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非凡 《党政论坛》2012,(14):11-11
西西弗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一度绑架了死神,让世间没了死亡。诸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便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巨石太重,推上去掉下来,生命就在一件无效又无望的劳作中慢慢消耗。听起来多么绝望。这并不是神话,这是我们每个人的真实命运。  相似文献   

2.
生命的品格     
国风 《党政论坛》2008,(24):56-56
人赤条条来到世间,也赤条条离开世间,生时没有带来任何东西。死时也带不走任何东西,无论你是君主还是囚徒,是富豪还是乞丐,概莫能外。所以,要有一个明白头脑,把人生想透彻。  相似文献   

3.
承担     
<正>人到世间来,是享受吗?未必!是受苦吗?也不见得!这是一个苦乐参半的世间,我们来到世间,不管苦乐,都要"承担"。人生要承担一些什么呢?1.生活的承担。人要生活,就不能不吃饭、不穿衣等。生活所需的费用从哪里来呢?这时就必须承担生活的担子!不但承担个人的生活所需,一家老小我们都要帮助承担。有时日常生活所需之外,偶尔  相似文献   

4.
善待生命     
《党政论坛》2011,(22):11-11
人来世上是偶然的,而走向死亡是必然的。 谁都知道生命是最宝贵的,但很:步有人懂得善待生命。 除了生与死能引起几声欢呼、几阵痛哭外,健康生活在世上的人很:步会想起生命、认为拥有生命是一种幸福。  相似文献   

5.
墓地遐思     
在异国他乡,我爱瞻仰名人摇篮,更爱凭吊名人陵墓。墓,是人的归宿,它比出生地更能昭示名人的心迹。 人赤条条来到世间,或坠落宫庭,或生于茅舍,婴儿无从选择。但走完一生的路程,寻个什么  相似文献   

6.
《理论视野》2009,(7):64-64
《新京报》2009年6月29日刊登韩皓月的文章指出,杰克逊不是用死亡抹去了世间对他曾经有过的非议,而是死亡验证了他对世界音乐的重要性,用死亡换回了舆论将其还原为一个普通人看待的权利。  相似文献   

7.
人际关系的和谐是最基本的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就告诉我们,构建内涵丰富的和谐社会,关键是人,关键在人,人际关系的和谐是最重要的和谐。人是世间最基本、最具活力,也是最宝贵的要素。人在参加社会活动和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为了不断改善和发展满足自身物质文化需求的生存条件,  相似文献   

8.
施平 《瞭望》2002,(15)
世界上什么最宝贵?人是最宝贵的。我们搞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人,为了人人都能幸福地生活。不关心人的生命,对带给人们痛苦、甚至死亡的事无动于衷、不闻不问的官僚主义,无论以什么为借口,都是不能容忍的,因为它同社会主义的目标背道而驰,败坏了社会主义的声誉。  相似文献   

9.
世间万事万物中,人的生命是第一可宝贵的。基本人权中,生存权当然是基本中的基本。人之不存,还谈什么人身自由,思想自由,信仰自由,新闻出版自由,集会结社自由,通讯自由,迁徙自由! 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几乎随时可能被暴力剥夺。巴尔干半岛、非洲、中东不断的战火中,除了交战的士兵,还有大量平民死于轰炸、流弹、种族灭绝的屠杀。在相对和平的年代,相对和平的地方,还  相似文献   

10.
哲思睿语     
《求知》2010,(6):1-1
无瑕的名誉是世间最纯粹的珍珠。——莎士比亚 通向荣誉的路上并不铺满鲜花。——但丁 还有比生命更重大的,就是荣誉。——席勒  相似文献   

11.
生命视阈下死亡教育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艺 《学理论》2010,(17):78-79
我国传统"乐生忌死"的观念使死亡教育进展举步维艰,为促进死亡教育的普及,以生命为价值取向的死亡教育成为当今死亡教育的核心理念。文章从生命教育的视角切入探讨死亡教育,认为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均以生命品质的提高为终极目的。生存与死亡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死亡教育应融合在生命教育中进行,采取间接而感悟式的方法,点到为止。  相似文献   

