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坚持和完善免诉制度方运祥,季为民免予起诉是我国刑事诉讼中特有的一项制度,是在总结我国司法实践经验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但随着我国刑事诉讼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检察制度的发展,免诉制度暴露出某些缺陷和不足,以致理论界对免诉制度出现了两种尖锐对立的观点:一...  相似文献   

2.
免诉权是《刑事诉讼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职权。从“文革”之后恢复法制的第一部刑事诉讼程序法来看,免诉制度具有一定的过渡性和合理性。“两法”实施以来,检察机关运用这项制度打击犯罪,分化瓦解犯罪分子,缩短办案期限等方面都起过积极的作用。随着我国法制的逐步完善、法律规定的日臻严密,再去探究免诉这项制度,它的不科学性就显露出来了。从封建社会的“控审合一”到资本主义的“控审分离”,从“文革”期间的保卫部“一揽子”办案到公、检、法三机关分工负责制,这无疑是一个进步,而我国的免诉制度将一部分案件的实体评断权在某种程度上集于检察机关一身,形成“控审合一”,是不符合人类诉讼  相似文献   

3.
<正> 有关免诉制度存废的问题,报刊上继续展开了争论,现综述介绍如下: 《法制日报》1993年12月19日发表崔敏的《立法建议》;《免予起诉弊多利少,建议立法予以废除》。指出免诉制度存在诸多弊端:1.免诉造成了审判权的分割,它同审判权由法院统一行使的法制原则相违背;2.免诉是作为控诉方的人民检察院单方面的决定,它完全漠视和彻底剥夺了被告人的辩护权及在被定罪以后应当享有的上诉权;3.免诉使检察机关集侦查、起诉、审判三权于一身,违反了刑事诉讼中的制约原则;4.免诉常常引起有关机关互相扯皮。  相似文献   

4.
取消免诉规定完善不起诉制度张泗汉免于起诉,是人民检察院对于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犯罪分子,定罪但不予起诉的一项制度。长期以来,这一制度对于及时了结轻微刑事案件,体现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免诉制度由于它自...  相似文献   

5.
免诉、不起诉制度存废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诉、不起诉制度存废问题探讨易杜非免诉、不起诉制度的存废是法学界近年来经常争论的问题。笔者认为,对刑事诉讼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规定的这两项制度是留是废,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态度,从实际出发,依照宪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规定进行论证,为修改、完善刑事诉讼法等有关...  相似文献   

6.
姚远 《法学》2005,(4):87-90
所谓追偿权免诉 ,是指在债权人提起的保证合同纠纷案件中 ,法院判决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并明确其享有追偿权 ,保证人在承担保证责任后 ,便可直接依据判决向债务人追偿 ,即赋予保证人追偿权免于另行起诉而径直取得申请执行权的诉讼制度。确立该诉讼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追偿权的非诉化 ,以减轻保证人的讼累、提高诉讼效益。然而 ,由于该制度对追偿权免诉所涉及的实体及程序方面的法律问题没有给予充分的考虑 ,导致司法实践中难以操作  相似文献   

7.
从保留完善之可行性看免诉制度的存废姚仁安,侯爱民免予起诉制度的存废问题在司法界已经引起广泛争论。日前,争议双方有一个趋同的认识,即免诉制度的确存在一些弊端。双方的主要分歧在于,一是对这个弊端的范围、危害性、严重性认识不同;二是对待弊端的态度不同,主张...  相似文献   

8.
《法学》1991,(7)
(一)附带民事诉讼案件适用免诉,不符合我国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我国刑诉法第54条规定:附带民事诉讼应当同刑事案件一并审判,而检察机关在审理附带民事诉讼的刑事案件时,虽可以对其中的民事诉讼进行调解,但是,如果在调解不成、未能达成协议时,即作免诉处理,被害人仍可能向人民法院提起独立的民事诉讼。这样,法院单独立案显然有悖于刑诉法第54条的规定。(二)不能切实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检察机  相似文献   

9.
免予起诉是检察机关对虽已构成犯罪,但依法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应免除处罚的被告人作出的不将其提交审判机关审判的处理决定。由于法律没有规定宣布免诉决定的具体形式,所以检察机关宣布免诉决定的地点多种多样,对于免诉后被告人的悔改情况,更是一无所知。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被免诉人员认罪服法,接受改造,重新做人,而且往往使一些于部群众感到茫然,从而对检察机关执法的公正性产生怀疑。为此,笔者建议检察机关除了严格掌握免诉的法定条件外,还应该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公开宣布。根据实践,一般应到案发地或被免诉人员所在单位,召开一定规模的免诉会。有被  相似文献   

