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庭审方式的改革 在现代刑事诉讼中,有两种基本的诉讼结构--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职权主义的非对抗制模式强调国家机关的职权作用,由侦查阶段主张国家具有单方面侦查权的侦查职权主义,到审判阶段由法官直接调查积极审判的法官职权主义,都显示出一种国家主义倾向.在这种诉讼方式中,可能赋予被告人自行辩护或委托他人辩护的权利,但在法官审问和推进诉讼的条件下,诉讼的对抗性较弱.当事人主义的对抗制模式以控辩双方的诉讼对抗和法官的中立听证为审判结构,将诉讼双方视为法律地位平等的诉讼当事人,并以抗辩的方式推进诉讼.  相似文献   

2.
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是两大法系最基本的诉讼制度模式.民事诉讼调解制度承载着法官的审判权与当事人的处分权,体现了法官与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权限分配的不同模式.在诉讼调解的不同阶段,两种诉讼模式交错适用,参与主体的权限分配模式是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协同作用下的体现,绝对的当事人主义模式或职权主义模式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新村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不仅引起了毛泽东、蔡和森等早期共产党人的关注,而且还被共产党人运用于中国实际。但是,新村主义实践活动并没有在当时的中国得以实现。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人民政权开始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以工人新村为代表的城市住宅在50年代逐步发展形成,毛泽东早年的新村主义理想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重新浮出历史水面。  相似文献   

4.
试论犯罪被害人诉讼地位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刑事司法制度是以被告人为本位的,强调被告人权利、待遇和犯罪的矫正,而对被害人权利保护的规定却没有那么周到。本文从犯罪被害人也是处于刑事诉讼的当事人之一的地位入手,论述了当今世界各国对犯罪被害人刑事诉讼地位的制度安排,评价了我国犯罪被害人刑事诉讼地位、权利保护的现状及不足之处,并从建立一种被害人利益、被告人利益、国家与社会利益协调共存的新的诉讼制度出发,提出了完善我国犯罪被害人刑事诉讼地位及权利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对民事执行进行改革首先要更新理念,要注重私权优先,同时还要注意公正和效率的有机统一。在理念更新的基础上应该对现行诉讼法规定的执行期限进行修正;其次要贯彻当事人进行主义,以当事人主义重塑执行程序。  相似文献   

6.
俞亮  张驰 《唯实》2009,(10):65-69
法国检察院在刑事诉讼中的首要职权行使公诉权。由于代表的是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其所享有的诉讼权利范围与普通的诉讼当事人并不相同。此外,法国检察院在刑事诉讼中还享有指挥司法警察、执行刑罚和预防犯罪等辅助职能。总的来看,法国检察院在决定案件处理方式方面的权力范围正在不断地扩大,以实现当前诉讼爆炸背景下司法机关对公正和效率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7.
诉讼法部分     
1、什么叫诉讼?诉讼可分为哪几种? 诉讼,人们通常叫做“打官司”,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下,按照一定方式和程序为解决案件而进行的活动。 诉讼有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之分。刑事诉讼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揭露犯罪,证实犯罪,确定被告人的行为是否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中国思想界"主义"林立,在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新儒学等各种社会思潮基础上,形成了代表不同政治主张的组织和政党。由于"主义"具备学术和政治的双重属性,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意识形态的中国共产党及以三民主义为意识形态的国民党,发生了多次政治与学术论战。政治论战与学术论战在当时是同体共存、互相制约的,政治诉求融于学术研究之中,两者不存在明确的定义界限。  相似文献   

9.
我国传统的"教化型调解"存在的环境是封建社会和计划经济社会这样的"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社会"对诉讼调解有内在的需求,诉讼调解也依赖"一体化社会"提供干预的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被区分为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相应的诉讼模式也由职权主义转化为当事人主义模式.在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下,审判权对当事人的实体权利进行干预失去了正当的基础.法理的分析也表明调解与诉讼存在诸多矛盾和冲突,多年来,调解与审判关系的摇摆正是这种种矛盾的体现.调解应逐步转化为和解,且应与诉讼进行适当分离,调解不应再成为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0.
张珉 《理论建设》2006,(4):52-55
我国理论界对协同主义诉讼模式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重在对其进行法理分析,追溯该诉讼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探讨其理论基础及该诉讼模式下当事人与法官的作用机理,以使其呈现出一个较为清晰的面貌。认为协同主义诉讼模式是在民事诉讼中,充分发挥法官与当事人的积极作用,法官与当事人之间以及当事人相互之间协同推进诉讼的一种诉讼模式。  相似文献   

