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银行出现巨额呆帐.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21家大银行1995会计年度中冲销呆帐金额达8.4万亿日元,4年来呆帐冲销累计金额已达20万亿日元.而大藏省1995年7月27日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整个日本银行业的坏帐总额为50万亿日元.巨额坏帐使日本银行流动性下降,经营困难加重,成为日本经济恢复的最大障碍.本文试就其产生原因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2.
日本经济自1991年泡沫经济崩溃以来,就一直处于长期萧条状态。在这十多年里,日本经济的元气大伤,1990-1999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由430万亿日元增加到482万亿日元,10年总共才增长了12.1%,只相当于高速增长时期一年的增长水平。从国际比较来看,除1996年以外,日本大多数年份的经济增长率都处于发达国家中的最低水平,尤其是1998  相似文献   

3.
一、当前日本金融面临的问题(一)金融机构不良债权难以解决自泡沫经济崩溃至2002年3月,日本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一直是持续增加的趋势。1991年至2002年,日本各类银行虽然已经处理了83.387万亿日元的不良债权,但根据日本金融厅发表的统计,截至2002年3月底,日本全国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余额达52.4万亿日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5万亿日元。日本大型金融机构曾预计2002年度处理的不良债权额为2.5万亿日元,但实际必须处理的数额远远高于当初的预测。在金融机构自身以营业利润冲减的方式加速处理不良债权同时,日本政府也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其处理,使得不良债权总额在2003年3月有所减少。但从不良债权的分类来看, 已经申请破产法保护、实际上已经破产和破产可能性很大的企业的"危险债权"为23.3万  相似文献   

4.
谈日本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其金融机构不良债权问题逐步显现,至今己成为日本最严重最难以解决的问题,阻碍了日本经济复苏之路。最近小渊内阁出台了一系列银行改革法,并拨巨款着手解决这一难题。一、日本金融机构的巨额不良债权日本金融机构不良债权数额之大,涉及金融机构之广,在世界金融史上可谓史无前例。据日本财政部估计日本银行的坏帐总额至少是87.5万亿日元~①,并且随日本经济衰退,估计银行每年新增坏账约2-3万亿日元,而1997年日本银行业年营业利润只有3.03万亿日元~②。但这些只是问题的一半。在日本除…  相似文献   

5.
一、不良债权与银行经营 (一)持续增加的不良债权及其特点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以来,日本不良债权就一直是持续增加的趋势。1992年度以来,全国银行共处理了近70万亿日元的不良债权,其中1995—2001年度年均处理10万亿日元左右。尽管如此,全国银行的不良债权还是一再刷新历史最高纪录。根据表1的统计,1996年3月末全国银行的不良债权为28.50万亿日元,比1993年3月  相似文献   

6.
以1989年开始的财政金融“双紧”政策为契机,日本从泡沫经济的巅峰跌入低谷。泡沫经济的崩溃,使得曾经大有“购买美国”之势的日本遭受致命的打击,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日本长达10年之久未能从泡沫经济的阴影中走出,原因很多。本文仅从财政政策的角度来解释日本90年代长期萧条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日本厚生劳动省在2001年6月29日公布了1999年国民医疗费。总额是30万亿9337亿日元,首次突破30万亿日元大关,比上一年增加了1万亿1086亿日元,增长了3.7%。国民医疗费用与国民收入的比,也由上一年的7.8%上升到了8.08%,增长了0.27个百分点。其中65岁以上的医疗费第一次超过了50%,控制老人医疗费的增长是目前医疗改革的重大课题。一、日本1999年度国民医疗费数字分析1、人口老龄化是造成国民医疗费上升的主要原因1999年国民医疗费,总额是30万亿9337亿日元,首次突破30万亿日元大关。由上一年增加了1万亿1086亿日元,增长了3.7%。国民医…  相似文献   

