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深刻认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重大意义,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2.
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和直接受益者,只有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真正树立其主体地位,切实保护和落实其政治权利,新农村建设才会拥有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要发挥我国农民的主体作用,当务之急是真正落实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话语权。本文在分析农民利益表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如何进行利益表达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3.
张莉 《法制与社会》2016,(6):211-212
农村治安环境的完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障,农村地区的稳定也是我国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尤其是在新型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大力发展农业,稳定农民的思想、生活,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解决好影响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各种治安问题。无论中国社会如何向前发展,始终如一的是农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农民的主体地位重中之重,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纷繁复杂,但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占据着首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新农村,就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因此,要加快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开展技能培训和农村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5.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因此,培育新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文章就我国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以及培育新型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途径做了几点研究。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建设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但是在新农村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理解偏差、参与不足、执行动力不强、财政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政策执行效果,因此在新农村建设政策实施过程中要正确理解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内涵、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创新政策激励方式、解决财政投入问题。  相似文献   

7.
农民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农民教育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核心。本文指出薄一波的农民教育思想具有独特的地位和鲜明的特征,对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看"农民工"权益保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康耀江 《河北法学》2007,25(5):154-15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而且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作为从农民中剥离出来的农民工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然而面对农民工的权利伤害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成了一个障碍,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关对策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9.
邓世豹 《法学论坛》2007,22(2):95-100
公民权利是宪法对人权的确认和保障,公民权利主体具有普遍性.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权利主体包括农民在内的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宪法规定了广泛的公民权利,实施权利需要配置资源,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宪法规定的农民的公民权利被搁置,造成农民公民权利的贫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本的就是解决农民问题,实现农民权利的问题.《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新时期国家全面落实农民公民权利的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10.
关于农村基层管理组织建设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基层管理组织的作用举足轻重。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管理组织职责不清,组织运行机制不健全,基层管理人员服务意识缺失,公共权力私权化,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导致基层管理组织运行受到严重影响。因此,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建立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民学习机制和组织运行结构,强化基层管理组织人员的素质,健全组织管理运行的监督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卢先群 《法制与社会》2013,(30):215-216
农民工内卷化对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在现有的体制下要想解决农民工内卷化问题,强须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增强农村的吸引力,吸引农民工心甘情愿地回到原来的身份——农民,同时充分发挥在城市价值提升、实力增强之后的农民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从而使新农村建设焕发出活力,真正使农村实现现代化。解决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农业、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12.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坚持以农民为本是新农村成败的关键。如何运用以人为本的理论来进行新农村建设,在当下有着极其现实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以人为本理论的阐述,结合当前农民问题,对如何用以人为本理论指导社会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其构建过程必然要凸现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的觉醒,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求和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尊重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真正把人放在社会主体的地位,促进人的主体性觉醒,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为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4.
农民权利保障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季建业 《法学家》2007,(1):11-14
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简称"三农"问题)长期是、迄今仍是一个全局性、根本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不同时期都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和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随着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9亿农民作为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经济成份多元化、利益需求多样化、思想意识多元化、权利诉求多元化的特征明显增强,农民利益主体意识、权利意识日益觉醒,民主的诉求、权利的诉求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而和谐社会的实质是法治社会。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重视新农村法治主体性建设。农民的法治主体现状不容乐观。本文提出以下农村法律传播策略,推进新农村法治主体性建设:一是扩大"三农"法律信息异指量和同指量的策略选择,二是追求农村法律传播价值的策略选择,三是众法律传播渠道侧重法律信息不同构成要素的传播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6.
重庆“股田制”改革力图赋予农民更为完善的土地权利,但国家的紧急叫停表明了国家在农地制度上的态度,集体所有制,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仍然是农村的基本经济、经营制度。但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产权主体缺位,土地承包经营权内涵模糊,土地流转不畅等问题,在新一轮的“土地改革”中,赋予农民土地产权主体地位和建立完善的流转市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2007年,山西省阳城县町店镇在阳城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加字方针要求,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建设,扩大招商引资转变发展方式,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设新农村,挖掘历史内涵打造文化名镇,倾力改善民生扶助弱势群体,全镇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重要工作进展顺利,2007年该镇被上级评为“招商引资先进集体”。  相似文献   

18.
重庆"股田制"改革力图赋予农民更为完善的土地权利,但国家的紧急叫停表明了国家在农地制度上的态度,集体所有制,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仍然是农村的基本经济、经营制度。但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产权主体缺位,土地承包经营权内涵模糊,土地流转不畅等问题,在新一轮的"土地改革"中,赋予农民土地产权主体地位和建立完善的流转市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正村民理事会将村民推上了"自我治理、自我发展"大舞台,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发挥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理大事代言民情民意村民理事会实现了党建工作向基层有效延伸,理事们作为群众利益的维护者和代言人,架起了党群干群沟通的桥梁。在长岭镇金鸡山村的宣塘角自然村,记者见到了该村村民理事会会长杨月勤,这位年近70的老人原来是行政村的干部。  相似文献   

20.
新农村建设对知识产权提出了新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转变,必须依靠知识产权。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建设;"品牌兴农"不能忽视农副产品的质量保证;培育新型农民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