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只要用心,就能赢得精彩”。这是我在电视上看过的一则广告语,心里对它的创作者饮佩万分,觉得这句话确实是道出了做人做事的真谛。   年前,我在贵阳新天药业有限公司遇到了湖北业务员徐正安,聊天时说到想请他写一篇稿子,但小徐很诚恳地说:“工作不是吹出来或者写出来的,而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我的销售工作虽然有了一点起色,但还是等我做出更好的成绩时再写吧。”话虽简单,却很实在。   说到李林,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是谁;如果提起李老二,贵阳新天药业有限公司可能就无人不知了。他虽然只是一个清洁工,学历也不高,却是…  相似文献   

2.
他不是诗人,却写出了传诵至今的青春诗行;他不是画家,却留下了永不褪色的经典画面;他不是哲学家,却无比透彻地阐释了什么叫做“有限”与“无限”。60多年前,当他驾驶拖拉机犁开团山湖农场的肥沃土地时,也许不会想到,他开垦的不是一方土地,而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地:当他为保护公家财产抱出棉被、脱下棉袄时,也许不会想到,他温暖的不是一堆水泥,而是几代中国人的记忆。  相似文献   

3.
论官之肥瘦     
洞庭蛙鼓肉有肥瘦,所以有人挑肥拣瘦;人有肥瘦,所以有人减肥求瘦。官职非人非物,本无肥瘦,却仍有人挑肥弃瘦。宁当级别低的肥官,不当级别高的瘦官。我有一位熟人,在某局当局长,颇有政绩,名声在外,不久,他被提拔,路上遇见,我也学他人双手打拱恭贺他,局长一脸苦瓜相说,听到调动的消息,两个晚上没睡好,心里不想去,推又推不掉。我忙问为什么,局长好久好久才说,升了一级,正常月收入少了好几百。我禁不住“呵”了一声,这才知道,局长的苦瓜脸不是装的。跑官要官,本为官场之大忌,然而我有一个朋友却公开跑,为什么如此?原…  相似文献   

4.
梦生 《廉政瞭望》2005,(12):29-31
他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却要卖出自己的器官——“当时我女儿就扑过来哭了,‘爸爸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他守着25项国家专利,却债台高筑——“补上那16万元我认为是小事”; 最近几年,他成了与垃圾亲密为伴的人——“跟垃圾打交道很有乐趣”。  相似文献   

5.
中国脊梁     
《新湘评论》2012,(24):63-63
他不是“国学大师”却博古通今、学富五车;他不是“学界泰斗”,却德高望重、著作等身;他不是“国宝”却备受尊崇、无人比肩。生前,他在《病榻杂记》中著文力辞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  相似文献   

6.
中国脊梁     
《学习导报》2012,(24):63-63
他不是“国学大师”却博古通今、学富五车;他不是“学界泰斗”,却德高望重、著作等身;他不是“国宝”却备受尊崇、无人比肩。生前,他在《病榻杂记》中著文力辞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  相似文献   

7.
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他是一位基本上没有受到冲击的开国大将:不仅没有被拉出去批斗,没有因为中央军委的“一号命令”而强制离开北京,更没有被监禁或坐牢;而且还出席了“文革”期问几乎所有象征政治待遇的党代会、人代会、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一直者陧中央委员、国防部副部长;1967年4月更是增补为中央军委常委,和他同时增补的有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三人,粟裕不是元帅却进入军委常委,开我军之先河。这一现象在开国将帅中是极其罕见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承担了许多具体的工作,并取得了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8.
在腐败案件高发的今天,贪官落马,人们司空见惯,也算不上是什么新闻了。然而,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原县委副书记汤少波被南京市纪委“双规”审查时,却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在人们眼里,他是个“清官”,别人能贪则贪,他却给自己制定了拒礼拒贿的几条原则,  相似文献   

9.
他不是纪检干部,却一辈子在反腐;他不是专职教师,却有很多地方党政机关排着队等他去讲党课;他没有“通天”渠道,却数十次上书中央,很多都得到高层批示;他虽已退休,却比退休前、比很多在职官员还要忙得不可开交。他,就是官至厅级、从湖南省人大退休多年的73岁“官场”奇人傅学俭。他的党课不同凡响,不但能够经常博得阵阵掌声与笑声,而且能使听众或多或少产生类似于被武林高手“点穴”而震惊,或被高僧“点化”而大悟的强烈感觉。  相似文献   

10.
有这样一个人,在村党总支书记岗位上一干就是37年;有这样一个人,人们淡忘了他的名字,却记住了他的“大干”绰号;有这样一个人,得到过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对党忠诚、群众信赖”的高度评价;有这样一个人,曾获得省劳动模范并被评为“感动龙江”人物;有这样一个人,他带领的村党总支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相似文献   

11.
<正>“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司马光在每个人的心目中也有不同的形象。他是砸缸救人的神童,也是训子以俭的严父;他是刚正不阿的重臣,也是学识渊博的大儒;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同,两人却被后世合称为“北宋政治双星”……他就像一颗棱角分明的钻石,让后人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不同的警示与启迪——这正是司马光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2.
恶花絮     
去年11月24日的《沈阳晚报》上刊登了一篇《现代贪官幽默故事》。读后却笑不出来。人但知花之美,罕知美花之有恶者;人但知恶花之毒,罕知恶花之所以毒。思之良久,似有所得,辑而评之,以警世人。免费书法“为人民服务”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因贪污受贿被逮捕入狱后,自知罪孽深重,难逃一死,便跪在地上对查办他的有关人员说:“我是书法家,求你们不要杀我,我就留在这里免费给你们写字,每天给你们写一幅。”胡副省长的字是出了名的,想当年如果能得到他的一幅“墨宝”,那就真是“如获至宝”。胡长清也因为写字狠赚了一把票子。胡长清…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13,(3):58-61
他不是什么明星大腕,却拥有一群铁杆“粉丝”,是群众追捧的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明星;  相似文献   

