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倩 《思想战线》2022,48(2):127
宋代的宗族重建不仅是随着经济变迁而自然发生的历史现象,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儒家学者主动设计的结果。儒家知识分子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制在宋代宗族重建中起了关键作用。在理论方面,张载、程颐最早对宗法制度进行系统研究,提倡复兴宗族;在实践方面,欧阳修、苏洵、司马光、朱熹、陆九渊等儒者通过家谱、家规、家礼、祠堂、义门等方式使宋代宗族治理制度化。宋代儒者的宗族治理是回应社会变迁而重建基层秩序的政治方案,展现出儒家思想与社会互动的内在逻辑,一方面儒家的宗法观念与治理实践造就了宋以后近世宗族制度的主要特征;另一方面宗族重建亦使儒学的经世取向凸显了平民化、世俗化的下行趋势,乡治由此成为宋代以后儒学经世实践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2.
北晚 《政协天地》2013,(5):51-53
从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从宋代“中书门下”“枢密院”到明清时期的“四辅官”“内阁”制,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朝代,“大部制”曾几经变迁——  相似文献   

3.
宗族观念是宗族制的产物和特定的政治文化现象,它随宗族制的产生而产生,并为这一制度的巩固发展提供了文化心理基础。宗族制作为中国奴隶社会中贵族内部确定其亲疏,等级和世袭权利的制度,在进入封建社会后,它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的政治制度,但其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却在封建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被吸收、保留,并不断发展、深化,与封建制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融为一体,在中国历史上稳固和延续下来,并一直影响到今日的中国。尤其在我国广大农村,以血缘崇拜、祖先崇拜、传统崇拜为主要特色的宗族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农村基层政权建设。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这种影响似乎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阻碍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本文试从分析宗族观念对  相似文献   

4.
宋代的文学观念主要有本体论、功能论、形式论三大类。整个宋代文学观念的发展可以说就是这三类观念的相互交织与彼消此长。但是由于以道学为主体的宋学精神是彼时意识形态之强势话语,故而即使诗学观念这种独特话语形式也深受其影响。南宋时期是宋学,特别是道学成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诗学观念渐渐自觉拒斥宋学精神的时期。在此过程中杨万里与严沧浪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不同的诗学观念隐含着不同的文化底蕴,代表了不同的诗文创作倾向,同时表征着不同的人生旨趣。  相似文献   

5.
有关九品中正制,论者甚多,但仍有未尽之意。学术界对于曹丕实施九品中正制,是否是为获得士族地主支持而作出的政治让步,基本上持两种观点:一种是肯定的,其论点是:1九品中正制是以陈群为代表的士族地主提出的,其后又为士族所把持,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因此,九品中正制是为士族地主服务的。2曹丕时代,士族地主的势力足以影响曹氏政权,如果没有士族支持,曹丕即使称帝,也难以长久。另一种观点是否定的,即所谓“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优劣,非谓世族高卑”①。持此论者由于缺少必要的论证,往往不…  相似文献   

6.
章太炎既是“大独”人格论的提倡者,也是“大独”人格论的实践者,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完美典范。其“大独”人格形成的原因,一是先世遗教,二是老师熏陶,三是独行经历。  相似文献   

7.
卢迪 《前沿》2014,(7):223-229
什么是“唐宋变革论”?内藤湖南给出了最简单直白的解释,即:“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当然,这一句话并不足以具体解释何以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是近世的开始,此中具体因素,将会在后文中得到阐释。在此仅需看到,内藤湖南提出“唐宋变革论”的理论基础,或者说他针对此问题研究所持的方法是历史分期。  相似文献   

8.
中国法制史     
本书将中国法制史的五千年历程分为起源时期、争鸣时期、整合时期、定型时期、变革时期等五个时期,注重总结中国法律传统作为一个整体的宏观变迁规律。 突出强调每个朝代(时代)中国法制发展的主要特色或成就,并于章节标题中宣明。 注重历代的政治体制及行政、监察制度与中国传统司法制度之间的整体性联系,避免用西方“司法”眼光曲解古代中国体制。  相似文献   

9.
杜靖  李耕 《思想战线》2020,46(1):35
甘肃凉州达氏宗族的祖先是畏兀儿人,明初来自哈密。他们于明代中后期到清代初年在军事领域里取得了成功,并将这种成功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兼象征资本投入到宗族建设中,使得宗族制度及其实践延伸到河西走廊,在那里创造了中心地区汉人移民边疆之外又一类型的"边汉社会”。宗族制度是汉人社会的一套符号表征系统,它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意味着被汉化的可能。达氏世系群通过军功与宗族建设,参与了帝国的边疆变成华夏或中华的历史叙事和过程。客观而言,宗族制度及其实践是军事之外的一个配套工程。宗族制度是汉人社会的核心特征,是判断边汉社会存在与否的关键。但作为一种文化,它又可以超越种族而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农村村委班子的换届选举中,一些宗族为了维护自身小团体的利益,在村委班子换届选举中凭借其人多势众,阻碍村委班子公平选举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据笔者对某地36个村选举前后村支书和村主任所在宗族的调查分析显示,选举前所调查的该36个村中,便有22个村的村支书或村主任为最大族,占村总数的61.1 %。而在选举后,居然有28个村的村支书或村主任为最大族,占村总数的77.7 % ,较选举前又增加了将近17个百分点。这组数字本身便说明了在农村村委会选举中,大族的人占据较大的优势,担任村干部的可能性则更大一些。看到这样的统计结果,的确令人深…  相似文献   

