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时期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等等论调颇为盛行。这严重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应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命运究竟怎样?应当对此作出尖锐的回答。 (一) 那些声称马克思主义“过时”、“不灵”的人们未必真正懂得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当前西方的一些顽固、保守势力把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中遇到的困难,把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方面落后于最发达的资本  相似文献   

2.
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路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也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和目标。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阐述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时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三个基本要素。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提出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经验,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规律性现象的揭示。“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是党的十六大明示的中国在新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路向。  相似文献   

4.
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和丰厚的实践基础,深刻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核心要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下,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的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5.
“中国向何处去”这是世纪性的课题,中国人民进行了三种选择和实践,即半殖民地半封建——资本主义道路是一条邪路,脱离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模式是缺乏活力的歧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强国富民的活路。这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对这三条道路的实践所得出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6.
现在,我国已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全党集中精力搞四化,发展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这种形势下,有的人特别是一些青年职工认为现在已进入八十年代,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艰苦朴素的作风已经过时。甚至有的人总想“工作干得少少的,工资拿得多多的,生活提得高高的,”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毫无疑问,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最终目的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强盛和人民的富裕幸福,群众追求美的生活、美的享受是正当的,广大职工依  相似文献   

7.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并且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锐意进取,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一科学论断,深刻反映了我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达到了崭新的境界。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全面发展的战略,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追求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更加有…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 ,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无比正确的选择。但是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 ,如何实现“中国特色” ,却在不少人心目中不甚明了 ,行动上也就不很自觉。有鉴于此 ,笔者不揣浅陋 ,试图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 ,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一、“中国特色”就是实事求是回顾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可以发现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整个过程中 ,提出“中国特色”这一重要思想的前后 ,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在新中国建立之后的 30年间 ,我们成功地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  相似文献   

9.
深化对以人为本内涵的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为本的前提:确立和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马克思曾经指出:“人始终是主体”,“主体是人”。正是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同时又是作为生产过程中基本力量的劳动群众的历史,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迅速、最为成功的时期,…  相似文献   

10.
“四个自信”是一个整体,其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自信,具有强烈而鲜明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文明逻辑和价值逻辑。只有把“四个自信”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自信的总体性视域中,才能正确把握“四个自信”的逻辑理路及其核心要义。“四个自信”是建立在科学根据基础之上的实践自觉,其真谛与要义在于推动和引领当代中国实践,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属于社会主义文明的范畴,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坐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实现了人本逻辑对资本逻辑的超越。在严格的意义上,“四个自信”就是中国人民对自己的自信:中国道路是中国人民自己走出来的,中国理论是中国人民实践的理论总结,中国制度是用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1.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中国共产党确立这一执政理 念,既是社会主义内在价值的要求,又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内在价值和中国共 产党执政规律的统一,维护人民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不仅为全党提出了重要的奋斗目标,更为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课题。“三个代表”,是一个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整体,把“发展要求”、“前进方向”、“根本利益”这十二个字联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之治”取得举世瞩目的两大奇迹,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制度优势,“中国之制”成就“中国之治”。本文从六个方面诠释了“中国之治”的制度创新逻辑,即:“中国之治”制度创新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制度创新的理论源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制度创新的现实基础是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制度创新的终极主体是人民群众;制度创新的效率标准是人民满意不满意;制度创新的奋斗目标是民族复兴。这一制度创新逻辑是“中国之治”制度创新的成功“密钥”。其治理效能转化的路径为:厘定中国式现代化治理目标,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提升治理效率;加强治理评价,凸显“人民至上”的治理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理论创新”作为党的宝贵历史经验加以凝练和明确,强调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一重要概括本身就是在坚持理论创新。回顾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运用“阶级意识·科学·意识形态”三者统一的思想理论建设方法论,建构并深化了“坚持人民至上,反映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两个结合’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意识形态逻辑,出色地完成了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引领事业发展、创造伟大成就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5.
六十年前,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的名篇中,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五大做人原则,是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生动体现,是党员干部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五大做人原则,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正闪烁着新的光辉。它仍然是现今广大共产党员实践党的根本宗旨,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指针。在“三讲”教育正在深入开展的今天。我们很有必要重新学…  相似文献   

16.
一个理论,不仅给当代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它的语言、它的观点是如此地深入人心,它在深深融进广大人民群众判断事物、指导实践的思想方法之中的同时,也有力地提升着一个民族的理论思维水平。在今天的中国,如果提到“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人们便知道,那是表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等观念态度的形象指代;“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等话语,更是在让亿万朴实的中国人民真切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同时,也化为一个伟大民族充满激情的实践与追求。这就是邓小平理论,这就是邓小平理论的无尽魅力。  相似文献   

17.
论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舒金城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从而揭示了整个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为什么说“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呢?弄清这一问题,对于增强人们以为人民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方向选择——社会主义 中国式的现代化,首先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化,必须以社会主义为坐标。这是因为:第一,社会主义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选择。邓小平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得出的不可动摇的历史结论。近代中国封建社会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之后,如果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民族就不可能实现 民族独立和解放,中国就不可能发展起来,即使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这一个或那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国。社会主义是百年来近代中国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当代国际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莫过于“过时论”。过时论者借口几十年来人类历史发展发生的新变化,借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出现的新情况,借口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出现的挫折,极力污蔑马克思主义已经“失灵”、“过时”,宣称要以西方的什么“新主义”、“新思想”取而代之。这种论调,不是什么新货色,也早巳被人们批得体无完肤。近几年来,由于国际大背景和各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小气候的缘  相似文献   

20.
庄聪生 《民主》2006,(6):8-11
2006年2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意见》第一次明确提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对于发挥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和优势,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民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