8.
一、进入衰退以来的日本经济背景 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1985年,迫于广场协议,日元升值。但1986年,日本的经 济开始呈现下降趋势。日本银行试图通过大幅降息等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维持国内经济的景 气,银行利率大幅下降,使得国内外大量剩余资金流入股市、高档艺术品、房地产市场等非生 产领域。非生产领域的日资扩张引发了虚拟资产的价值膨胀,形成泡沫经济,助长了全社会 的虚假繁荣。  相似文献   

9.
2001年日元汇率变动与影响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以来,日本经济形势持续恶化,日元兑美元汇率出现大幅波动,从年初的114:1持续下跌至年末的130:1左右,贬值幅度高达17.5%。日元作为世界上三极货币(美元、欧元、日元)之一,其汇率走势对亚洲(包括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经济都具有重要影响。 一、日元贬值的主要原因 (一)日本长达十年的经济衰退是日元贬值的根本原因 自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以后,日本经济便一直不景气,多届政府对此都无能为力。1999年下半年至2000年上半年经济曾出现了短暂而微弱的复苏迹象,随即又再度滑坡,2000年三、四季度增长为-0.6%和-1.4%,2001年经济仍持续下滑,全年经济增  相似文献   

10.
日本是当代世界经济三大体系之一,日元也同美元、欧元共同构成了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三个主要货币,它的变动情况,不仅对日本,而且对其他国家经济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日元汇率发生了很大变动,打破了保持了20多年的“固定汇率制”。本文以20年来的日元汇率变动趋势为基础,从日本长期实行的“贸易立国”政策和发展“贸易型经济”的角度,剖析了日元长期升值的根本原因。一、1984年以来日元汇率的变动情况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日本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保持了20多年的1美元兑换360日元的汇率水平开始…  相似文献   

11.
进入九十年代中后期,西方经济开始复苏,日本经济也显示出回升的迹象;冷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经济矛盾和摩擦进一步加剧,在世界各地争夺经济主导权的斗争更加激烈,日元大幅度狂升,迫使日本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这些对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必将产生重大影响。九十年代初,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由于“泡沫经济”崩溃和西方经济衰退而开始放慢步伐,随着日本经济和西方经济走出困境,九十年代中后期,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又将如何变化呢?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1995年3月28日,实力雄厚的日本三菱银行与东京银行宣布以对等的方式合并,组成“东京三菱银行”。这一消息震动了国际金融市场。 一、日本银行兼并风的发展历程 二战后50年来,日本金融机构的合并间歇性地发生,在大藏省“无形”或“有形”的行政指导下,演出了一幕幕“大吃小“或“小吃大”的兼并剧。其结果是,资金规模越来越大、经营范围越来越广、竞争能力越来越强。与保护色彩浓厚的其他措施一起,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日本式金融体制。最近东京银行与三菱银行决定合并,将于1996年4月组成一个资金高达72万亿日元(约合8080亿美元)、世界首屈一指的巨大银行“东京三菱很行”,这将使世界金融版图为之一变。  相似文献   

13.
日本企业的活力及其主要源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中期以来,日元持续升值,日本外贸大量出超并造成与其他国家经贸摩擦加剧,加之国内市场饱和,从而使企业经营环境面临重重困难.早在1987年初许多日本企业都叫嚷“受不了”,当时日本通产相田村也表示:日本企业承受日元升值的能力在1 美元兑换160日元.然而,到1987年底出现1美元兑换121日元的创记录水平时,这种叫嚷“受不了”的日本企业却反而减少了.许多企业都扭亏为盈,增强了应变能力.这种在逆境中走出新生路的秘密到底何在?日本的一些经济评论家认为:关键在于日本企业有较强的活力.  相似文献   

14.
日本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高速公路计划(Information Superhighway PLan)的提出渊源于美国。1993年9月,美国政府公布了“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NII)。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犹如一股巨大的旋风,迅速在日本登陆。日本是相继美国之后,兴建信息高速公路行动最早的国家。日本以美国的计划为蓝本,决心用22午时间(即到2015年),总投资相当于英法海底隧道总投资的25倍(约45万亿日元),建成世界第一流信息大国。  相似文献   