14.
<正>“灯坏了,他半夜都会上门来修;生病了,他跑前跑后。”每有访客,76岁的孤寡老人应久昌总会提起一个人;“他帮我们安上灯,晚上也能做作业了。”上小学的刘畅、刘响姐妹俩满脸幸福;“他让我知道了一支电笔的分量不轻,一颗党心的凝聚力有多强。”志愿者唐洁如此感叹……众人口中的“他”,便是钱海军。  相似文献   

15.
彭大贵 《实践》2005,(10):47
第二炮兵某基地司令员杨业功少 将,一生简朴留典范,人称“本色将 军”。他家艰苦朴素的最大特色有“三 个一”:一套上世纪80年代的老沙发, 盖着一条陈旧的棉毯;一张结婚时用 四个箱子拼成的大床,已经睡了31年; 一个掉漆的搪瓷碗已经跟随他戎马生 涯35年,从排长到将军,他在吃饭的时 候都是用的这个碗。 杨业功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三个 一”,是不是经济上不宽裕?不是。他在 去世前的一份述职报告中写道:我家 四口人都拿工资,我的月收入3000多 元,家庭月收入6000多元,总存款年年 上升,属于较高收入水平的小康家庭。 这样的小康家庭完全有条件改变“家 庭‘三个一’特色”,可杨业功觉得自己 小家好于贫困农家,便维持小家顾大 家。在基地驻地贫困山区,有一个女孩 家庭贫困,小学上了三年级就要辍学, 杨业功主动寄钱支付了她全部学杂 费,帮她完成学业;在湖北应城老家,  相似文献   

16.
人文荟萃     
◆克服这个“光荣的缺点”时下有人把“廉洁的标准不高、要求不严”视为“光荣的缺点”。比如正在进行“三讲”教育中,不少领导干部的个人剖析材料中就似乎都有这个“光荣的缺点”。具体表现在:一是下基层“客随主便”,接受宴请,接受土特产;二是公车私用,私客公请,老上级、老朋友、老同事或同乡找上门来,用公车接送,用公款接待,等等。为什么把“廉洁自律的标准不高”视为一个“光荣的缺点”呢?因为他本来就不认为这是个缺点,也有的同志认为这个“光荣的缺点”我有你有他也有,大家彼此彼此,甚至认为与社会上那些搞腐败的人相比…  相似文献   

17.
凡人彩照     
《正气》2001,(1)
张满元:富裕村中“穷”支书  碱滩坪村在兴县甚至在贺家会乡都算不上大村,然而该村党支部书记张满元勤政廉洁、兴村为民的事却在兴县广为流传。  57岁的张满元,从 1976年入党后,一直担任碱滩坪村党支书记。从上任的第一天起,他就给自己立下了一条规矩:不贪吃、不多占。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多年来,来客下乡,他从没有吃过一顿陪客饭,抽过集体的一包烟;到城里出差,常常是步行 20多里,尽量找便车,万不得已才坐班车;就是到乡政府开会,他也没有用公款上过一次饭店。 1996年,儿媳不幸去世,不久后儿子也因打井挫伤…  相似文献   

18.
人,尤其是要入,活到五十九岁,想法很多——回首往事,他觉得自己辛苦一生,“什么也没得到——划不来”;左右比比,水平不如自己的“得”到的很多,自己呢?“划不来”;看看年轻人呢,岁数虽小,“得”到的却不少,“划不来”……。往前看呢,自己站在退休、离休的边上,试想,六十一岁时,“谁理我”;六十五岁时,“怎么得了”;七十岁时,“完了”。前前后后这么一想,他觉得剩下的这一年,真是一寸光阴一寸金,非得“干点什么不可”。这“什么”是什么,大家明白,不用我说明。大概而言、笼统而言,他因存此想法,便想大干一番——…  相似文献   

19.
目前独身的梁锦松,曾被传是一个重工作而轻生活的人。但是,和他接触过的人却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他们评价他是“情趣男人”。平日里开保时捷的梁锦松,并不认为做了财政司司长,就应该给人留下一种不苟言笑的严肃形象,因为他也是人,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我不觉得自己在做官,只是出来为香港做点事。”的确,梁锦松一点也没有官僚的习气,作风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20.
吃鱼的哲学     
据史载,两千多年前,鲁国大臣公仪休是个嗜鱼如命的人,他被提任宰相后,有许多人争着给他送鱼。他命令管事人员一律不准接受,他弟弟不解,问他:“哥最喜欢吃鱼,现在为何一条也不接受?”公仪休很严肃地对弟弟说:“正因为我爱鱼,所以才不接受这些人送的鱼,”并接着说:“你以为这帮人是喜欢我,爱护我吗?不是,他们喜欢的是宰相手中的权,希望这个权能偏袒他们,压制别人,为他们办事,吃了人家的鱼,必须要给送鱼的人办事,执法必然有不公的地方;不公正的事做多了,天长日久哪能瞒得住人?宰相的官位就会被撤掉。到那时,不管多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