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记者:从《便衣警察》到《永不瞑目》其间还有《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就像雷声滚过天空,所过之处皆有响动,20年了,人们提及公安题材电视剧,首先就想起了你的《便衣警察》和那首主题歌《少年壮志不言愁》。海岩:有人问起《便衣警察》,我说那是过去时代的作品了,它反映那个时代人们关注的一些热点,在当时,警察戏直接写时代,写中国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警察的个人命运结合在一起,这样的写法在警察戏里很少。那个时候公安题材多写些案件的侦破过程,顶多写点公安人员的任劳任怨,而《便衣警察》触及了公安人员的家庭、情感、个人命运,当时来讲给…  相似文献   

2.
丁宇 《两岸关系》2011,(3):59-60
反映台湾历史题材的30集电视连续剧《海峡往事》在央视八套播出以来,得到了舆论和观众的好评。《海峡往事》以台湾北港妈祖庙镇庙之宝——"天上圣母"的妈祖金像为贯穿线索,通过林文轩一家三代爱恨情仇、跌宕起伏的命运,  相似文献   

3.
艾丽丝·门罗是加拿大著名的小说家。她的女性命运三部曲小说《机缘》《匆匆》《沉寂》蕴含着丰富的主题:爱情是男女两性之间的战争,死亡是人的偶然性和有限性的显现,命运是人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合奏。她在小说中关于爱情、死亡、命运的思考和叙述充满着一种存在主义的意味。  相似文献   

4.
鲁玉菱 《青年论坛》2002,(1):108-109
“循环回归”是老子哲学的基本思想之一。它在奥尼尔的不少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在其悲剧《悲悼》中尤其如此。在题材的选择上 ,奥尼尔采用了《奥瑞斯忒亚》的神话模式 ,体现了西方文学周而复始的循环规律 ;孟南家族相似的“面具式脸孔”和相似的悲剧命运 ,是“循环回归”理论在人物设置方面的又一运用 ;从戏剧结构看 ,《悲悼》三部曲是一个圆形的回归结构 ;而“循环回归”思想在“返朴归真”层面上又化为《悲悼》中的“幸福之岛”。  相似文献   

5.
《太平广记》的《李娃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荥阳公之子自打见了李娃一面后,念念不忘,经打听,知道这位女郎乃倡家,遂携重金造访。小婢急告李娃,说上次假装丢失马鞭,故意逗留不走的公子上门来了。李娃亦钟情于这位来京应试的举子,可想而知,这对青年男女的见面,该是多么情投意合,  相似文献   

6.
北村 《两岸关系》2003,(4):71-72
《台湾海峡》是北村继小说精品集《周渔的火车》之后由作家出版社推出的第二部长篇新作。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充满史实且缠绵悱恻的故事,书中人物的命运均与海峡两岸的历史命运紧紧相连。根据本书改编的长篇电视连续剧已拍摄完毕。现将本书的故事梗概(下)登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延座讲话》给予了我人生艺术丰富的乳汁和营养;《延座讲话》给予了我艺术人生前进的方向和力量。《讲话》让我明确了活着为什么,写作为什么。我坚持认为,选题一定要严。因为写什么,说到底是一个“为什么人”的问题。从艺术上讲,一个题材能不能形成戏剧,有没有开掘的可能,这是创作者必须深思熟虑的;而更重要的,我认为,你选择创作题材时,应该考虑,未来的作品能否与时代产生共鸣?能否对社  相似文献   

8.
《赵江阴政事》中东邻与西邻订立的“契书”、《李娃传》中东凶肆与西凶肆邀立的“符契”,再现了唐代特定契约的完整过程。订立契约的前提是当事人的现实需求,当事双方就契约的细节进行谈判是订立契约的第一步,把谈判结果文字化并核实无误、当事双方及保人或见人签押,契约便正式具有了法律效力。如果契约能够顺利履行,官府一般不会过问;而一旦出现违法、违约行为,官府要依据双方订立的契约和国家法令进行处理,对违法行为以惩治为主,对违约行为则以调解为主。契约在唐代民间经济活动中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唐代商人具有较为普遍的契约意识。  相似文献   

