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一个员工来说,是个人良好品质在工作岗位上的体现,决定着他工作业绩的大小和个人价值的体现方式;对一个企业来说,是企业前进和发展的巨大动力,关系到企业的前途命运。笔者认为,良好的职业道德应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把活干好。一汽工人王涛的最深体会是:“当工人就要把活干好。”王涛的确把活干好了。作为一名调车工,经他调过的车辆多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因自己  相似文献   

2.
一八四三年,在英国纺织工业大城曼彻斯特。一位身材魁伟的德国青年,在工人聚居的贫民窟里访问工人。这位青年还常到工厂去访问,在阴暗潮湿、机声轰响、纤维飞舞的车间里,亲眼观察工人们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被繁重的劳动折磨的情景。这位青年就是恩格斯。这年他才二十二岁。他的父亲是开设在曼彻斯特的“欧门——恩格斯棉纺厂”的股东。他是不得已而遵父亲之命到这里来学习“该死的生意经”的。可是,具有叛逆性格的恩格斯早已成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来到曼彻斯特以后,他抛弃了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社交活动和宴会,抛弃了葡萄牙红葡萄酒和香槟酒,把自己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用来和普通的工人交往。恩格斯还抽空时间到英国的伦敦、都柏林、爱  相似文献   

3.
某厂有位新提拔的政工干部,想与一位有思想疙瘩的工人谈一谈,就让人捎口信叫他到自己的办公室来。不料,那位被传呼的工人正在气头上,冲口说了一句:“他为什么不能下来?我已经上去好几次了,他下来一次都不行?”这位工人的话可能有些“冲”,但也不能说没有道理。为了解决思想问题要和人谈一谈,无论叫人家上来还是自己下去,似乎都只是一种工作方法,应无高下优劣之分。然而仔细思之,自己下去可能比叫人上来更好些。  相似文献   

4.
每到三月,我们就会想起雷锋,以及与学雷锋有关的人和事。然而让人担忧的是,近年来社会上对学雷锋行动的评价与反应,正在悄悄变化着。笔者见过这样一条消息:山东曹县民兵连长田永亮曾在抚顺雷锋团当兵,档案上有着“学雷锋标兵”、顺城区人大代表、“十大精英最佳青年”等鲜红的记载。1991年12月退伍后,他在探望未婚妻时,团帮邻居控煤球,抱冬贮白菜,给学生讲雷锋的故事,被未来的岳父认为是在部队学雷锋学便了,退了这门亲事。他看到一村民到他父亲的诊所看病,因经济桔据,用12公斤小麦顶药费,便劝父亲不要小麦,还自己掏出10无钱…  相似文献   

5.
黄辉 《瞭望》2000,(14)
某市召开国有企业脱困经验交流会,一位厂长的发言最简短,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最深刻。他说,他当厂长三年来,三次驳了上级领导的“面子”。第一次,领导对他说,某某企业生产原料枯竭了,你们把它兼并过来吧。第二次,领导对他说,某某企业资产负债率太高了,你们给担保向银行贷点款吧。第三次,领导对他说,某某企业破产了,你们给安置几名工人吧。这三次他对领导的回答是同一句话:“你们可以免我职,但不可以让我做这件事。” 乍一听,这位厂长的发言似乎不是什么经验,可细一想,这是非常独到的经验。据笔者所知,有些国有企业本来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素我  周海滨 《各界》2014,(12):89-90
1966年初夏,我国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全国乱翻了天。 毛泽东在天安门多次接见红卫兵,父亲每次都看电视。天安门广场上“伟大”、“万岁”的标语到处都是,字写得特别大,非常显眼。父亲看了一个劲地摇头,但不说话。余湛邦一直陪伴在侧,他说,父亲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不是向来反对个人崇拜的吗?”  相似文献   

7.
虚惊两场     
王格 《瞭望》1988,(42)
我父亲是“知识分子”,1957年因发表了对南斯拉夫工人自治的赞同性言论,理所当然地当上了“右派”。他的命运,又必然决定了我们一家每个人此后二十余年的命运,同时,也使我们全家患上了对发表公开言论的“恐惧症”和对形势变化的“精神过敏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犹如给令人窒息的一潭混水投下了“漂白剂”。天,日渐晴朗;水,日渐清澈。被长期禁锢窒息的中国社会科学开始复苏了。也许是社会——政治环境变好了;也许是父亲那句“出身不如人,学识要过人”的训导起了些作用;或许还由于从小受颇有“忧患意识”的父辈们的影响,总之,我不顾家人的坚决反对,?我自幼热爱  相似文献   

8.
到底谁有病     
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之一田永亮,1991年从沈阳军区“雷锋团”复员回到家乡后,坚持讲雷锋、学雷锋,做雷锋式的好青年。他在家中办起“雷锋展室”,主动照顾全村所有孤寡老人,听说一村干部贪污公款,就去质问、批评。然而,田永亮的所作所为竟被一些人说三道四,认为他“有病”。迫于舆论压力和为了证明自己“正常”,他经受委曲先后五次进精神病医院做检查。一位精神病专家说,如果硬说田永亮有病,那就是“雷锋病”,这样的“病人”越多越好,可惜现在这种入太少了C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有些人总是把学雷锋看作是“做傻事”乃至‘市病…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有一位地区的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讲了一通“肺腑之言”。他说,“我接触过一些所谓的知识分子,动不动就说我是大学生,你是大学生又怎么样?难道我们工人、农民就不行?都不行那天下是怎么打下来的?”“知识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0.
孙延东 《民主》2009,(7):24-25
正是香椿树抽芽的季节,一位50多岁的老木匠正在院子里汗流浃背地刨木板。他渴了,让10岁的儿子到屋子里给他端一瓢水喝。孩子从屋里端来水.一只手擎着瓢给父亲递去。老木匠面带愠色.“啪”的一声将瓢打翻在地.嘴里喝斥道:“再去端”。孩子又端来水.仍像上次一样。一只手将瓢递了过去.瓢又被父亲打翻在地。  相似文献   

