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5年以来,在一系列恐怖袭击之后,“伊斯兰恐惧症”在法国不断泛化、外溢,穆斯林群体和主流社会陷入双重困境。穆斯林群体生活更为艰难,对世俗社会的认同每况愈下;而法国政府在穆斯林问题上也面临两难境地。“恐伊症”或者说法国的穆斯林问题,反映和折射的是法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整体性问题和挑战,亟须整体性的认知和解决思路。本文认为,法国穆斯林移民群体人口的快速增长及其社会后果、移民融入模式的困境以及所谓两个“平行世界”的不平等,尤其是政治资源上的不平等,构成了法国“恐伊症”的重要根源。而化解现实存在的社会群体间政治经济差异及不平等,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富有希望的法国社会,才是解决法国穆斯林问题的正道。法国的“恐伊症”是欧洲穆斯林问题的一个缩影,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仅具有学理价值,更呈现出普遍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法国600万穆斯林中的大多数人在适应国家的世俗主义环境之时,依旧保持伊斯兰的传统色调,秉持温和与中道的伊斯兰价值观。法国穆斯林由于种族、语言、民族、地域等方面的差异而导致伊斯兰组织五花八门,呈现出分散化、多元化的态势,其中的"个人伊斯兰"和"穆斯林世俗主义运动"是法国穆斯林宗教实践中出现的独特的新思潮,这是启蒙主义和人权思想对生活在法国的穆斯林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穆斯林中只有少数极端主义分子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打着"伊斯兰旗号"制造令人发指的恐怖事件。虽然穆斯林完全融入法国社会的道路还很曲折、漫长,但法国伊斯兰既是世界伊斯兰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法兰西文化百花园里一朵奇葩的时代终会到来。  相似文献   

3.
法国历来是个开放国家,境内经常居留着大量的外国人。近几十年来,居留法国的外国人一般都超过三百万,占法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六以上,这还不包括驻法外交人员和国际组织的职员。为了自身的利益和安全,法国对外国人的管理是严格的,有关的  相似文献   

4.
外国人的选举权问题一直是法国社会中重要的政治与社会议题,近些年来支持与反对的舆论共存,其原因各有不同;随着欧洲一体化的逐步深入,尤其是欧盟相关法令的实施,外国人在法国的选举权从欧洲公民这一群体上实现了突破,由此也在政治实践中进一步区分了欧洲公民与第三国侨民两个群体,后者选举权的实现一直是一个未能在立法上得以推进的问题。综观法国在外国人选举权问题上的考量与实践,可以看出,其问题实质指向于民族国家的主权与政治民主,在当代,民族国家作为公民身份认同与权利诉求的核心框架是基本不变的。  相似文献   

5.
恐怖袭击近年来在法国接连发生,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恐慌情绪在法国社会蔓延,对本已脆弱的法国经济更是雪上加霜。这一系列的恐怖袭击经证实与法国本土极端穆斯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样的背景下,阿拉伯移民群体的生存现状值得我们剖析,思考。  相似文献   

6.
蓝寿荣  张薇 《法国研究》2004,(2):150-156
一、法国属人管辖权制度简介属人管辖权制度是以当事人的国籍为连接因素行使国际民事诉讼管辖权的制度。该制度渊源于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并为受该法典影响而形成民事立法的其他拉丁法系的国家所采纳。法国法律充斥着国家主权原则的思想,对本国国民的保护原则在其管辖权制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相对于确保管辖权的国际协调,法国的管辖权制度具有明显的绝对国家主权性质而不利于外国人。该法典第14条规定:“不居住于法国的外国人,曾在法国与法国人订立契约者,因此契约所生的债务的履行问题,得由法国法院受理;其曾在外国订约对法国人负有…  相似文献   

7.
郑若麟 《新民周刊》2012,(32):22-22
当法国民众欢呼金牌多多益善时,要是我告诉他们中国居然有人撰文认为"金牌越多越可耻",他们会不会当我是疯子?伦敦奥运为法国带来创纪录的11枚金牌,法兰西举国上下兴高采烈。总统奥朗德亲赴伦敦打气,贺电一封接一封,当然更少不了在爱丽舍宫大摆庆功宴。法国夺金的镜头反复转播、重播,连我这个外国人都情不自禁地跟着法国人一遍又一遍...  相似文献   