15.
入世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入世前日本对华投资的特点 从投资主体来说,仅限于中小企业。在华日系企业的资本金和资产规模小。1995年,在华日系企业每家的平均资本金为6.49亿日元,总资产为14.22亿日元,明显低于全世界日系企业的12.86亿日元、61.88亿日元和东南亚日系企业的7.23亿日元、39.57亿日元。此外,其生产规模小。1995年每家的平均生产额为14.85亿日元,低于全世界日系企业的103.88亿日元和东南亚企业的56.01亿日元。大型投资企业如在华日系企业中销售额最  相似文献   

16.
“住专”是日本“住宅专门金融机构”的简称,主要经营不动产抵押贷款业务,在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因其管理不善而出现无法收回的巨额坏帐,濒临破产.由于为“住专”注入资金的都是日本知名的大银行,“住专”的破产就会开成涟漪效应而影响整个日本金融界,从而形成日本战后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这无疑会给正在从泡沫经济危机中复苏过来的日本经济以沉重的打击,因此“住专”问题成了日本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7.
翻开战后日美货币史,仿佛是一部日元兑美元的升值史。二战之后,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日本于1949确立了1美元=360日元的单一汇率,这一汇率在当时就是一个带有相当“升值”性质的汇率。可日本竞然实行了20多年,直到1971年8月,美国总统尼克松为了应付美元危机,不得不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用美元兑换黄金,并对进口商品增加10%的附加税,即著名的“尼克松冲击。”在美国的压力下,1971年12月日本被迫宣布日元升值为1美元兑换308日元。1973年2月,新的美元危机又迫使美国和日本放弃了固定汇率制,日元对美元汇价突破了300日元,从此开始了美元大幅度的贬值,日元大幅度升值的进程。(祥见表1)  相似文献   

18.
80年代中期 ,日本经济遇到了灾难。美国因财政赤字、贸易赤字等问题一筹莫展 ,在美国政府的策划下 ,1 985年在纽约的广场饭店召开了发达国家五国财长会议 ,迫使日元升值 ,导致日本出口锐减 ,经济形势迅速恶化。为此 ,日本政府连续5次降低利率 ,同时大规模扩大财政支出。在这超缓和的经济政策下 ,日本的房地产及设备投资急剧大幅度增加 ,大量的过剩资金涌入股票市场和地产市场 ,引起了资产膨胀即泡沫经济的发生。面对这一形势 ,日本银行于 1 985年 5月首次将中央银行贴现率上调 ,并在接连三个月内连续五次上调 ,直接导致日本股价大幅下跌 ,投…  相似文献   

19.
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日本所处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迫使日本着眼于21世纪,进入新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时期。 一、调整的背景 1.国际方面 (1)日元升值的影响 战后直到1971年8月“尼克松冲击”之前,日元对美元的汇率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1美元=360日元。然而,随着汇率制度向浮动汇率制度的转变,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以这种汇率制度为出发点,呈一路上升趋势。 1985年9月,在西方国家财长会议上通过了“广场协议”提出与会各国联合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决定适当调低美元的倾向比价,从此,日元对美元的比价一路攀升,势不可挡。日元升值如此迅猛的结果,也就同时意味着日本经济发展的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自然地,作为这次日元升值的影响,日本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相似文献   

20.
1989年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便一直处于严重的萧条之中,消费和投资大大萎缩,政府为了刺激经济把利率下调至世界经济历史上的最低水平0.25%,可是经济仍没有多少起色。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称日本陷入了“流动性陷阱”。一、有关“流动性陷阱”的理论“流动性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一种理论。凯恩斯在构建他的“有效需求”理论中提出了三大心理支柱之一──流动偏好。流动偏好是指公众愿意用货币形式持有收入和财富的欲望和心理。人们之所以对货币产生偏好,是由于货币是流动性或者说灵活性最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