11.
“他象磁石”。江苏省扬州钢铁厂职工这样称赞他们的党委书记季仁容,“他确实紧紧吸引了我们的心。”听着这质朴生动的语言,我惊奇了,他是怎样吸引工人的心的?带着这个想法,我访问了他和他周围的人。“光罚不行,还得讲道理”去年五月,厂里劳动纪律不太好,有些职工上班打瞌睡,季仁容知道后对此很担忧。于足他向几位车间支部书记了解情况。“其实车间都有制度。抓住一次打瞌睡罚款五元。但收效不大,有些人还偷偷睡,真没办法。”一位书记摇头叹息着。“光罚不行,还得向工人讲清道理……”季仁容没说完,另一位书记立刻抢过话碴:“道理讲多了,什么工人要遵守劳动纪律啊,要加强责任心啦等等,可他们根本听不进去。”  相似文献   

12.
位卑未敢忘国忧曹光晖提要:如今一些人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信条,他却乐当好管“闲事”的“太平洋警察”;有人挖空心思损公肥私,他却每年挤出一部分退休金为民解难、办法制墙报;有人对工作“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他却不顾年老体衰日夜奔忙……他究竟图的是什...  相似文献   

13.
学学张成贵     
学学张成贵山东王学文论身份,张成贵是沈阳一个个体户。他完全可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只用把自己的美发师当好就行了。但是他不只关。!人们的头发,而且还关心人们的心灵。所以,在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32周年前夕,他出资万余元举办了有30多人...  相似文献   

14.
无悔有恨     
父亲这一生大概是最不走运的人了.不说别的,只说他的晚年,因工作需要从邮电局调转到工厂,结果现在邮电局的退休人员薪金有加,而工厂却倒闭亏损,父亲像从肥田落到了薄地里,晚年连退休金都没有保障了。母亲经常说他这辈子吃透亏了,你爱厂如家,你不拿工厂的一草一木,现在怎样?落得没毛鸡一样了吧?父亲不与母亲争,只是不屑地从鼻孔里挤出一个字:“哼!”我们姊妹几个也为父亲感到寒意,想他年轻时是多么实心实意地对待工厂?我在父亲身边生活时记到过两次大的自然灾害,一次是1972年的地震,另一次是1985年的洪水。1972年我11岁,…  相似文献   

15.
劳模的叹息     
他是来京参加学雷锋先进表彰大会的。在他下榻的招待所房间,我们聊了起来。他是一位汽车司机,来自边远省份大山深处某基层单位,40出头,高个儿,壮实,一位典型的北方汉子。他的荣誉称号:“劳模”、“先进”、“典型”、“标兵”……各种档次,数不胜数。他的先进事迹——尽管他对用“先进事迹”一词来概括他的所做所为所想不无忌讳,而愿意看作是“平常事儿”——也数不胜数。他开着车,长年累月奔波、颠簸在崎岖、险陡的山区公路上。单骑千里,许多故事就从这里发生:  相似文献   

16.
焦守云是焦裕禄的次女,1953年出生,父亲去世那年,她11岁,近50年来,她对父亲的思念从未间断,在电视剧《焦裕禄》拍摄时,她亲手为饰演者织了一件父亲常穿的鸡心领口背心,她说,“如果父亲还在,为他织上一件毛衣,该是做女儿多大的幸福!”2013年8月8日,记者来到河南兰考,专访了焦守云,踏着父亲曾经走过的路,我们在兰考一同回望了焦裕禄在兰考的470个日日夜夜,重温他为人民鞠躬尽瘁的情怀。  相似文献   

17.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在政工岗位上不知不觉已度过二十个春秋。回首往事,感慨万千,无怨无悔,苦中有乐。尤其是当自己付出的心血,换来了人心的安定、队伍的稳定,转化为两个文明建设的硕果,心中便感到无比的喜悦和欣慰。在长期的实践中,我深深体验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也感悟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真谛。  我认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当好“四员”:  一是“宣传”队员。要把科学的理论讲解成通俗易懂的道理,要让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入脑入心,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离不开我们的宣传工作。这些年来,我们针对公路…  相似文献   

18.
胡珂 《侨园》2006,(3):36
15年前,一位有心人无意中与扑克结缘,15年中,他寻访世界各地遍觅扑克影踪,15年后的今天,他成为知名的扑克收藏“大家”。郑州市铁路局干部季成保,15年来怀着对“小扑克”的那份痴迷与执着写就了自己人生的“大文化”。走进季成保看似平常的家居,我一下子便被这里的“别有洞天”吸引住了,屋里陈设的扑克小的似“甲盖”,大的如桌面。来自世界各地、奇形怪状、种类繁多的扑克,在这里顺手一掂,便是“稀世罕品”。桌上的摆设、墙上的装饰,就连他和妻子的结婚照无一不和扑克沾边。方寸之间,魅力无限。季成保给自家取名“方寸苑”,这里是郑州唯一一…  相似文献   

19.
陈勇 《党政论坛》2012,(20):8-8
有一个一无所长的年轻人,感到自己生活得非常无聊。于是.他就去拜访一位哲人,希望哲入能够给他的未来指明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20.
他是上海市建二公司供应站的装卸工,一位再普通不过的工人。可他的血型却不一般:RH因子阴性。有人开玩笑说他是“怪血人”。于是,张瑞林向我们讲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