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陵戏,原称“巴湘戏”,民间称为“岳州班”。1953年始定名为巴陵戏,是湘北人们喜爱的地方大戏剧种。巴陵戏形成于明末清初。至清代末叶,巴陵戏出现了兴盛景况。巴陵戏传统剧目较丰富,据统计共423个。习惯分整本、半本、折子、小戏四类,以半本戏居多。巴陵戏的声腔分昆腔、弹腔  相似文献   

2.
周恩来与“样板戏“的戏外戏(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岁月已从“样板戏”的舞台上走过,如今再现“样板戏”台前幕后的故事,目的是为了让这样的历史悲剧、闹剧不再在人间重演。  相似文献   

3.
一出革命京剧《海港》,使主抓此戏的张春桥获得了“两出戏书记”的美称,也使他进一步密切了同江青的关系。主抓样板戏的江青更是重视有加,免不了对工作人员指手画脚,一再动怒。无论如何,由于优秀演员、导演以及全体摄制组的努力,使“海港”这出现代京剧无论在舞台上还是在银幕上,都获得了成功。本文以活泼流畅的语言,记叙了《海港》诞生及走上舞台及银幕的经过,极具可读性。  相似文献   

4.
100多年来,黄梅戏艺术从草台登上舞台,从民间小戏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地方大戏,经过了极不寻常的发展历程。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黄梅戏艺术出现了两度繁荣,推出了《天仙配》、《女驸马》等经典剧目和《红楼梦》、《无事生非》等大批优秀作品,涌现出了以严凤英、王少舫、马兰、黄新德、韩再芬等为代表的表演艺术家群体和以陆洪非、金芝、时白林、胡莲翠等为代表的名编剧、名作曲、名导演。20世纪90年代末,经过黄梅戏的“艺术年”、“发展年”、“影视年”的有力推动,黄梅戏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实现了“梅开三度”,一批…  相似文献   

5.
100多年来,黄梅戏艺术从草台 登上舞台,从民间小戏成为有全国 影响的地方大戏,经过了极不寻常 的发展历程。20世纪50年代至60年 代初、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黄梅 戏艺术出现了两度繁荣,推出了《天 仙配》、《女驸马》等经典剧目和《红 楼梦》、《无事生非》等大批优秀作 品,涌现出了以严凤英、王少舫、马 兰、黄新德、韩再芬等为代表的表 演艺术家群体和以陆洪非、金芝、时 白林、胡莲翠等为代表的名编剧、名 作曲、名导演。20世纪90年代末,经 过黄梅戏的“艺术年”、“发展年”、  相似文献   

6.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的文艺舞台百花凋零,只有《红灯记》、《白毛女》、《智取威虎山》等“革命样板戏”独霸舞台。以这些样板戏为题材摄制的舞台艺术片,成为充斥中国大陆银幕的绝对主角,在全国城乡反复上映,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绝无仅有的奇特现象。  相似文献   

7.
畸形的“革命样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革命现代戏绝对不是江青的发明创造。 早在1958年,京剧《智取威虎山》和《白毛女》就分别在上海、北京引起轰动。1964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推出了37个剧目。其中就包括几乎所有后来“样板戏”的改编原作。也就是在这次会演期间,江青发现了一次绝好的历史机遇:她除了擅自安排毛泽东接见演员外,还在座谈会上发表了“文革”中被称为《江青同志谈京剧革命》的讲话。在讲话中,她说:要在舞台上塑造当代的革命英雄形象,要由领导亲自抓创作,抓剧本。于是,“三突出”和“高大全”的创作原则,就在她的“亲自”炮制下出笼。 上海的柯庆施、张春桥,全力支持江青插手京剧改革。1965年3月16日,《解放日报》的评论称赞《红灯记》“是京剧现代化的出色样板”。“样板戏”之称,始肇于此。  相似文献   

8.
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以长沙花鼓戏为代表的包括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地方小戏剧种的概称。清代中叶,风靡南北数百年的“雅部”———昆腔日渐式微,“花部(又称乱弹)乘势而起。此时,我省湘北、湘西北、湘中、湘西南各地,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来,以本地音乐为特色,就近吸收借鉴地方大戏剧种(如湘剧、巴陵戏、汉剧、祁剧等)的表演艺术,将本地方言作舞台语言的地方小戏剧种开始形成。100多年来,流传于长沙、宁乡、益阳等地的叫长沙花鼓戏,流传于岳阳、临湘一带的叫岳阳花鼓戏,沅水下游桃源、常德及澧水尾闾石…  相似文献   

9.
<正>八个革命样板戏,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会演,小会演,几乎天天演,让几亿中国人从喜爱到厌倦。客观地说,剧是下足了功夫。如果"旗手"江青仅仅把精力用在改革戏剧上,也许她是个称职的演员和导演。然而,江青通过样板戏与修改、编排这些戏的过程,贯彻了自己很多的政治意图,所有这些,无疑成了她通往权力顶峰的一级  相似文献   

