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十五世纪以后科学技术为什么急剧地从先进变成了落后?为什么近代科学诞生在欧洲,而不诞生在中国?对此,中西方学术界见解纷纭,长期以来不能取得共识。归纳起来,大致分为外因论和内因论。外因论的几种观点外因论者认为,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中国传统的科技体系本身,而在于西方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压制;在于中国封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束缚。具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洋务派产生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中体西用”说的实质,既保留了封建主义的纲常伦理,又强调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那么,这一口号是如何产生的?我们今天应该如何来评价它?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尽管王朝更替,战争频繁,但中国传统文化却代代相传,日益巩固发展。然而到了近代,这种传统文化明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文化对近代西方科学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但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彰显其积极作用。主要在于传统文化的系统、综合、整体、联系等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从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发展影响的论述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4.
王玉川 《江淮》2012,(3):8-10
(一)上世纪30年代,英国人李约瑟在其专著《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一个著名的"难题":为什么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17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李约瑟之问,一直成为中国走在复兴之路上的外来动力。  相似文献   

5.
五四运动既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又是一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中国工人运动初步结合促进中国共产党产生与发展的革命运动,更是一场近代中国志士学人扬弃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而生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化自觉自信运动。这一自觉自信运动成功塑造并锻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自觉自信的主体,他们的新价值观构成了近代中国重拾文化自信的核心要件,五四运动由此构成了近代中国文化自觉与自信的起点,开启了中国重拾文化自信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6.
《求是》2014,(10)
<正>哪一种文化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哪一种文化绵延不绝、气势磅礴?这就是中国创造、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魅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感情,以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以勇立潮头的超凡气概,倡导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中的科学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关于科学的社会功能的重要理论,在认识上强调了真理与实践的关系,促进了科学技术与当时社会生产实践和革命实践的结合.这一思想的形成,体现了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传统的继承和近代以来科学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结果.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来看,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中的科学现与所谓"唯科学主义"的指认存在着异质性的区别,对于如何认识科学在当代社会运用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代文化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一是近代文化发展的滥觞时期,这是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的第一个回合,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初步尝试;二是救亡图存拓荒播种时期。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已经触及到了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问题,但都未能找到中国文化发展的根本出路;三是“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把近代文化发展推向一个崭新阶段,文化发展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开创的自觉追求先进思想的精神,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传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今天,仍应弘扬光大。  相似文献   

9.
作为近代中国一大奇人的辜鸿铭坚持中国文化优越论,坚持儒家传统文化,并极力为中国传统旧俗辩护,以其独特的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这一独特思想产生于近代中国社会中,并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影响。表面上看虽然有背于当时"西学东用"潮流,但他以独特的视野,凭借自身对于东西方文化的深刻理解,致力于英汉儒经这一并不为世人关注的工作,向西方输出中国文化,为扩大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作出了贡献。但辜鸿铭的文化保守主义有明显的偏颇之处,他对文明的理解以及中西文化的评价也存在偏狭,这是评价辜鸿铭文化观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五四精英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论述了五四精英反思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历程,觉悟到先进文化对于改造中国的至关重要性,产生了“文化救国”意识。他们掀动文化变革的浪潮,提倡白话文、开展东西方文化讨论、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检讨西方文化等等,以期为中国社会的前进寻找先进文化的指导。立足于时代的进化、世界文化的整体性、近代科学的理性主义、大众的普遍性和创新意识,成为五四精英把握先进文化的历史特征。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的世界观转变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马克思主义作为先进文化指导中国社会进步的成果体现,表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中国共产党必然的使命。  相似文献   

11.
正哪一种文化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哪一种文化绵延不绝、气势磅礴?这就是中国创造、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魅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感情,以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以勇立潮头的超凡气概,倡导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一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文明价值。习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先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一整套美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要系统梳理传统文  相似文献   

12.
五四运动既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又是一场文化启蒙运动。近年以来,其反封建文化启蒙的任务,特别受到大家的重视和关注。目前研究者流传着近代文化变革三阶段的论点。所谓“三阶段”,即指中国跨入近代社会以后,中西方文化发生激烈冲突,中国的旧文化节节败退,发生变化。洋务运动时期,文化的物质层面发生了变革,戊戍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文化的制度层面发生了变革,到了五四运动时期,文化的观念和心理层面又发生了变革。这三个阶段递次演进,由浅入深,构成了中国近代首尾相贯,连绵不断的文化变革进程。五四新文化运动触及了社会最深处的观念和心理层面,因此,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最深刻、最猛烈的撞击。这一撞击是如何发生的?它的背景和结果究竟如何?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如何进行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3.
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是什么?如果要用文字语言来表示的话,就是探讨天道和人道的关系。什么是天道?就是讨论天地的来源和自然的法则。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是什么?如果要用文字语言来表示的话,就是探讨天道和人道的关系。什么是天道?就是讨论天地的来源和自然的法则。  相似文献   

15.
秦英君 《新视野》2006,(6):48-51
唯科学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因受西方文化刺激所产生的一种文化思潮。近代中国,长期积贫积弱,导致人们对信仰科学的过热,终由对科学的追求,演化为对科学的崇拜,相信只有科学才可以解决中国的一切问题。20世纪一二十年代是中国唯科学主义盛行时期,吴稚晖站在科学主义立场,从对西方科学文化的认知到提出科学的人生观,都充分表现出他的唯科学主义倾向,成为科学派的重要一员。科学是一种内在逻辑性很强的知识,中国因救亡图存的需要,所表现出来的唯科学主义仅仅是一种空泛的文化思潮,吴氏的唯科学主义亦不例外。  相似文献   

16.
1、在无产阶级已经变化了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是否就只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发生作用的对象是否已有了很大的扩展?2、马克思主义与中西方思想文化关系是否出现了新变化?怎样在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文化这三大思想资源的互动中来建设“当代中国文化”?3、为什么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究竟如何来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究竟持有什么样的态度?4、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视为阶级斗争,生产力至上以及人类解放各有怎样的缺陷?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究竟是什么?5、…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文化,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什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呢?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把其精辟地概括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点包括“三个面向”和“三性”。所以,要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正确处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西方文化的关系。在建设中国…  相似文献   

18.
“国学热”引发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全球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涤荡,发展中国家逐渐丧失"精神家园",产生了民族自卑感。在中国,伴随着改革开放使取得的举世瞩目,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特别是加入WTO后,在国际社会民族身份的认同成为国人普遍关注的问题。正是在这样背景下,在中国大地出现"国学复兴",甚至"还魂"的热潮。针对目前我国出现的国学热潮,我们要冷静思索之。首先我们要厘清何为国学?国学为什么会热?国学热的实质是什么?国学能取代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指导思想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什么?搞清楚这些问题对我们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记者:杨教授,您好!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等重要会议中多次高度评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寄予厚望,而且更进一步具体举证和论述。您对这一系列重要讲话有什么体会?杨凤城:习近平总书记论中国传统文化的讲话有三个特点。首先,直指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儒学价值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儒学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0.
正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是有可能的。当前最迫切的问题,不是坐而论道,要转换,要创新,关键是要脚踏实地来做。文化的基础何在?传统文化如何创新?仅依孔孟之道,能否形成比较一致的价值观?不要忘记,中国的传统(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主要是在农业社会中产生的,尽管它也吸收了牧业文化、海洋文化的一些优势,但总体是适应农业社会的。所以,面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