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层人大代表选举制度是保障公民政治参与权利的基本形式与制度载体。基层人大代表选举在实践中存在着选民缺乏参与动力、形式化参与现象普遍、候选人提名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选民对基层人大代表监督权难以落实等问题。应着力从健全完善选民参与基层人大代表选举的利益关联机制、改进基层人大代表提名机制、优化基层人大代表选举信息公开机制、逐步构筑选民对基层人大代表的监督与约束机制等方面入手,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
基层人大代表由人民群众选举产生,代表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理应对选民负责。将竞选机制引入基层人大代表选举,能体现人民群众的集体意志,切合群众路线精神。目前,我国的基层人大代表选举仍存在内生动力不足、选举过程缺乏监督、候选人的产生机制有待改进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从增加代表候选人申请环节,平衡组织推荐、选民推荐和自荐代表的比例,通过多种渠道筹集竞选的经费,增进候选人之间、候选人与选民之间的交流等途径入手。  相似文献   

3.
我国人大《选举法》第八章规定了双轨制提名代表候选人的方式,地方人大根据《选举法》制定的《选举操作实施细则》进一步规定了这两种方式的提名推荐比例。以北京市人大代表选举为例,北京市人大的《选举操作实施细则》规定,各级政党、人民团体联合推荐的代表候选人不超过应选代表的20%。然而,从2006年北京市区县以下的直接选举实践看,各党派、各人民团体联合或者单独推荐的代表候选人的区县人大代表的当选率几乎达到100%,而选民10人以上联名推荐代表候选人的当选率仅在10%左右;在区县人大以上的间接选举中采用大会主席团与本级代表提名上一级代表候选人的方式,其结果是,本人不是区级人大代表的市级人大代表当选率在80%左右,由本人是区级人大代表的市级人大代表当选率在20%左右;而到了市级人代会选举出的全国人大代表,即使有基层代表当选,也基本与普通选民或代表的提名无缘。由此可以总结为两个定律:其一,人大代表能否当选与双轨制提名相关,被政党和人民团体提名的各级代表候选人的当选成功率要远远高于被选民或代表提名的代表候选人的当选成功率;其二,代表的当选层级越高,与被政党和人民团体(大会主席团)提名的相关程度越高,与普通选民或代表提名的相关程度越低。  相似文献   

4.
我国人大代表提名制度缺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代表大会的国家机关属性,决定了人大代表行为具有公务性;原则上按地域或社会阶层划分选区及代表名额的规定,决定了人大代表的地域或群体公民利益的代表性。以此为基点审视我国人大代表提名制度,可以发现存在着候选人资格过宽、事先确定代表阶层构成比例限制选民自由提名、执政党提名过多、确定正式候选人过程缺乏操作性及对选民自荐缺乏规定等问题。在未来的制度设计上,应当合理限制候选人资格,逐步取消阶层代表比例限制,妥当发挥执政党在提名中的作用,并对选民自荐加以法律定位。  相似文献   

5.
刘颖 《海南人大》2006,(11):12-14
一10月10日下午,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灵山村委会尚贤村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村口两棵遒劲苍翠的百年老榕树上,醒目地悬挂着“美兰区选举委员会组织区第五届人大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会”巨额横幅,美兰区人大代表候选人与选民代表一场别开生面的见面会代表候选人认真回答选民提出的问题将在这里举行。秋日的海口,依然炎热难耐。可是即使午后的烈日骄阳也挡不住人们涌动的政治热情,隔不开代表候选人与选民心与心的交融。三位正式代表候选人来了,他们要发表自己的“演说”,接受选民的“考问”;一百多位选民代表来了,他们要“面试”本选区的候选人,…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选举制度虽然有很多优点,但还需要改革,逐步走向完善合理.我国选举制度的发展趋向是:中国选举制度保证中国共产党是唯一的执政党;逐步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选举引入竞争机制;完善代表候选人的推举办法,借鉴外国经验,联名推举的人数适当增加;逐步做到"选民"登记无误;完善选举监督机制,完善选举法.  相似文献   

7.
在人大代表的直选中,不少地方存在着重政党、团体提名,轻选民10人以上联合提名的现象。有的地方的负责人为图省事,在未发动选民广泛提名前,就把事先定好的条条框框、代表类型下达到各选区;有的不敢放手让选民提名,怕选民提名的候选人过多会把选举搞乱;有的对选民提名的候选  相似文献   