11.
交叉询问是英美法系国家最有特色的制度之一,一般包括主询问、反询问、再询问、再反询问等几个阶段共同组成的法庭调查程序。交叉询问制度体现了直接言词原则和控辩双方的对抗,发挥了当事人的积极作用。在我国审判模式由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为主,职权主义为辅改革过程中,借鉴国外英美法系交叉询问制度,对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法律大有必要。  相似文献   

12.
刑事证据移送方式,是指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卷宗材料从公诉机关或公民向审判机关移送的具体方式。目前主要有:卷证移送主义,起诉状一本主义和我国的主要证据复制主义。其中,卷证移送主义即向审判机关不仅提交起诉状,还得移送相关的卷证材料,该证  相似文献   

13.
宛花 《世纪桥》2012,(1):60-60
刑事诉讼结构是刑事诉讼法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以往因更多地停留在制度层面就事论事而存在问题。《现代刑事诉讼结构论》一书将现代刑事诉讼结构作为一个独立范畴进行考察,与之对照,我国古代刑事诉讼是两面结构,1979年后的刑事诉讼是简单结构,1996年后的刑事诉讼是畸形结构,这一畸形结构需要从理论基础、程序观念、诉讼制度三方面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14.
任何法治都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每一个民族都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身既有的文化,中国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在法律文化上,以父权家长制为中心的宗法社会结构,以皇帝独尊为特征的专制皇权主义和以儒家为正宗的意识形态体系,构成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结构的固有格局.  相似文献   

15.
各国民事诉讼模式之共同发展趋势:协同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珉  王竞 《理论建设》2008,(3):58-61
从世界各国民事诉讼法制的改革与发展实际来看,无论是采用当事人主义还是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国家,其民事诉讼都呈现出一种当事人与法院协同诉讼的发展趋势。我国的民事诉讼也应努力适应这个共同趋势。  相似文献   

16.
建立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必要性及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据开示是当事人主义诉讼程序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制度。我国刑事诉讼法修订后吸收了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合理因素 ,采用了抗辩式庭审模式 ,却没有相应的制度来保障诉讼公正和诉讼效率 ,因而建立刑事证据开示制度势在必行。建立刑事证据开示制度要了解其必要性、主体、范围、程序、效力及责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长征》1997,(6)
去年以来,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下滑,严重困扰和阻碍了我省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这一问题的出现,充分暴露了工业经济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的深层矛盾。有效遏制工业企业效益下滑势头,切实提高工业经济效益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而大力进行结构调整,则是当务之急。这里说的结构,不是指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而是工业经济结构。其中主要包括工业门类结构、组织结构、区域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等等。我省工业在上述结构上都存在不合理的问题。从门类结构上看,形成了以初级加工为主、偏重型的工…  相似文献   

18.
刑事古典学派有两种类型,即旧派相对主义和旧派绝对主义.前者可以贝卡利亚为代表,其功利主义的意志自由理论是建立在经验论基础之上的,在刑罚本质问题上达到了功利主义与报应刑主义的统一;后者可以黑格尔为代表,其意志自由理论则以唯理论为基础,将具有自我意识的成人的意志自由作为犯罪与责任能力的基础,没有割裂刑罚报应中的道德评价与法律评价.  相似文献   

19.
精英俘获与基层治理:基于我国中部某村的实证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祖佩  曹晋 《探索》2012,(5):187-192
后税费时期,以村干部为代表的体制性精英、以乡村混混为代表的社会精英以及以私营业主为代表的经济精英形成利益联盟,共同垄断资源下乡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村庄公共利益空间,形成固化的村庄权力结构。利益分配结构以及合法性排斥结构。文章借用发展社会学中的概念,将这种后税费时期基层治理生态称为"精英俘获",并试图放在后税费时期的基层治理机制中理解精英俘获得以出现的内在逻辑。精英俘获极大削弱了后税费时期资源下乡的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是刑事证据制度和刑事证明活动的重点。当事人行使诉权、律师行使代理诉讼权、法院行使审判权、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学者们研究与评判法院判决中对查明事实的认定,都离不开证明标准。我国目前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规范抽象,且缺乏科学性。因此,可以借鉴外国的立法经验,确立法律真实刑事诉讼证明标准,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刑事诉讼证明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