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流行音乐的传播和学生心理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一方面,青年学生由于其特定时期的心理特征近乎狂热地偏爱流行音乐,成为流行音乐文化的主要消费者;另一方面,流行音乐及其文化外延又反过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成为学生精神养料的一部分。流行音乐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是具体而复杂的,大致有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方面。  相似文献   

2.
流行音乐是人们精神生活领域不可缺少的大众文化,大学生对流行音乐的需求有目共睹,而流行音乐对大学生的需求也同时并在,正是因为这种需求使得流行音乐与大学生的关系更为密切。流行音乐以其细腻丰富的内容与娱乐化的表现形式将主要对象对准青年群体,特别是高校大学生。为了研究高校流行音乐,我们必须要了解流行音乐以及高校流行音乐的概论,再对此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外怀旧消费思潮异军突起,涵盖了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产品消费领域。怀旧消费受消费者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驱动,其形成机制表现为符号价值说、消费体验效用说、消费偏好说、社会变革说以及媒介催化作用说等观点。对怀旧消费形成机制的揭示,有利于企业满足怀旧消费需求和怀旧营销组合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暂且不论流行音乐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如何,就其本质而言,流行音乐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外化,它的文化象征意义使它既是两方青年文化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又同时促动和再创造着西方青年文化。因此,可以将流行音乐表述为:流行音乐是由青年作为创造和参与主体的、利用现在电子乐器和人声合成的、表现青年文化观念的、节奏和旋律多变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罗葓野 《学理论》2012,(15):139-140
20世纪,爵士钢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不仅影响了美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也对整个世界的流行音乐发展和各种音乐形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文章首先探讨爵士钢琴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相关的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又探讨了爵士钢琴在我国流行音乐中的应用现状,以期提高人们对爵士钢琴的重视程度,促进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任忆 《瞭望》2002,(26)
走过了起起落落十几个春秋,流行音乐以其通俗性、易唱性受到越来越多听众的喜爱。作为流行音乐最得力的传播工具,各家电台、电视台等传播媒介组织的数百个大大小小的“音乐排行榜”,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排行榜”几乎成了我国流行音乐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7.
张岩 《学理论》2010,(21):107-108
怀旧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中国当代中年人身上时有发生,并且多指向计划经济时代。通过以认识过程中的主体性缺席以及多元文化中的认同两个方面对这种怀旧现行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群众文化学角度出发,结合音乐学相关知识,以南京晓庄学院为例,通过个案实地调查统计,研究分析了现代流行音乐在南京晓庄学院校园群众文化中的存在现状,以期进一步探究现代流行音乐在当代校园群众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学音乐教育本身还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方面,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改进中学流行音乐教育需要把握好一些重要原则:选择性原则、适度性原则。改进中学流行音乐教育的主要措施包括: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活动的改革、积极开展课外音乐活动、加强与完善音乐师资的培养培训。  相似文献   

10.
中国流行音乐2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鹏 《瞭望》2006,(39)
从浪漫真诚到自说自话;浮躁和商业,是这20年后的最大“收获”“走在无垠的旷野中”,齐秦歌中的这段歌词,形象地概括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历程。20年来可以被铭记的歌星太多,但齐秦却是无法绕开的一道坎;他在叛逆、孤独的抒情之路上游荡数年之后,又陪伴中国流行音乐一起坠人情感苍白、才华流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92年中国的通俗音乐或流行音乐的乐坛还是大陆歌星和港台歌星并进的局面,那么,到了93年,港台的歌星便已独占鳌头。港台歌星在大陆演出的出场费涨到“天文数字”,门票炒到令人吃惊的程度。据说,个别歌星甚至提出“看谁到大陆先挣到10亿人民币”?音乐界内外人士对此忧心忡忡:“中国大陆的流行音乐又处在了一个十字路口!”  相似文献   

12.
山鹰组合是第一支彝族流行音乐演唱组合。在现代语境下,彝族的民族流行音乐具有很浓的族群文化特征,其本身不仅是一种音乐产品,而且还生产着一定的社会意义,其传播过程是一种文化再生产过程,是民族性与现代性的融合,它对族群文化认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社会转型带来的困惑 近年来,因为社会转型给中国带来的负面效应,很多人对现实和未来充满迷惑。左派提出要回到毛泽东主义。一些人就开始以反思改革名义,来全面否定改革开放。客观地说,怀旧主义既没有任何理性,也没有现实可行性。很多人也不见得真的要回到过去贫穷社会主义时代,他们的怀旧只不过是表达对现状的不满。  相似文献   

14.
《雪花那个飘》以人物类型框架为载体,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把对以往岁月所有美好的怀恋与现今社会的相应缺失作对比分析,在怀旧中承载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并在这种核心价值的情感播发中,对商品大潮中精神矮化的各种借口予以冲击,以表述现实意蕴即怀旧形式下的现实观照主题。  相似文献   

15.
朱大可 《各界》2013,(4):40-40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历经了三次大规模的怀旧浪潮。第一次是1977年启动的“六十年代文化怀旧运动”,大批老书和老电影获得政治解冻,成为文化饥渴症患者的精神食粮。这是“伤痕时代”的典型产物,它所缅怀的对象,主要是“文革”前的文艺作品,以及惨遭迫害的精英分子(科学家、作家和高级官员)的动人事迹。它旨在修复一种叫做“人性”的脆弱事物。  相似文献   

16.
李庭军 《学理论》2010,(25):186-186
说这本书填补了流行音乐历史的空白,并没有夸张。作者十多年风雨兼程、呕心沥血的作品,终于划上了句号。作者为此而作出的努力,当然只为深情呼唤当年大上海那些历久不衰的流行歌曲,只为铭记那些为中国流行歌曲的诞生、发展和广泛传播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作曲家、词作家和演唱者的音容笑貌。作者的探索有时是孤寂而又枯燥的,但同时又是非常有意义的,否则这一领域的光辉将尘封着。我们都知道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流行音乐长时间被音乐史排斥在外,成为音乐史上被遗忘的角落。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最先锋的艺术,也许就是MTV。最能取得当代青年普遍认同的音乐,是流行音乐。而以流行音乐为载体,并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引起流行文化内容发生质变的,是晚近崛起的新生代。其标志是以北京、广州等市集结的一批音乐人,多数为自由职业者,以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城”“MTV大奖赛”为契机,崭露头角的新一代的“创造主体”,同时,还包括以上述音乐人的作品为消费对象,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以后诞生的年龄组的“接受主体”。  相似文献   

18.
音乐在21世纪的国际文化交流中成为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的一种体现,使得音乐教育的意义在国民教育中凸现出来,并在新时代中呈现出新趋向:音乐教育成为全民教育;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越来越被重视;流行音乐将成为学校教育强有力的补充教育。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5,(9)
词也被称之为乐章、曲子词,其长短句的外在形式和倚声填词的创作习惯与现代流行音乐有着较多相似。二者在感伤基调的表现上,无论形成原因、具体内容还是表现手法都既有相同点又有差异,体现出文学发展的传承与拓展。  相似文献   

20.
改革的纵深发展,给人们的社会心理带来了强烈的震荡。积极向上的、消极抑郁的各种社会心理纷然杂陈。对已逝人和事物的怀念,就是目前较为普遍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我们全面地认识和辩证地分析当前青年的这种怀旧心理,对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凝聚人心推进改革和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 一般来说,任何人都有值得回首的往事。社会主义发展的每一阶段呈现总体进步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局部的波折和迂回,进而影响青年对现实的态度。因此,无论是从个体还是从社会的角度分析,丰富的社会生活为人们产生怀旧的心理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