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洲静 《法制博览》2013,(2):294-295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属于社会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随着法治社会的深入,高校的管理工作不可避免的要参与到这种社会管理制度当中,这给高校管理工作的进步和学生权利的维护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高校在管理工作的变革中,正确认识高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法治社会下建立管理制度的根基。在法治社会中,正确厘清高校和学生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是管理工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以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为基础,实现学生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对于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而言均有重要意义。针对高校大学生的法律需求,结合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存在的问题,高校应该着重加强学生管理队伍的法律意识,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设学生参与自我管理的渠道,设立高校法律服务中心,出台法律冲突处理程序指导性文件,依法治校、多措并举,共同助力高校法治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唐晓琴 《法制博览》2022,(15):160-162
法治教育作为高校学生基础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高校学生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有力抓手.高校学生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对其加强法治教育意义深远.本文在对高校学生法治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当前高校学生法治教育存在问题的致因,最后结合致因提出可行对策,旨在结合当前形势,拓宽法治教育的...  相似文献   

4.
赵琳 《法制博览》2022,(15):166-168
依法治国理念深入发展,对推进教育法治化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是高校依法治校的主体,而辅导员是高校管理工作主要执行者,因此提升高校辅导员法律素质成为开辟高校法治教育的新路径.本文从依法治国背景下提升高校辅导员法律素质的意义入手,分析现阶段我国高辅导员法律素质面临的问题,从而提出优化策略.期望为后续研究基于依法治国背景高校如何...  相似文献   

5.
索国兴 《法制博览》2014,(2):138-139
法律信仰的实质是对法治的信仰。"法治应当包含两层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建立,客观上为实现法治提供了科学详尽的理论支持,主观上,如何实现民众由被动接受到主观认同的转变,从而引领整个社会走向法治,日益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难题。信仰作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较之于外在约束,发挥着更独特、有效的作用。针对中国法治进程的境况,该文将通过分析现存问题,进行学术考量,阐释确立法律信仰的可行性和途径,以期为最终实现法治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正>1989年东欧剧变后,福山曾提出"历史终结论",宣称资本主义制度将一统天下。时至今日,"历史终结论"已经成为历史笑料,西方国家要以"民主、法治、市场"等西式发展模式一统江湖的梦想正在走向"终结",其在经济、政治发展模式方面的话语优势迅速消退。面对"民主、法治、市场"三支箭失灵带来的"后西方世界"之乱,应如何应对?"后西方世界"将走向何方?只要世界"后西方化""去西方化"的进程未完结,世界乱局就不会了结。这一漫长过程需国际社会共同应对。  相似文献   

7.
在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权利同样需要正当的救济程序来保障,要按照符合法治精神的权利救济原则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学生权利救济程序,以保证高校学生不但有权利可以行使,而且当权利遭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正当的程序得到救济。  相似文献   

8.
叶竹盛 《南风窗》2014,(25):48-49
<正>任何法律体制都是更广泛的政治体制与社会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广义"的法治概念都不可避免地必须体现出一个国家在一个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特点。兰戴尔·裴伦堡是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与法律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员和澳洲拉筹伯大学的法学教授,中文名叫裴文睿。他是国际上研究中国法治发展最为活跃的学者之一。不久前,《人民日报》发表了长篇述评文章《依法治国,一个伟大政党的庄严选择》,其中引用了裴文睿在2002年出版的《中国走向法治的长征》一书中的观点,"尽管与经济发达  相似文献   

9.
叶婷 《法制博览》2022,(14):166-168
随着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对高校学生的法治意识教育也应受到足够的重视,这是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阐述了目前对高校学生进行法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育意识、教育者、教育方式、教育机制、教育环境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旨在于引起教育者的思考,推进高校学生法治意识教育的开展,促进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王江雨 《南风窗》2013,(13):95-95
新加坡的法律制度虽然暗合了法家的不少主张,但法家并不是新加坡法治的思想源头。说实话,几乎完全由英文教育的精英所统治的新加坡,恐怕在成为法治国家以后也不会有什么人懂得或有兴趣去了解何为"法家思想"。新加坡作为一个华人社会不同于传统中国社会(如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最大特征是它的法治,这一点新加坡自身深以为傲,也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李光耀曾经指出,新加坡成功的关键是法治(rule of law),以法律在今日新加坡社会至高无上的地位来看,可以说这一点并非虚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