9.
《人生行路》与《情结》,是台湾女作家颜陈静惠的两个中篇小说。1953年出生的颜陈静惠,作品虽然不多,却篇篇精彩可读,颇受台湾文坛瞩目。1983年,《人生行路》获得第六届《联合报》中篇小说奖,在评审会上曾有评委指出,这篇作品的主要特色之一,是“长篇题材,用中篇来写”.这显然指作品的结构。1988年,颜陈静惠在《皇冠》杂志第416—418期发表了又一中篇小说《情结》。无独有偶,它亦是“长篇题材,用中篇来写”。可以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中宣部、国家民委组织编写的《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提纲》近日发表。《提纲》指出,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家统一  相似文献   

11.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学生李超为争取平等的教育权,与传统家庭不断抗争,不幸病死.这一悲剧经由追悼会、媒体报道逐渐转化成一起公共事件,引发有关妇女命运及其解放的热烈讨论,并由此产生多种文本.而文本制造者的不同性别、身份又导致各自论述中存在某些差异.李超事件的发生,呈现出五四时期社会性别关系的复杂面貌.在诉诸于制度变革之外,妇女解放仍需要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和女性力量的增强.  相似文献   

12.
《阿佤山》是一部反映佤族人民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守护的主题的民族影片,展现了佤族红毛树、木鼓等文化传承的象征符号,拉木鼓活动是佤族人民思想感情和灵魂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因此,拉木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佤族人民十分重视的内容之一,即使佤族拉木鼓文化的价值发生巨大转变,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佤族传播拉木鼓文化带来了契机。  相似文献   

13.
阿佤山是指以佤族为主、多民族聚居、集地理历史概念为一体、跨我国与缅甸联邦两国边境地区的一个地理单元。这一特点决定了阿佤山是我国与东南亚、南亚许多国家交往交流的重要通道和陆上捷径,是我国西南地区对外交往交流的重要门户之一,由此,文章提出阿佤山通道这一概念,并认为认识阿佤山通道的形成及其在我国对外交往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云南建筑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构筑对外开放新高地必将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QUEEN OF THE ICE     
Veteran skater works for nationwide winter sports popularization Life is coming full circle for Li Yan, head coach of China’s national speed skating team.In 1987, Li, then 21, was selected to the national short track speed skating team and trained at Beijing’s Capital Gymnasium.  相似文献   

15.
何平 《思想战线》2006,32(6):107-110
虽然中文史书对于佤族的记载比较晚,但从国外的文献记载和民族学的调查资料来看,佤族这个族称,至迟在11世纪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也就是说,佤族作为一个单一的民族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IN 1943, Li Shuxian was driven out of her home in Changchun City, Jilin Province in northeast China by Japanese soldiers and as a result had a miscarriage that deprived her of the ability to bear another child. Two years later, she adopted a 3-year-old Japanese orphan, and renamed her Xu Guilan. Says Li Shuxian, "I had mixed feelings at first. What decided me was knowing that Xu Guilan would die if I didn't adopt her, so I overcame my hatred of the Japanese and raised her as my own." Now 81, Li Shuxian  相似文献   

17.
刘欣 《青年论坛》2010,(3):139-142
法国女诗人茱迪特·戈蒂耶的《玉书》是最早的法译中国古诗集之一,在当时的法国乃至欧洲产生了极大影响。在这本书中,茱迪特翻译了六首李清照的作品,并在前言中特别介绍了这位中国最杰出的女词人,给予极高评价。她对李清照的解读与译介既富有浓郁的中国古典气息,又进行了独具匠心的改造,两位不同国度的天才女诗人相隔数百年后,在《玉书》中碰面,并产生了新的火花。  相似文献   

18.
The city resembled a huge construction site,its skyline punctuated with tower cranes,andManzhouli's enterprise registration officeheaved with applicants.  相似文献   

19.
佤族传统生态观的当代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淮平 《思想战线》2006,32(6):102-106
佤族传统生态观的本质属性是将自然视为有生命的个体,它表现为对于动植物的亲情、对于大自然的感恩意识以及利用资源的责任体系三个层次。从当代生态主义的视角考察,佤族传统生态观具有非人类中心主义之向度,从而对于当代全球的生态平衡,对于中国科学、协调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佤族传统生态观的内涵及其与当代人类价值观的可通约处,可以使佤族在未来寻找到传统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以促进佤族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进入现代社会不足百年的民族,佤族的民间信仰中蕴含着独特的生态智慧,并通过具体的实践行为实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调适,直至今日仍继续对维护本民族自然生态产生实际效用。文章认为深挖佤族民间信仰及其具体生态实践行为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可为当今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