以及公安机关在舆情应对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如何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和优化处置模式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究。  相似文献   

20.
媒体和大众通过网络反映社情民意正愈演愈烈。检察机关要审时度势,敏锐地发现到各种涉检网情的发展态势,客观地认识到自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迅速找到正确应对问题的策略并对媒体和舆情加以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