10.
免诉制存废之争焦点分析王克勤免予起诉是我国刑事诉讼中独创的一项制度。近年来,法学理论界围绕此项制度的存与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项由司法实践的需要而产生,并在法律上已经获得确认的制度,经历了几十年的实践,竟然还受到怀疑挑战,废除之声由始至今日渐宏大,这...  相似文献   

11.
对部分免诉人员应给予治安处罚余嘉泽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对自侦案件中的被告人作出免予起诉(简称免诉)以后,通常都能及时地建议其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而对公安机关移送的免诉案件中的被告人,经审查作出免诉决定后,往往只将免诉决定书送达公安机关了事,一律不...  相似文献   

12.
据有关部门统计,1989年以来,公安机关侦查的刑事罪案的免诉率平均为5%左右,检察机关自行侦查的贪污受贿罪案的免诉率平均在60%以上,两者的比差很大.可见贪污受贿罪案的免诉率是很高的.如此高的免诉率,势必会出现轻纵罪犯和冤枉无辜等不良后果.因此,在法学界和广大群众中,引起了较强烈的反响.为此,高检院要求各级检察机关,认真分析贪污受贿罪案免诉率过高的原因,采取措施把过高的免诉率降下来.各级检察机关通过调查分析,认为贪污受贿罪案免诉率高的一个原因,是部分案件免诉不当——约占免诉的含污受贿罪案的  相似文献   

13.
免诉,也要乡党委同意吗?方广明某县检察机关决定对一名贪污罪行较轻的乡干部给予免诉处理。按照法律规定,凡免诉均需召开一定范围的会议,公开宣布免诉决定,开展法制宣传,从而起到教育当事人和宣传法制的作用。可出乎意料的是,当办案人员前去与该乡党委分管政法的副...  相似文献   

14.
法律文书网上公开成为推进司法公正的一个重要举措,在此种情况下,如何规范行贿人免诉这一法律行为成为摆在司法机关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本文以法律文书网上公开为背景,分析行贿人免诉的原因,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重新故意犯罪应从重处罚被免诉人员董森林在司法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被免予起诉的人员又故意重新犯罪的案件。笔者认为,对被免予起诉后又重新故意犯罪的人员应予以从重处罚。理由如下:1.对被免诉后又重新犯罪的人员从重处罚,符合我国的刑事立法精神。根据刑法第六十一...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关于免予起诉制度的存废在我国法学界有较大的争议。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在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新刑诉法)中,取消了免诉制度,标志着我国法制建设的进步,在理论与实践上探索免诉制度在我国从产生到终结的历史必然性,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深入贯彻新刑诉法,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依法治国,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一、免予起诉制度的产生我国的免诉始于50年代中期的“镇反”和处理战犯的工作,成立于1979年颁布的刑事诉讼法。195…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刑法对构成犯罪,可以或应当免诉的情况规定了十个法定条款。其中适用于盗窃罪的共有八个条款。即:1、在境外犯罪的(第7条);2、聋哑人或盲人犯罪的(第16条),3、预备犯(第19条);4、中止犯(第21条);5、从犯(第24条),6、胁从犯、被诱骗犯(第25条),7、自首犯(第63条);8、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第32条)。由于对上述条款的理解不同,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常出现一些免诉不当的情况,导致打击不力。  相似文献   

18.
当前,贪污、受贿案犯免诉率普遍偏高,已经引起各级检察机关和社会各有关方面的重视和关注。免诉率偏高的原因何在,应采取何种对策,在保证依法正确行使免诉权的前提下,扭转贪污、受贿案犯免诉率偏高的状况,这是当前摆在各级检察机关面前的一个函待解决的课题。这一课题解决得如何,关系到检察机关反贪污贿赂斗争成效的巩固和发展,关系到检察机关依法行使免诉权的执法声誉,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诉的变更制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书翔 《河北法学》2003,21(4):134-140
诉的变更是指原告于起诉后提起新诉以变更原有之诉的诉讼行为。在对罗马法、日尔曼法及大 陆法有关诉的变更制度的历史沿革做概括性的考察后,考察了各国现行诉的变更制度,研究其特 色与得失。通过法律比较,对我国诉的变更制度提出了完善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辨诉交易制度是美国刑事诉讼制度中极具其本国特色的一项制度,其产生和发展与美国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以及制度基础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将在对辨诉交易制度成因分析的基础上,阐述辨诉交易制度的优缺点,通过比较、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具体的国情,论述辨诉交易制度在我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