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秘密会社,即中国近代史上长期存在、影响深远的那种以天地会为代表的会党组织和以白莲教为代表的教门组织,“是一种从事特殊的宗教、社会或政治活动的,具有秘密宗旨和礼仪的,抗衡于政府的秘密团体”。就在秘密会社在中国盛行的同时,与中国毗邻的越南也出现了若干秘密会社组织,并曾一度导演了一些轰轰烈烈的场面。值得注意的是,近代越南的秘密会社与同期在东南亚特别是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流行的秘密会社组织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在其它东南亚国家,人们至今只发现会党类的秘密会社组织,而尚未发现教门类的秘密会社组织。这种广泛流行的会党组织是由中国南方的天地会分子逃亡国外后直接建立和领导的,它们可说是中国天地会的“海外支部”。即使在随着中国的会党势力衰落而双方脱勾后,这些会党也基本上没有超越华侨华人的界限。而越南的秘密会社组织却与近代中国的情况相近,也有教门和会党两大派系。但教门系统是越南土生土长的;天地会虽然最初由华侨华人传入,但逐渐转入由越南人组织和领导,到19世纪末期已基本上实现了越南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暹罗华人秘密会社为研究对象,阐述和探讨了暹罗华人秘密会社的兴衰及其原因。华人组建和加入秘密会社是在异国他乡生存的需要。包税制的发展为华人秘密会社的存在提供重要经济支撑,使秘密会社在暹罗得以迅速发展。随着暹罗税收制度的改革和包税制的废除,华人秘密会社存在的经济基础倾倒。暹罗政府的打击和新型华人社团的兴起也加速了秘密会社的衰落。  相似文献   

3.
《东南亚》1993,(1)
在近代,秘密会社曾是东南亚华人社会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它对东南亚华人的社会经济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研究近代东南亚的华人秘密会社,对于我们了解华人在近代东南亚的社会经济生活,了解华人在近代东南亚的各种遭遇,可能会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4.
关于近代越南秘密会社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拙作《近代越南的几个主要秘密会社组织》(载《东南亚纵横》1994年第1期)简要介绍了近代越南历史上出现过的几个最主要的秘密会社组织,现在接续前文,试图探讨一下近代越南秘密会社兴起的背景、特点、性质和作用。一、近代越南秘密会社兴起的社会政治背景秘密会社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背景下产生和存在的。近代越南秘密会社的兴起及长期存在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近代越南国内社会和宗教矛盾的激化,为秘密会社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秘密会社产生于19世纪中叶,当时越南阮氏王朝的封建统治已日益走向反动、腐朽和没落,正可谓“昏惨惨似灯将尽”.在封建统治的重压下以及频繁的自然灾害打击下,整个越南大地不时呈现出一派“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社会政治矛盾空前激化。而正在这时,法国殖民者闯了进来,越南进入了由封建社会向殖民地社会过渡的政治转型时期。与此同时,越南国内业已存在的道教、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儒教、伊斯兰教及泛灵论的原始宗教之间的矛盾,由于天主教的传入并受到法国人的保护,迅速发展成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宗教而更加激化了。  相似文献   

5.
华人社团是维系早期华人社会存在的主要支柱。20世纪以前,华人社团的纠合因素,以地缘纽带最为重要,各类社团都有强烈的地缘色彩。神缘纽带和秘密会社是催生早期华人社团的重要因素。方言群是华人纠合的最宽泛的纽带。同方言的社群,通常意味着来自共同或邻近的家乡。神缘和宗亲组织,是在同乡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血缘和神缘纽带。  相似文献   

6.
前言:华侨一词的原义:既指侨居国外的侨民,又指居留当地的华民(华人)。华侨史分期:既照顾世界史,又兼顾中国史。第一篇:古代、中古时期的南洋华侨——公元前、后至十七世纪——第一章:公元前、后至九世纪汉唐间中南交往关系与“流寓”于南洋的华侨第一节:中、南交往关系的发生和发展第二节:“流寓”于南洋各国的华侨第三节:作为“生口”被贩卖到南洋各国的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7.
陈嘉庚是东南亚华人的杰出领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伟大人物和爱国者。我原是新加坡南洋大学历史系毕业生,后到澳大利亚深造并在那里工作到现在。在研究历史及东南亚华人社会过程中,感到陈嘉庚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及东南亚历史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华人社会和华侨史中,起过相当大的影响和作用,很有研究的价值。 (一) 我是1975年开始搞陈嘉庚研究的,到现在已近十年,我先开始收集有关陈嘉  相似文献   

