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乡村治理体系中,自治即基层群众自治,法治即依法治国,德治即以德治国。在实践中,三者形成了各自的发展逻辑:自治要求自治主体具备法治素养,需要国家配套完善法律制度,需要乡村社会发挥内生动力;法治一方面需要通过自治载体实施,另一方面需要德治配合致相得益彰;道德具有价值引领和支撑功能。三者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自治是乡村治理体系的核心,法治是乡村治理体系的保障,德治是乡村治理体系的价值导向标和支撑器。三者有机结合,同向聚力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正>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法治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强调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党员干部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既要头顶法治信仰,坚持依法办事,又要心刻道德准则,践行道德自律,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法治的根基在于人们发自内心深处的认同,法治的  相似文献   

3.
<正>全面推进法治兵团建设,实现兵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增强全兵团法治意识,为推进兵团法治建设提供保证。一、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增强干部职工法治意识是全面推进法治兵团建设的基础和保证法治文化是指一定国家的人们在参与各种法律活动时采取的行为模式和内心遵循的行为准则,反映了人们对法治性质、功能等相关问题的理解与评价,体现了人们对法治的认同与尊崇。全面推进法治兵团建设,需要法  相似文献   

4.
<正>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法治与德治在功能上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善治,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1]。这是我们党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理政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论断,也是基于中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作出的科学决策,是推进国  相似文献   

5.
法治是治国之利器,也是网络政治参与治理的良方。中国在网络政治参与法律监管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距法治化尚存在很大差距。加强网络政治参与法治化治理,需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开门立法,发挥立法对网络治理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规范网络执法工作,在法治的轨道上推动网络治理工作;加强网络法治文化建设,使法治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加强网络法治工作队伍建设,为网络政治参与法治化治理提供组织人才支撑;注重道德治理,促进法治与德治互动共进。  相似文献   

6.
国家治理视野下的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是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具有双重价值意蕴,既有利于开拓弘扬优秀传统法治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新境界,又有利于彰显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增强制度自信的新追求。从教化于人来看,法治环境文化是自信之基;从固化于制来看,法治制度文化是自信之本;从内化于心来看,法治精神文化是自信之魂;从外化于行来看,法治行为文化是自信之效。以良法善治为理性引领、以全民普法为基本抓手、以道德滋养为强大支撑、以载体建设为重要依托,构成了国家治理视野下提升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的重要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7.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它的建设与实施离不开相应的法治型的政治文化作支撑。在很大程度上说,从政治文化资源中汲取有效因素是提升法治建设实效的重要路径。对当代中国而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政治文化资源方面可能需要实现传统政治文化资源的现代转换、夯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核心支点地位、借鉴世界政治文明的优秀资源等,以达成法治中国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8.
一、提升法治意识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 法治意识即法治观念,是人们关于法治的心理、看法、思想、理论等的总称。  相似文献   

9.
农村法制化建设是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一维,宁波农村地区发展的新情况迫切要求社会治理创新。当前宁波农村地区法治文化建设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进一步寻找解决的途径。必须同步实施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工程,在农村基层加强法治文化的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0.
法治化是公务员道德建设的基本方向。一方面,道德是维护法律正当性和合理性的基础,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加强公务员道德建设,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法治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人性的弱点和道德的盲区,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和规范性的特点。因此,推动公务员道德建设的法治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论构建完善的廉政建设德治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建新 《探索》2001,(4):66-69
德治体系在廉政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构筑思想道德防线的基础,是从政人员"官德"修养的保障,是搞好源头治腐的关键.廉政建设德治体系主要由道德文化建设系统、道德引导弘扬系统、道德规范约束系统、道德善恶评价系统和道德社会处罚系统等组成.构建廉政建设德治体系要注意克服重法治轻德治的倾向,要正确认识德治本身固有的缺陷,坚持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2.
高云虹 《唯实》2006,(10):58-60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它为我国的法治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道德支撑、基本的价值导向、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可靠的组织保证.因此,深入探讨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法治建设的影响和推动,是当前研究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3.
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开展思想引领是新时期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手段,这也有助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产生认同,深化大学生对法治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推进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格局的精细化,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辅导员可从政治、道德、实践、文化、队伍建设等五个维度开展思想引领,为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建构有效路径,让法治观念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入行。  相似文献   

14.
在过去对法与道德关系的研究中,人们往往从国家强制属性的角度来看法律的力量,似乎这种力量是非常强大的,道德只是补充法律的不足,没有注意到道德对法的基础性作用。中国有句古语:“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法律或强制性力量的局限性。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综合的人文条件,其中,道德环境是一个重要条件。没有这一条件,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就不能实现,法治国家需要建立在坚实的道德基础之上。   道德对法的基础性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道德是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规范,人们对法律要求的反…  相似文献   

15.
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建设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乡村治理法治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同时仍面临治理主体法治意识亟待提高、法治资源不足、法治宣传效果不理想、有些村规民约与法律法规相矛盾等现实挑战。为此,应着力增强治理主体的法治意识、加大法治资源供给、提升法治宣传实效、调适法律法规与村规民约之间的关系,深入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贾绍俊 《世纪桥》2013,(13):28-29,32
社会转型时期全面提升我国公民道德素质,走出道德困境,既需要继续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德育实效,又需要加强法治建设、制度建设和道德环境建设,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促进公民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以法治建设为主题,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对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是中国法治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法治的春天已经来临。这突出表现在两个"第一次":一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召开全会专题研究法治问题。党的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求,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法治中国"建设需要从"国家法治"与"地方法治"两个角度共同推进[1]。地方法治建设是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地方法治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基础。加快推进地方法治建设进程,必须着力提升地方各级党组织依法执政能力,各级政府严格依法行政能力,各级司法机关公正司法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全面进步,提高全  相似文献   

19.
康祥生 《求实》2001,2(11):8-11
道德和法律、德治和法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本文从道德和法律的性质、内容、功能等方面论述德治和法治辩证统一的依据 ;从立法、执法、守法等方面论述德治是法治的基础 ;从加强道德的强制性、提高道德的自觉性、强化道德的扬善抑恶作用等方面论述了法治是德治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法治素养是社会主体在理解法治知识、运用法治技能方面,经过长期的学习和训练达到一定水平,从而形成主体对法治稳定的认同感和良好的应用能力。法治素养是公安执法人员各项业务能力的基石,只有注重公安院校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才能从源头上为法治公安建设工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公安院校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路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法治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法治;二是通过法治实践的开展使学生践行法治;三是通过法治文化的熏陶使学生认同法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