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推进中国人的现代化。纵向考察,人的现代化是一个素质向能力,能力向自由的逐步转化的过程;横向考察,人的现代化就体现为人的自然性、实践性、社会性的现代化。纵横两个方面因素的相互渗透和转化,形成了当代中国人的现代化模式。人的现代化模式的初构,将为当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人的现代化的逐步实现,又需要一系列外在条件的保障,它是与社会主义其他方面的建设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战略目标,即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二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战略布局,即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三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战略定位,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四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战略依据,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五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战略目的,即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3.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党的三代领导人为了实现几代中国人的强国之梦,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毛泽东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探寻到一条历史必由之路,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邓小平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现代化战略目标;江泽民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全面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三代领导人的现代化理论既一脉相承,又有后者对前者的创新和发展,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正>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追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些重要论述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出发,擘画中国式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而且言简意赅地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生态底蕴、  相似文献   

5.
<正>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把实现现代化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认识集中体现在“四个现代化”方面,而“四个现代化”的提出及在党内形成统一的表述,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1954年,周恩来提出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延安时期,毛泽东对新中国的产业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转型对人的现代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邓小平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从人的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发展目标、发展步骤、发展途径、方法论等方面对人的现代化理论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戈文慧  苏杰 《世纪桥》2013,(1):100-101
中国社会正全力向着现代化的目标挺进。在发展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现代化的内涵不仅指物的方面,更应包括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是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共同完成的,而人的现代化又是这一历史过程中最根本的前提,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就在于人。而在我国实现人的现代化主要是实现我国国民素质的现代化。加强人的现代化研究对于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朱承  李子白 《党史文苑》2008,(5):30-31,38
刘少奇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为建设新中国和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主要分三个部分对建国初期刘少奇的现代化思想进行尝试性的探讨.第一部分谈刘少奇关于工业方面的现代化思想;第二部分谈刘少奇关于农业方面现代化思想;第三部分谈刘少奇关于政治方面现代化思想.刘少奇的现代化思想,是在客观分析国内外主要矛盾变化基础上提出的,符合中国国情,不但在当时产生了积极作用,对于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少奇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为建设新中国和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主要分三个部分对建国初期刘少奇的现代化思想进行尝试性的探讨。第一部分谈刘少奇关于工业方面的现代化思想;第二部分谈刘少奇关于农业方面现代化思想;第三部分谈刘少奇关于政治方面现代化思想。刘少奇的现代化思想,是在客观分析国内外主要矛盾变化基础上提出的,符合中国国情,不但在当时产生了积极作用,对于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与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发展思想之间的历史传承不单单表现为若干理论要素的前后相继,更主要地体现在理论主题、理论取向、理论追求等方面的彼此衔接.在"如何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题下,科学发展观提出,所谓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现代化.在探索自主发展模式的取向上,科学发展观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正确选择.在寻求发展规律的理论追求中,科学发展观拓展了中国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外延、深化了其内涵,并系统提出了科学的发展方法论.正是在这些方面,科学发展观完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发展思想的当代创新,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发展问题,既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世界各国致力于实现的目标,更是中国人民的迫切需要和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怎样才能保持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提出的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近来,读尉迟衡等同志撰写的、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邓小平发展理论与思维创新研究>,深感该书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地回答了这个重要问题.这是国内第一本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邓小平发展理论和邓小平思维创新理论的佳作.特别是在发展理论方面,通过深人研究邓小平提出的一系列加快中国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观点,认真总结2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阐发了一个比较完整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2.
樊海源 《奋斗》2023,(5):15-17
<正>新时代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布局,把握世界现代化发展大局,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新时代十年文化繁荣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同志在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发展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主要表现为,在对待中国的发展问题上,邓小平并不盲目地追寻世界现有发展模式,而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实际出发,寻找自己的发展模式。他认为;“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模式”,“中国的事情要按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由此,邓小平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根据这样的思想,“力求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正是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邓小平领导着中国人民在寻求现代化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前进。邓小平发展理论的中国特色具体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目标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的现代化提供富足的物质条件、民主和谐的政治氛围、富有的精神条件、和谐的社会环境、优美的生态环境等。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根本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5.
陈江波 《奋斗》2023,(8):46-48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成果,创新性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高度凝炼了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中国式现代化和怎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问题。把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16.
在对新的时代特征和新的时代要求准确把握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江泽民提出了“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的科学命题。这个命题的提出和完善经历了三个阶段。先进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征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视野,中国式现代化既是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本质要求,又是这一理论的具体化实践。中国式现代化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而发展、丰富和拓展,开辟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的中国叙事。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的认知经过总结、拓展和升华,从道路的创造凝练为理论的建构。内生于中国而具有普遍世界意义的中国式现代化,极大地丰富了世界现代化理论图景,在发展路径、方式、策略等方面为世界历史的进步作出了中国贡献。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化的根本标志是人的现代化。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最终也体现在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上。我哥们已经走过了不平凡的20年现代化建设的历程,在面临21时机的诸多机遇和挑战中,实现跨世纪的发展目标,关键是全面发展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包括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最终归宿,因此必须在现代化建设中牢固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发展和提高人的各方面素质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相似文献   

19.
邹静 《实事求是》2024,(1):38-45
科技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具有密切的逻辑关联。作为一项兼具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重维度的系统工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与选择的过程。而从“四个现代化”的提出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科技现代化不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始终与中国式现代化同向、同步、同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夯实物质根基。科技现代化通过对一系列创新要素的有效整合,将科技生产函数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方面,为系统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与进阶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实践路径上,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协同作用,共同提高现代化科技水平,以加速世界科技强国的建设,从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20.
国民性改造是中国现代化事业中曩关键、最深沉、最艰难的工作,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毛泽东是从事中国国民性改造的先驱之一.建国后,他站在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高度,立足国情,在对中国传统国民性做出理性批判的基础上,全面建构了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基石的具有崇高思想道德、丰富文化知识和强壮身体素质的理想新国民的目标模式,并从群众运动、教育变革,文艺宣传三个方面悉心探索了国民性改造的基本路径.但由于毛泽东对国民性改造的系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充分,过分注重政治运动和主观精神的因素,而忽视客观的物质基础,以至国民性改造陷入了两难困境.认真学习和研究建国后毛泽东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一方面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刻领会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在新时期新阶段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