8.
法国穆兄组织最早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20年的发展,在1983年成立了统一的组织法国伊斯兰联盟UOIF,并在1989年的头巾事件中一跃而成为法国最具影响力的伊斯兰组织之一。UOIF一方面坚持穆兄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进行了意识形态的西方化重构,发展出了适应法国环境和法国穆斯林青年需要的话语和价值观。但它也面临着发展的困境,外部是由于其激进与温和的双重语言而不被法国主流社会所信任;在内部则一方面是由于对其传统价值观的偏离导致了核心支持者的离开,另一方面是其僵化保守的体制导致了青年成员在组织中的上升受阻。  相似文献   

9.
“共和同化原则”面临挑战——法国的移民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法国在历史上属于对外来移民开放的国家。法国人从大革命起便树立起这样一种理想观念:在统一和不可分割的共和国中,所有人都享有平等地位,国家对公民一视同仁。在这种观念指导下,法国把自己变成一个“大熔炉”,所有外来移民都应当放弃自己原来的语言、文化和宗教,接受共和国的同化,以便成为法国公民。这种“大一统”的共和同化政策在19世纪对来自欧洲诸国的移民颇为有效。但二战后的新移民多来自阿拉伯和非洲地区,且信仰穆斯林教,这便超越了法国“大熔炉”的同化能力。如今,移民问题已成为法国面临的重大挑战。法国的社会文化结构正在由共和“大一统”模式向多元文化社会模式演变。  相似文献   

10.
全世界穆斯林人口约7.54亿,绝大多数集中于西亚、南亚、东南亚与北非。有穆斯林团体的国家达120多个,其中35个国家的穆斯林在该国人口中占多数。28个国家(埃及、科威特、伊朗等)把伊斯兰教定为国教,其中一些国家(伊朗、毛里塔尼亚、巴基斯坦)的国名还含有“伊斯兰”的字样。 亚洲集中了5.1亿穆斯林,即占全世界穆斯林人中的67.7%(为亚洲人口的20.7%)。在亚洲穆  相似文献   

11.
阿尔及利亚经独立战争后,生活或出生在阿尔及利亚的一百万法国人,包括生活在此的欧洲人以及法籍阿尔及利亚本地人等,几乎被全部驱逐回法国,其中的大部分史称"黑脚"或阿尔及利亚法国人。本文就"黑脚"一词的词源、词义与文化内涵、法国法国人对黑脚们的看法以及黑脚被遣返并融入法国的过程进行分析,认为这一词汇在法国人看来是不包括犹太人和穆斯林的。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因种种主观和客观原因,"黑脚"一词也可指称部分上述两个族群的人;此外,对待阿尔及利亚这块殖民地的丢失,阿尔及利亚法国人(黑脚)和法国法国人虽然处境迥异,但立场一致(难以割舍),因为他们都是法国地中海梦想的支持者,黑脚更是这一梦想的先行者和实践者。  相似文献   

12.
菲律宾穆斯林具有特殊的部族集团属性,这是群体在形成过程中与外界各种势力互动的结果,也是其内部文化演化的产物.菲律宾穆斯林的这一属性决定了部族认同与伊斯兰认同交替主导群体意识,极大地影响了其与北方天主教徒的交往与互动模式,进而决定了连延多年的南部穆斯林反抗运动必将在分与合、离散与统一间徘徊.  相似文献   

13.
作为法国宪法原则的"世俗性"因为近年涉及穆斯林服饰的判例而受到限制宗教自由的指责。但这些指责背后存在着误解法国"世俗性"斗争面向、把"世俗性"等同于政教分离的问题。法国的"世俗性"原则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斗争性的原则,因此区别于英美及其他欧洲国家的政教关系模式。在"世俗性"形成的第三共和国时期,政府采取各种立法措施以降低天主教会的政治影响力,并在此基础上同时巩固了共和政权、保护了个人相对教会的自由。世俗原则列入宪法后,在法律实践中主要作为限制国家权力的规范,可在特殊场合,如学校,承认教师对学生服饰的管理权。从结果上看,确实是少数宗教的成员成为法律限制的对象。法国社会本身排斥宗教因素之表象、成为新国民认同的"世俗性"以及作为正式组织之教会的缺失才是令问题变得棘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时代东南亚穆斯林的特点是:传统的社会结构已出现巨大变化;穆斯林国家坚持世俗化的道路;宗教认同基础上的分离主义运动并不必然走向成功;区域一体化对穆斯林产生了重大影响.与此伴生的是:崛起的穆斯林中间阶层与庞大的贫困阶层并存;穆斯林国家的宗教与世俗之争错综复杂;穆斯林少数民族的抗争有深层的文化原因;区域化抑制了分离主义运动,但恐怖主义活动开始趋于全球化.不过,东南亚穆斯林主流的温和性质决定了本地区宗教宽容与民族融合的趋势是难于逆转的.  相似文献   