8.
《海南人大》2012,(6):43-47
4月18日上午,全省市县乡人大换届选举工作总结大会在海口召开。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陈国舜主持会议,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符兴发表讲话。至此,我省历时8个月的22个市县区和204个乡镇新一届人大换届选举已全面结束。共选出三级人大代表1.6万多人。本次换届选举,是选举法新修改后首次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召开了新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新一届市县乡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全省市县(区)和乡镇人大代表选举登记选民人数分别为近584万人和393万人,参加投票的选民人数分别为559万余人和近356万人,参选率达到95.8%和90.5%。全省由选民联名推荐的市县(区)和乡镇人大代表候选人分别有2172人和6479人,占候选人总数的33.1%和36.5%。一是代表结构达到"两升一降"要求,新当选的市县、乡人大代表中,来自基层一线的工人农民代表比例分别是40.5%和72.4%,妇女代表的比例分别是23.4%和23%,比上一届有所上升;领导干部代表的比例分别是20.6%和12.7%,比上一届有所下降。二是代表整体素质有较大提升,新当选的市县乡人大代表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分别占60%和28.1%,比上一届上升了1.5%和5.5%。许多来自基层一线的代表不仅有专长、懂技术、会管理,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且积极为选民服务,具有较强的参政履职能力。三是在此次换届选举工作中,省人大常委会、各市县区和乡镇人大把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与严格依法办事有机结合,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切实保证换届选举工作的正确方向;坚持充分发扬民主,创造有利选举的环境和条件;坚持严格依法办事,确保换届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本刊摘要刊登昌江、澄迈和琼山区人大常委会典型经验交流发言,请关注。  相似文献   

9.
应当说,我国现行代表选举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选举中的一些机制缺乏活力、不够灵活、不够配套等有关。完善我国的代表选举制度,关键是要引入或完善公正创新、竞争激励、监督救济这三种机制。1.要引入或完善公正创新机制选举公正是我国选举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表现为选民或候选人依照法律享有选举和被选举的平等的、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农民受到传统政治、历史文化、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选举制度不健全、程序不规范等因素的影响,缺乏政治参与热情。通过增强农民主体意识,培养农村选民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普及农民法律知识,完善农村选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建设等方式来激发农民政治参与热情。  相似文献   

11.
浅谈选举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行选举制度已经显现出不相适应的因素,在直接选举范围、选举组织机构、候选人提名、候选人介绍、选举诉讼制度等方面都有需要完善和改革的地方。选举制度改革的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的原则是发扬民主与坚持党的领导相结合、借鉴外国经验与总结国内经验相结合、慎重稳妥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选举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民主程度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选举法律制度逐步完善,对民主政治建设发挥巨大作用。但目前选举制度不能激发选民的选举积极性,其原因是我国选举制度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选举范围有局限,选举原则设定不到位,选举程序设置不完善,对被选举人的监督机制不科学等等,为此,要不断地完善。  相似文献   

13.
人大制度是保障公民选举权利的基本形式和制度载体。基层人大代表选举作为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最具代表性的考察对象。政治文化是反映政治参与的根本,政治现代化进程是体现政治参与的关键,政治制度化是提高政治参与的保障。应着力从培育公民文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三个方面提升公民政治参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选举法规定的"选民十人以上联名,也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中的"联名",社会常人的理解与专业机构理解以及实际操作有巨大差距,如果缺少明确操作指引,或者缺少专业服务,冲突的发生是必然的,消除冲突,明确选民提名操作程序,做到选举操作的规范化、透明化,实现常人理解专业术语背后的意义,选举法必须回应公民主体意识增强的现实而完善。  相似文献   

15.
党内民主选举制度是党内民主建设的核心内容,发展党内民主最重要的是实现党内选举的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党内选举制度需要健全和完善候选人提名方式,逐步扩大直接选举和差额选举,调整各级党代会代表所占比重,建立与选举制度相配套的监督机制。其核心是把公平竞争引入党内选举,促进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选举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民主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选举制度中尚存在一些不足,需要从保障选举权的普遍性和平等性、丰富公民直接参加选举、表达利益诉求的途径和形式、改革代表候选人产生方式、增加救济途径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完善。  相似文献   

17.
选举是古老的政权组织形式,是由选民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方式,推举民意机关代表或国家公职人员的政治活动。选举制度是选举活动中必须遵循的有关选举的基本原则、程序、方式、方法等一系列规则制度的总称。各国在宪法或宪法性法律和宪法惯例中都规定了本国的选举制,有些国家还有专门的有关选举的制定法和判例法。文章简要介绍俄罗斯的选举制度。  相似文献   

18.
回顾党内选举制度,它受马列主义的影响,是在曲折中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与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有重大的关系。随着我国民主发展,党内民主也正在不断地前进,不断完善候选人提名制度,逐步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和层次,坚持完善差额选举制度,坚持完善党内选举程序,建立健全党内选举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9.
在基层选举中,居民自主性参与选举是其主要目标。目前,我国居民参与选举存在制度性约束,居民自主表达选举诉求积极性不高。选民自主性出现了偏差其原因在于,选举制度的设计带有强赋权、弱授权的色彩;规则设定的激励机制不足,无法鼓励选民进一步实施授权;选民参与民主选举的时间成本较高。  相似文献   

20.
理论上,人大选举是中国所有的选举制度中最重要的制度,目前关于人大选举制度并没有明确的改革方向和方案。当越来越多的选民认真对待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后,相应的权利会变得真实。许多案例表明,公民个人的自觉践行,有利于基层政治竞选的发展。中国应该循序渐进地发展基层人大选举制度。从基层改革着手的最大好处是只会触及地方党组织的领导方式,而不会影响到执政党的权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