12.
非正常死亡,系指除老死、病故之外的人的生命终结。它包括自杀、车祸、溺水及工伤事故等而造成的人的生命终结。总的来看,近几年来上海市的非正常死亡人数,正在逐年下降。但是,值得引起注意的是,青少年非正常死亡却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3.
赵黎 《党政论坛》2010,(16):49-49
外科移植医生最大的愿望是,有一天他们能按照自己的需求来为病人订购替换的器官。现在,一个病人为了得到合适捐献者的器官,可能要等上数月,有时数年。在等待的过程中,他的病情可能恶化,甚至死亡。如果能按需生产器官,不仅可以缓解病痛,也能拯救生命。  相似文献   

14.
传统生命观的诠释与生命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雁飞 《学理论》2009,(29):47-48
生命是人类一切活动或尊严的基石和根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生命意识深入人心,只有每个人的生命得到珍爱、尊重、敬畏和保障,社会生活才能真正走上和谐。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加强生命教育,形成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善待生命的良好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5.
殷玮 《学理论》2010,(26):104-106
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运用结构语言学创造性地"重读"经典的弗洛伊德理论,揭示出主体是语言符号这个"大他者"无形强制下的奴性物。在该理论的观照下,人生最大的悲剧是,人似乎从来不是、也永远不可能是他自己。指出,禅宗思想相对于拉康的理论颇有同工之处,却更进一步解答了人的存在难题。禅本质上是洞察人生命本性的艺术,指出从奴役到自由的道路。禅宗思想帮助我们超越名言世间的假象,扫除附着在心地上的尘垢烦恼,释放生命固有的活力。  相似文献   

16.
善待生命     
《党政论坛》2011,(11):11
人来世上是偶然的,而走向死亡是必然的。谁都知道生命是最宝贵的,但很少有人懂得善待生命。除了生与死能引起几声欢呼、几阵痛哭外,健康生活在世上的人很少会想起生命、认为拥有生命是一种幸福。"你活在世上幸福吗?"我问。"幸福?我还赶不上百万富翁的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6,(12)
在当代风险社会,死亡焦虑问题普遍存在,这在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都得到了关注,但在伦理学中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然而死亡焦虑却一直是影响人们生命质量的罪魁祸首之一,需要多维度关注,尤其需要伦理关怀。为了避免、控制甚至消解死亡焦虑,我们需要从哲学伦理智慧中理解怕的本真,进而理解怕死的本真,进而明了如何超越惧怕、如何超越死亡恐惧,从而有效应对、消解死亡焦虑,回归生命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8.
漆德勇 《学理论》2013,(6):249-251
当前,高校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的频繁发生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为了提高大学生珍惜生命、呵护生命的自我保护意识,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就其死亡的原因、预防及发生伤亡事件后的处置法律依据、处置流程,结合笔者工作实际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9.
生 命 ,是一场不能退却的竞赛。从某种意义上说 ,生命的存在形式有点类似冲浪运动。活着 ,就是拼搏 ,不是你在浪尖飞行 ,就是你被浪花淹没。所以 ,蔚蓝的或乌云密布的天 ,平静的或险象环生的海 ,轻柔的或惊涛袭岸的浪 ,温情的或大发脾气的风 ,这一切 ,是登着滑水板的运动员必然要遭遇到的场面。其实 ,这也是人在世间难以逃脱的生命过程。从呱呱坠地开始 ,一直到呼吸最后停止 ,都是处于波涛汹涌的、自然的、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浪花冲击之中。你不能退却。我们看到过那些顺着波峰飘然而上、随着浪谷潇洒而下的冲浪健儿 ,滑行中的飞翔感 ,…  相似文献   

20.
修养与脾气     
上帝造好人类之后,开始保持沉默。世间似乎没有任何渠道传达上帝对人的评价。上帝可能不愿意说,也许说不过来,人太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