15.
从本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菲律宾南部就处于社会动荡之中,随着1972年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宣布实行“军法管制”,南部的动荡终于演变成为一场穆斯林武装集团与政府军的大规模武装冲突。在这场社会动荡和武装冲突中,菲律宾的穆斯林不仅组织起政治团体和武装部队,而且明确地提出了政治主张。穆斯林的武装斗争成为一场旷日持久的运动,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从社会结构变迁的角度分析泰国南部穆斯林分离主义运动产生的内在原因,并就泰南地区如何走出民族整合困境提出若干见解。泰南马来穆斯林社会的失衡状态表现为政治精英的缺失和伊斯兰教的政治化倾向。从表面上来看,泰国政府通过实施教育促进计划成功地实现了伊斯兰传统教育机构——波诺的现代转型,然而事实证明,教育改革政策并没有加强马来穆斯林的国家认同,而是导致了相反的结果。因此,泰国只有尊重马来穆斯林的文化传统,恢复马来穆斯林社会结构的内在平衡和提供多样化的制度选择,才有可能走出民族整合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九一一事件到如今的16年中,美国民主党与共和党在反恐战略、穆斯林移民政策,以及与伊斯兰世界的交往等一系列问题上的分歧越来越大。民主党与共和党业已严重的"极化"更因在穆斯林问题上的不同立场而恶化。两党在穆斯林政策上的分歧不仅在其各自政府任内有鲜明体现,而且在2016年的总统大选中也展现得淋漓尽致。由于遍布全球的利益,以及强大战略力量和全球干涉能力,美国对穆斯林的态度对其自身国际地位和对外关系都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中后期,俄国出现了以梅尔加尼、纳吉利和费兹汉尼等为代表的突厥语民族改革家,他们推动了俄国突厥穆斯林的民族自觉意识。在此背景下,迦斯普林斯基形成了自己对俄国突厥穆斯林社会的政治、宗教、民族、文化、教育等问题的新思想,并成为全俄突厥穆斯林运动的领导人。扎吉德运动和全俄穆斯林大会,是俄国突厥穆斯林运动的两个主要载体,但二者之间相对独立。1907年第一次俄国革命结束后,由于帝俄政府采取限制性政策,俄国突厥穆斯林运动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东南亚穆斯林具有双重的性格,此种民族性格以各种方式在本地区各国作用于伊斯兰民族主义。占人口多数的印尼穆斯林,其世俗性与宗教性共生的文化,形成了聚合型与离散型并存的民族主义。身处多元种族社会中的马来西亚穆斯林,其独尊本族与兼容他族的双重性格,塑造了文化与政治民族主义的不同面孔。作为少数民族的菲律宾穆斯林,其互为逆向的极端与妥协的反抗运动趋势,凸显了偏执与折衷的不同文化取向。将穆斯林内部水平方向的斗争和穆斯林与世俗国家之间垂直方向的斗争,置于民族文化与民族主义的关系之框架下进行阐释,可以加深对东南亚穆斯林本质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尽管世居穆斯林的人口比例相当高,尽管今日的车臣等穆斯林地区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俄罗斯人却很少提及伊斯兰教文明,在俄罗斯人的认知中缺少穆斯林的概念,穆斯林并没有很重要的地位,更没有成为文明冲突的一方。在俄罗斯学者的笔下,穆斯林只有“鞑靼人”、“山民”和“吉尔吉斯人”。在俄罗斯人的心目中,穆斯林文化是落后的,习俗是古旧的,是终将被东正教或工业文明取代的。这种对穆斯林认知中存在的缺陷也是俄罗斯棘手的民族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