8.
在南洋和南洋以外各地,华人各个时期曾受到各种各样的迫害。1740年巴达维亚和1969年吉隆坡的反华暴乱,只不过是第一次和最近一次当地人残暴袭击华人的较大的例子。更常见的是,这个地区的大多数国家通过实行各种职业的“国有化”,对华人采取法律的限制。一些国家还要求华人澄清他们的公民身份,在中国国籍和当地国籍之间进行选择,某些国家甚至强迫他们成为所在国的公民,如同1978年越南当局所做的那样。  相似文献   

9.
评战后日本对华侨华人问题的若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华侨、华人社会华侨、华人社会是日本学者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内容相当广泛,包括华侨社会结构、华侨团体、帮派、华侨人口变迁、华人社区、唐人街、华人的家庭与婚姻、华人宗教信仰、华人风俗习惯、华侨秘密会社等等。战后在日本出版的研究华侨社会的著述,择其重要者可以举出下列数种:内田直作的《日本华侨社会研究》(1950年),吴主惠的《华侨本质的分析──华侨的社会学研究》(1961年),河部利夫的《东南亚华侨社会变动论)(1972年),中村孝志编《东南亚华侨社会》(1972年),戴国辉编《东南亚华人社会的研究》(1972年),…  相似文献   

10.
李益杰 《东南亚》2007,(1):53-57
潮汕地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海外潮人人数众多,分布在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其中80%以上分布在东南亚各国。据《潮汕百科全书》记载:“在泰国的潮人有350多万人,新加坡有42万多人,马来西亚有48万多人,越南有30多万人,印尼有50多万人……”。①本文初步探讨十九世纪潮汕海外华侨秘密会党在东南亚活动的概况、性质和作用。一、19世纪潮汕海外华侨秘密会党活动概况(一)秘密会党由国内转向国外天地会,其别名三合会、三点会、洪门等,是一个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民间秘密组织,清初创立于闽台一带,嘉庆以后,天地会由福建传入潮州各地。清康熙十三…  相似文献   

11.
十六、十七世纪大量华人移民到东南亚,掀起了中华文明在东南亚的一次传播高潮,关于随华人移民输入东南亚的中国商业文明和生产技术的传播,本人已在“明末清初南洋华人移民与中国商业文明的传播”和“十六、十七世纪南洋华人移民与生产技术的传播”两文中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本文拟就十六、十七世纪中国移民对东南亚语言及饮食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对南洋华人(东南亚华族)研究现状作一粗略的考察。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涉及战前的研究,第二部分论述战后的研究。出于有关这一课题的现存文献颇多,故本文仪限于讨论“亚西安”(东盟)国家。一、战前的研究对南洋华人的研究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开始了。最早的作者是西方的汉学家,殖民官员或传教士,随后也有一些当地的华人作家。而在中国本土的中国学者只是在中华民国建立后才开始注意南洋华人的研究。很显然,“华侨”对中国的重要性在此时才  相似文献   

13.
南洋研究院的华侨华人研究体现了多学科、兼顾历史与现状、教学相长的特色。除了经济、历史、政治学(国际关系)等主要学科外,南洋院师生越来越多地借重民族学、宗教学、金融学、人口学、语言学、管理学、图书及版本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华侨华人。在侧重华侨华人现状研究时,仍继续关注华人史研究。在相关学位课程带动下,硕博生的学位论文研究日益成为南洋院华侨华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总体而言,南洋院的华侨华人研究仍呈现创新能力弱、文献单薄、低水平重复等问题,这既是国内文科重量化考核导向的结果,也与研究人员浮躁的学术态度相关。  相似文献   

