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谈社会主义本质与市场经济的联系刘俊义,汤宝明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从这一观点出发,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以来,一直建立和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而排斥市场经济体制,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  相似文献   

2.
建国以来,很长时期内,我们把计划经济同发展商品经济对立起来,只承认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而不承认它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或只承认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而不承认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商品经济。用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来指导社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项决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邓小平同志这段精辟论述,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这是继八十年代初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之后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又一重大发展。这个认识的深化和  相似文献   

4.
王敏 《瞭望》1984,(49)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段话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要正确领会《决定》的精神和各项具体规定,并在改革的实践中正确地贯彻执行。重要条件之一,是如《决定》所指出的,要从理论上加深对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解。依据实际经验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决定》在理论上有重大的前进。其中最重要的是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指出社会主又计划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其他一些理论上的前进,都与这个理论上的突破有关。而只有这样认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并按照这种认识改革经济体制,才可以使我们的企业充满活力,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生机盎然。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理论界一个十分重要的突破就是提出了社会主义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摒弃了那种认为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不相容从而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的错误观点.此后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曾展开过广泛的讨论,提出过各种看法.开始是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1979年以后改为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第一次把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两个词连在一起始于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其提法是:必须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肯定和进一步阐发了这一思想.上述提法上的发展变化过程,反映了人们通过改革实践在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我党文献中和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确认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商品属性,阐明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重大贡献。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既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支柱,也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理论基础。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决定我国对外开放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我们在争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问题时,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计划经济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不少的弊端,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认识到计划经济并不像一些理论界人士所阐述的那样完美。要加快经济发展,就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于是,便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问题,但还是认为以计划经济为主体,市场调节只是辅助的手段。随着这种理论观点的转变,从原来认为经济单一,越公越好,转而认为以公有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适当补充。但是,在K期实行这种计划管理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良…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它兼有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双重性质,它是在计划指导下的商品经济,或者说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那么,它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一新的探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经济,有其特殊的本质和特征。但就其作为商品经济一般的属性说又存在着与“简单商品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共同的属性。马克思关于商品经济共性的分析是从对历史上存在的各种私有制下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个别特殊性中概括出来的,没有包容公有制下的商品经济。那么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经济为什么还有商品经济的属性呢?这是因为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经济还具有发展商品生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的含义是什么,它同商品经济的关系如何? ○自从1984年以来,我国理论界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规范提法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从财富的社会存在形态来界定一个经济的性质的.商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而言的财富的社会存在形态,表明这种财富是进入市场交换的"商品",而不是自产自用的"产品",也不是无偿调拨的"产品".这一提法相对于传统的自然经济论、产品经济论,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和历史进步. 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使用过"商品经济"这个词.第一个使用"商品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其主要原因,从那里讲起比较好?斯大林同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是从全民、集体两种公有制的不同因而需要进行商品交换这个主要原因去讲的。我们现在学习党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许多文章和讲义,论证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主要原因,也是从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讲的。一些讲义写道:“社会主义经济存在商品经济的客观原因,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多种结合形式和结合方式的特点所决定的。”社会  相似文献   

12.
阳惠 《求知》2012,(12):6-8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发展得益于对内实行改革和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也受惠于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从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的改革探索中艰辛地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独立自主参与、适应和融入全球化历史进程中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经过90多年的奋斗、创造和积累所取得的根本成就就是:开辟了实践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理论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制度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3.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先后经历了从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向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变;从主张实行计划经济向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转变;从实行有计划商品经济向探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从探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向寻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这四次转变是历史合力的产物。深入研究这四次转变,为我们在新常态背景下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4.
第一节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个科学论断,打破了把计划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反映了经过三十多年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党对社会主义经济性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构想从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总的框架构想来看,在扬弃行政性计划经济体制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其演化模式将如图所示。在上述演化模式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上与现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对应。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以生产资料国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特点相适应,以市场经济为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以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二次调节和市场基础调节协同作用为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的萌芽形态的计划经济。在这一阶段,为适应市场经济充分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和多年来的理论探索的高度总结,是对马列主义的重大发展,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经济是产品经济还是商品经济,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将实行有计划和无市场开始,到中国共产党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长期和曲折的发展过程。本文力图通过对这个过程的分析说明,我们党所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计划经济或者说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可是在80年代后期,一种"淡化"甚至否定计划经济的观点日见增浓,并产生了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严重后果.在社会主义经济的环境里,如何正确理解计划经济这一命题,是当前改革理论与实践都不可回避的问题. 历史的教训长期以来,传统的单一的计划机制,使我国经济陷于僵化且落后的境地.供需脱节,比例失调,企业缺少活力、经济效益不高等,都是单一计划体制的必然结果.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与开放的号角,首先就是向单一的僵化的计划机制开刀,提出了"计划经济为  相似文献   

19.
一、要变革计划经济模式下的领导方式,从跟着计划走转变为跟着市场走. 会场与市场,都是领导工作的场所.长期以来,各级领导者已经习惯把工作精力放在会场,从某一角度讲,领导方式基本上是从会场到会场.诚然,会场是需要的,但是,会议太多、太滥,把开会发文当着实施领导的主要或唯一的手段,尤其是主要领导者围绕会场转,有时一天要赶几个会场,大会、小会都要作指示,这是没有必要的,也是有害的.大家都讨厌"文山会海",然而,又难以跳出文山会海,这个症结究竟在哪里呢?答案是: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作用下的领导方式.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正由计划经济  相似文献   

20.
列宁的人民自治思想是共产主义社会经济形态建立和发展时代的中心思想之一。列宁把自治视为历史上富有新的社会活力的组织形式的一般共产主义原则。社会管理发展的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社会主义人民自治和第二阶段——共产主义社会自治,是与统一的共产主义形态的两个阶段相适应的。同时,由于建立和巩固共产主义的社会主义阶段的实际需要,列宁特别重视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自治这一最高管理形式。苏共二十七大考虑到当前阶段的特点——加速社会发展的必要性,在人民群众的生机勃勃的创造能力成为实现党的紧迫计划而解决成熟问题的必然条件时,丰富了列宁的社会主义民主和人民自治观念。苏共中央政治报告着重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尤其是在目前条件下,管理不可能是极少数职业家的特权。我们不仅从理论上,而且从自己多年的实践中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