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语言接触引发语法演变的理论,分"语法借用"和"语法复制"两种类别考察黔东南方言与侗语、苗语的语法接触现象,认为:第一,黔东南方言不同于其他西南官话的地域特征与语言接触有关;第二,侗语、苗语中的语法借用和语法复制现象多于汉语,表明汉语为强势语言,吸引侗语、苗语向其靠拢。  相似文献   

2.
一、侗语地名研究的意义 地名是地方的名称。每一个地名都是人们对在地理环境中具有特定位置、范围及形态特征的地方所共同约定的语言符号。 地名是在历史上形成的,是人们对客观地理实体主观认识的产物。由于时代不同,人们对自然环境认识的不同和自然开发利用水平的不同,以及一个地方居住过居民的不同,这些都极可能在地名中得到反映。一个地方的地名一般总是由最先滋长生息在那里的民族,以其语言来命名的。由于语言或方言具有民族、时代和地域特征,因而地名也具有民族、时代和地域特征。 地名学是研究地名的起源、含义、特点、演变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侗语地名是侗族人民用侗语对自己居地的命名。本文拟通过对各地侗语地名的调查分析,来探求侗语地名的得名、含义、特点和结构规律以及汉译等问题。 二、侗语地名的结构 语言、语法、词汇是语言构成的三要素。语言研究就是探求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的结构规律。地名是语言的一部分,地名研究当然也要探求地名的语音、语法、词汇的结构规律。 侗语地名大都是双音节,也有一部分单音节和个别多音节。例如: 单音节地名:  相似文献   

3.
潘志刚 《求索》2010,(3):199-201
汉语学界对近代汉语句末语气助词“休”的语法作用一直有多种看法,分歧明显,悬而未决。本文通过对多家意见的分歧关键点进行剖析论证,并对“休”的语法化过程及语法化原因进行了详尽的探讨,正确的指出了“休”的语法作用是由作动词的“休”语法化而来,其语法化的原因是:1、句法位置的作用;2、词义的虚化及重新分析;3、“休”前谓语动词的泛化和谓语结构的复杂化。  相似文献   

4.
兼类词指的是在一定的词类系统中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词类的词。[1](p259)本文从词义引申、词类活用、语言接触、方言影响、语法化等五个方面考察了兼类现象的成因,认为词义引申导致词语语义—句法功能的转化,词类活用及"入句变类"衍生固定的新义,语言接触产生欧化语法现象,对方言用法的吸收合并以及语法化现象的影响扩展词义,并指出词义引申尤其是词汇语义—句法功能转化是兼类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从语义、语法、语用、语音等不同角度来看,象声词与叹词、形容词、副词均有着质的区别。象声词是表示声音的,它不仅具有概念意义,还具有较强的色彩意义。能充当各种句子成分,而且具有较强的句法组合功能,理所应当归入实词。  相似文献   

6.
一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符号系统,语法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找出支配语言符号的规则。语法应当正确地反映该语言的语法规则,应当能科学地解释语言的各种现象,生成合乎语法的句子。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是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语言进行研究建立起来的属于语言学的不同的学科,但这三者并不是互不相干的学科。语法以句法为核心,但必然要涉及到语义和语用方面。语法离不开语义与语  相似文献   

7.
动词自身的词汇语义决定其论元结构或根据动词的词汇语义就能预测它的论元结构,是经典语法理论中的共识.如配价语法就是通过给动词确定"价数"来构建语义结构,词汇主义语法主要通过分析动词的词典义来构建语义结构.这些研究虽然能够基本构建出汉语论元结构的大概面貌,但也有很多反例存在,如那些典型的及物动词,在实际语料中出现在单论元结构中的情况非常常见.这使得人们有必要从新审视传统的论元结构理论.  相似文献   

8.
荔浦方言的"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荔浦方言中,"着"的语义和用法都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它主要用作完成体标记,位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动作行为、状态的完成或实现.同时,"着"又可表"经历"义.在同一个上下文语境中,"着"的语法意义有时难以分清,可以作多种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侗族语言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语在语言学相关理论研究之创新和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中之地位两个方面论述其科学和创新价值,认为侗语、侗水语和侗台语在追溯和揭示南方族群文化和历史上有关键意义,侗语则是侗族文化的最核心成分,并且应该成为文化保护、整合申遗工作的核心资源和手段.  相似文献   

10.
袁邦株  徐润英 《求索》2008,(12):79-81
语言转述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诸多学者从传统语法、文学文体学、功能语言学等角度对语言转述进行过研究。传统语法中,学者们把重点放在直接和间接引语的转换关系上,关注对他人话语的转述策略。作为介绍他人研究成果的一种修辞方式,转述动词在社科论文中的人际意义主要表现为表达作者对他人研究成果的评价和尊重,通过礼貌策略说服读者,体现语篇中的多声特征。定量统计结果表明,转述动词在社科论文内不同部分的分布体现了学术论文内不同体裁的人际意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