14.
征订启事     
《南洋问题研究》(原名《南洋问题》)是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出版的综合性学术季刊,从1988年1月起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重点反映东南亚地区和亚太地区政治、经济、历史、华人,以及社会、文化、教育、宗教、民族、民俗等问题的研究成果,为国际问题研究和教学提供基本的、系统的情况,是从事外事、国际经济、侨务等实际工作同志的理想学术读物。《南洋问题研究》为16开本,每期110页,国内售价每期1.30元,全年四期5.20元;海外售价全年四期10美元(含邮费). 《南洋资料译丛》是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于1957年创刊的季刊。该刊从大量的外文报刊、书籍中精选、翻译有关东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和华侨、华人等问  相似文献   

15.
十六、十七世纪随着华人移民海外浪潮的兴起和发展,特别是中国与南洋商业往来、手工业农业生产技术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与南洋之间的文化传播信息亦日渐增强,不仅有大量的中华物质文明传入南洋地区,同时也有许多南洋物质文明输入中国,并对中国社会与经济产生了多方位的影响。一、新物种的引进与传播。早期大帆船贸易过程中,许多美洲植物如烟草、玉蜀黍、可可、棉花、菠萝、龙舌兰、落花生、靛育、木薯、番木瓜、人心果、番茄、南瓜以及秘鲁菜豆、沙葛,杨桃、美洲酸枣、腰果等传人菲律宾和南洋其它地区。(1)十六、十七世纪,上述农…  相似文献   

16.
1937年中国与日本的军事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随着中国国内战局的发展,海外华人的民族主义情绪空前高涨,抗日救亡运动在东南亚各地迅速兴起。在此背景下,许多华人重新审视自己的"中国性"与"华人性",思考自身与当地殖民政府及当地社群间的关系。传统观点认为,东南亚的抗日救亡运动主要受海外华人的爱国情怀驱动,其成效取决于华人领袖及社团对整个移民群体的动员能力。本研究将英属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的抗日救亡运动进行对比,指出这种观点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本文认为,虽然海外华人的爱国情绪引发了抗日救亡运动,但东南亚各殖民地不同的社会政治环境却影响了救亡运动的效果,华人群体内部的分歧也对救亡运动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形塑作用。  相似文献   

17.
澳大利亚华人学者王赓式教授来闽进行学术访问活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太平洋研究院远东历史系系主任王赓武教授、应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之邀请,再度来闽,于七月廿日至八月六日在厦门、泉州、福州等地作学术访问活动。王赓武教授是澳大利亚籍华人学者,是研究中国史、东南亚史、华侨(人)史等问题专家。他在闽省各地访问期间,受到了厦门大学付校长潘茂元、付家麟、华侨大学付校长许金荣、福建省社会科学院正付院长方晓丘、林子东以及福建省侨办、省侨联负责  相似文献   

18.
的确,长期以来有关日本华侨华人研究,无论在研究队伍的阵容,抑或相关的研究成果方面都无法与东南亚华侨华人研究相提并论。这也就意味着在日本华侨、华人的许多研究领域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然而近年来,在不少学者的不懈努力下,这种情况已有所改观,并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突破性进展。由朱慧玲博士撰著的《中日关系正常化以来日本华侨华人社会的变迁》一书无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中日关系正常化以来日本华侨华人社会的变迁》(以下简称《变迁》)一书是作者于2001年9月提交答辩并获得通过的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为厦门大学南洋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一、会议概况 1989年4月25日至28日,在中国厦门市鼓浪屿观海园旅游村举行了“战后海外华人变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此次规模盛大的华人问题讨论会由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北京)、福建华侨历史学会(福州)、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厦门)、新加坡南洋学会(新加坡共和国)共同主办,以复旦大学田汝康教授为首的十五位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知名人士组成了大会组织委员会,田汝康教授任主任委员。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受组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海外移民遍布全世界.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华侨华人对侨居国和祖籍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中国在二十年代就开始了对华侨华人的研究.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先后设立了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和中山大学历史系东南亚历史研究所.国家有关部门拨出相当一笔经费用于这些机构的科研工作和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