11.
姜黎黎  方一新 《求索》2014,(3):130-134
以中古“雇赁”概念场词汇系统中“雇”、“佣”、“赁”、“僦”、“假”、“借”等6个动词为考察对象,选取14部典籍作为中古时期的代表文献,从共时角度描写和分析这些词语在文献中的使用情况,适当补充同时期其他文献中的用例,进而探求各个动词词义的来源和演变过程,揭示中古“雇赁”概念场词汇系统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2.
刘会新  ;武东生 《求索》2007,(8):148-150
孟子是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宋代以来,被尊奉为亚圣,其学说与孔子的思想被合称为“孔孟之道”。孟子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特别是其“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千百年来对华夏民族的心灵起着重要的塑造作用。本文以孟子的“人道”论为核心,阐述了孟子的人生哲学,并结合实际探讨了其对当今社会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王邦虎  梁德阔 《求索》2005,(3):169-172
本文认为在奴隶社会时期,宗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家国一体”,家即是国,国即是家。而到了封建社会时期,主要表现为“家国同构”,家与国分离,只是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似,国家对宗族的统治是通过乡绅自治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 ,“二元对立论”或“传统阻碍论”几乎已成为许多人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共识。但是 ,在浙江南部的一些宗族村落 ,村落家族文化经受了现代化的洗礼 ,在不断变革中顽强地生存着 ,并与现代化在差异中契合 ,衍生出一些新的文化范式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在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总题目下,笔者曾在《论认识回到实践的中间环节》(与李德清合作,见《哲学研究》1985年第10期,以下简称《环节》)一文中,给出了认识向实践飞跃的三类中间环节。还是在这个总题目下,笔者试图在此再探实践“三主体”(另文再探“三环节”与“三主体”的关系),由此而揭示出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之辩证途径的总线索。  相似文献   

16.
革命战争时期党的组织发展工作坚持“不唯成分论”,着重从思想上建党,这是经过革命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组织路线。而在新的时代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建党,坚持“不唯财产论”,不仅是新时期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我党在新世纪为实现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科举制的发展,南北朝隋唐"士族社会"瓦解,两宋之间在地方上逐渐积累起一定数量的士人,并逐渐形成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士人阶层的身份认同意识逐渐趋同,他们在文化上具有优势地位,自觉以"治天下"为己任,以蒙学、家训开展"训俗"教育,提高了民众的文化水平和识字率;以恢复改革宗族制度,推动宗族礼制的庶民化;倡导乡约制度,参与乡村治理。宋代士人借助文化的力量融入地方社会,进而形成以士人阶层为中心的"士人社会"。  相似文献   

18.
王晓兵 《前沿》2023,(6):14-22
“美好生活”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中是关键词之一,不同文化群体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不同,不同时期其内涵也有变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包含着人们的自我认识、自我期许,并经由此认识世界、期许世界。不同的观念理解会导向不同的实践内容,进而形成不同的社会结构,观念在实践中的作用原理是理解观念内涵的前提。现代性支配下,观念介入实践并产生影响的方式较之传统社会明显不同。在民族国家为基本格局的时代,核心观念的自觉自主直接关乎国家安全。基于此,廓清“美好生活”观念的形成过程,对其介入实践的运行原理的反思和前提批判,是形成观念的主体自觉的基础,对“美好生活”的全面理解是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顾凯 《求索》2012,(9):78-80,56
东晋时期士族玄谈盛行,名僧与士族谈玄论佛也成为一种风尚。但这种玄佛合流的文化现象只是文化层面上的问题,名僧与士族交游唱和中的文化认同并不能等同他们的价值观完全一致。就名僧与庾亮的交游活动来看,佛家生活观念与玄学越名教尚自然的融通,仅体现出佛教传播诉求下名僧对士族社会地位的依附;名僧与士族在文化认同上的差异,也只是学理范畴的分歧,但这种分歧却折射出两者社会价值判断上的差异。佛教与玄学的融通为佛教在文化群体中的传播开辟了道路,而两者的独立性却勾勒出两者泾渭分明的命脉。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全面改革,以摧枯拉朽之势冲击着古老的“观念防线”和形形色色的精神桎梏。观念更新激发出中华民族的无尽才智和蓬勃生机。但还必须看到,这些年来,一些同志未能充分把握观念属性与观念更新的必然联系,有过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倾向。因此,我们有必要反思一下观念更新的经验教训。一、观念的复杂性和观念更新的分类制宜观念是社会存在长期作用于意识形态的反映,是特定民族或群体的特定实践在发展长河中积淀并承袭下来的思想内核。它以时间为载体,以历史为归宿,并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