10.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样板戏”是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作为其主要宣传载体形式之一的“样板戏”图书出版物,是“文革”中和大量出版的毛泽东著作、毛泽东像并列的两大标志性出版物之一,是当时出版业界第二位的“政治任务”。“样板戏”图书指的是随“文革”“样板戏”的产生而派生出的一切相关的出版物,如正式出版的各种“样板戏”的文学剧本(定稿本)、音乐曲谱本、移植本、剧照、画报、宣传画、电影海报、故事、连环画、名信片等等。笔者记得当时有这样一  相似文献   

11.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样板戏”是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作为其主要宣传载体形式之一的“样板戏”图书出版物,是“文革”中和大量出版的毛泽东著作、毛泽东像并列的两大标志性出版物之一,是当时出版业界第二位的“政治任务”。“样板戏”图书指的是随“文革”“样板戏”的产生而派生出的一切相关。的出版物,如正式出版的各种“样板戏”的文学剧本(定稿本)、音乐曲谱本、移植本、剧照、画报、宣传画、电影海报、故事、连环画、名信片等等。  相似文献   

12.
阳戏是流行于湘西一带的地方小戏,已有200余年的历史。阳戏曾一度以其流行的地名而称之为大庸阳戏、吉首阳戏、凤凰阳戏、黔阳阳戏。之所以称为阳戏,一种说法是种阳春的人演的戏,故名;另一种说法是与傩堂戏祭祀娱神的“阴戏”相对而言得名。阳戏流布于我省的湘西自治州、怀化地  相似文献   

13.
阳戏是流行于湘西一带的地方小戏.已有200余年的历史。阳戏曾一度以其流行的地名而称之为大庸阳戏、吉首阳戏、凤凰阳戏、黔阳阳戏。之所以称为阳戏.一种说法是种阳春的人演的戏.故名:另一种说法是与傩堂戏祭祀娱神的“阴戏”相对而言得名。阳戏流布于我省的湘西自治州、怀化地区及黔、川、渝、鄂等省市临界诸县,约在明末清初流入城市。  相似文献   

14.
“文革”样板戏故事情节大多是以阶级斗争为主线,但《龙江颂》却是个例外,这部以抗旱“让水”,歌颂共产主义风格为主线的戏一出台,便在广大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农村长大的毛主席对农村题材的作品非常关注,在调看了《龙江颂》的电视录播后,对该片大为赞赏:“这个戏很好,让水,不争水!龙江精神,这是共产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15.
60年代中期,毛泽东曾先后对文艺问题作出两个批示。1963年12月的第一个批示,针对的是戏曲舞台上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1964年6月底第二个批示作出的时候,文艺界已开始进行一件当时被认为是“文化战线上的一个大革命”的盛事——京剧改革。 1964年6月5日至7月31日,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举行,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28个剧团参加演出,共37个戏,其中有名的剧目是黑龙  相似文献   

16.
荆河戏.地方大戏剧种。明末清初形成于湖南澧州、津市和湖北荆州、沙市一带。早期俗称“上河戏”、“大台戏”或“汉班子”:1950年以后一度称“湘剧”。1956年.以其流行的地域在长江荆河段,始定名“荆河戏”。  相似文献   

17.
刘华清 《湘潮》2011,(8):33-36
在20世纪中国和世界的农业科技舞台上,最精彩的剧目当属杂交水稻的发明,因为它不仅解决了十几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为世界粮食问题的解决贡献了力量。当前,超级杂交稻正走向大面积试种推广中,每亩已单产突破800公斤。至2011年,超级杂交稻在湖南已推广到1200多万亩,确保了湖南粮食生产面积、单产、总产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8.
秋思 《世纪风采》2006,(9):35-36,40
京剧,又叫京戏、同剧,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评选“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活动,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苟慧生当选,从此,他们四人就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名旦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旦角的地位,对京剧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梅、尚、程、苟四人在艺术上各树一帜,雄踞舞台,表演唱腔精益求精,并各有独自剧目、师承及传人.四大名旦也成为京剧界的一个传奇。  相似文献   

19.
荆河戏,地方大戏剧种。明末清初形成于湖南澧州、津市和湖北荆州、沙市一带。早期俗称“上河戏”、“大台戏”或“汉班子”;1950年以后一度称“湘剧”。1956年,以其流行的地域在长江荆河段,始定名“荆河戏”。荆河戏以弹腔为主,兼容昆、高等腔。弹腔又分南路、北路和特定调三种  相似文献   

20.
从小见大     
田笛 《前线》1965,(18)
小戏,短戏,是向来为一些人看不起的。有的观众把它当作配搭;若邀他单看一组小戏,他会摇摇头说:嗨,小戏有什么意思!演员呢?有的对小戏也不够重视,若让他排演一出小戏,便也会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总之,在不少人的眼里小戏被列为下品,是不屑一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