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发展涵盖数量维、质量维、时间维的发展。从质量维来看,城市发展主要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环境、政治五个方面。以政府出台的政策为依据,我国城市发展历程可划分为规模扩张、优化调整、全面发展三个阶段,城市发展呈现出六大趋势特征。但是在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未来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应以科学城市发展观为指导,重视城市质量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成宗 《瞭望》1991,(4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政公用事业的发展大为加快。从设施规模看,80年代的建设成就相当于改革前30年建设成就的总和。市政公用事业的迅速发展,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为投资环境的改善和生产的发展,创造了基本物质条件,同时也为城市主导作用的进一步发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中国的大城市不能再大了 大城市还要不要扩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城市发展速度快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是世界各国城市化的普遍规律。我国把50万人以上定为大城市,100万人以上为特大城市,200万以上为超大城市,长期坚持的是控制大城市的发展、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方针。而实际情形是,原有大城市不论是城区面积还是人口规模,都在不停地膨胀。一些中小城市也有迈入大城市行列的趋势。 国民经济研究所经过对我国不同城市规模的实证分析发现:最有效率的城市是规模最大的城市,考虑到城市负的外部效果后,在我国,  相似文献   

4.
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北方规模最大的经济区域,加快这一区域的发展,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环渤海地区有其独特的发展潜力和优势,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这一区域的特点,我国将把其建设成为超大型都市圈、世界级制造基地、国际物流中心和高科技知识经济主导区域。为实现这一构想,制定一体化的发展规划,建设一体化的市场体系和交通体系,建立区域城市体系和区域性协调体系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5.
王凤梅 《学理论》2011,(27):59-60
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城市化的三种基本形式是:集中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化、旧地型城市化。在我国不同时期的不同地区,各种形式的城市化发挥着它们各自的作用。城市化进程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备受瞩目。在一定范围内,城市的发展成本与城市的规模成反比,但效益却与城市的规模呈正比。  相似文献   

6.
《求知》2017,(4)
<正>近年来,天津抢抓五大战略机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带动外来人口规模持续扩大,对改善全市人口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人口发展由规模调控为主转向规模与结构调控并重。考虑到人口政策的时滞  相似文献   

7.
一、国际竞争力形成原因的理论分析 本文主要借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来分析城市国际竞争力形成的原因。城市竞争力形成的三个重要来源是:比较优势、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在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是贸易的主要动因,规模经济是次要的独立动因;而在城市竞争力形成的原因中,相对于比较优势和内部规模经济来讲,外部规模经济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扩张与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二者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其中的内在逻辑如何?这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出重要的问题。通过对2001年至2011年全国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进行统计模型分析发现,由于城乡收入存在差距而向城市大量聚集的人口会导致城市土地扩张,人口集聚产生的规模经济驱动力拉动政府的投资偏向于生产力要素和经济要素更为集中的城市,进一步形成城市土地的扩张。为缓解二者的矛盾,我国城乡地区需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农村自主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形成城乡互动的新局面,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已转向城市。那么城市的现状如何呢?这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解放初的一九四九年,全国城市仅一百四十个,城镇人口为五千六百万。而现在,全国设市的城市已达三百二十二个,县级和县以下小城镇三千多个,城镇总人口约一亿五千万(不包括台湾省)。在“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指引下,一个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辐射力的现代化城市建设格局,正在神州大地展现。但是,我们的城市建设仍然是比较落后的,交通电讯、公共设施、住  相似文献   

10.
青岛是我国著名的外贸港口、海洋科研和风景旅游城市。青岛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国务院确定的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中心城市。全市现辖七个区和五个县级市,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总人口700万人,其中市区1102平方公里,人口229万人。青岛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工业基础比较雄厚,拥有海尔、海信、澳柯玛、青啤、双星等全国著名的大企业,第三产业发展较快,综合经济实  相似文献   

11.
《求知》2014,(2)
<正>一、天津市轨道交通规划情况天津市作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正在努力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大都市、我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经过连续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天津的城市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随着中心城市各组团间、外围新城与中心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天津市将建立遍及各重要城镇,布局均衡、层次明确、功能完善、规模合理的轨道交通网络,构筑以中心城区及滨海新区核心区为中心  相似文献   

12.
正正在成为影响全球发展的新力量普华永道的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共享经济的市场规模已位居各行业经济第五名,约150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至3350亿美元。共享经济正在成为影响全球发展的互联网新力量。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共享经济却陷入管理制度困境。上海试水专车合法化、互联网预约租车办法的出台,都是在尝试以新的管理  相似文献   

13.
发展规模经济与产业组织结构合理化王云川企业规模不经济,在我国主要表现为企业规模过小。它对我国经济生活的消极影响,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企业形成效益损失.小规模企业因资金有限,一般都建立在低技术的基础上,使用较多的劳动和相对比较落后的设备.相对...  相似文献   

14.
公园城市是城市发展到新的阶段提出的新模式,它吸收了以往生态城市、山水城市、园林城市建设的思想及理论精华,如何建设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极其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成都市在进行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五大发展理念",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把城市的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张楠  刘慧 《理论探讨》2022,(1):152-158
海洋时代世界各国间经贸往来以海洋航线为主要通道,内陆城市由于不具备天然海港条件,在国际物流及货物贸易方面显得力不从心。21世纪以来,世界科技迭代加速,经济发展变数陡增,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暴发使这种变数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更加凸显。我国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是应对全球经济外部冲击的破题之道,也是破解海洋时代贸易理念禁锢实施内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项与时代要求。当下,城市化发展模式、城市产业生态、陆港物流体系等诸多方面存在的双循环机制不畅问题掣肘着我国内陆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在"有限全球化"时代,应推动城市更新撬动内需空间,提升内陆城市内循环规模与质量;调整产业生态拓展产业空间,提升内陆城市双循环广度与深度;共建泛欧泛亚陆港枢纽,构筑内陆城市外循环新高地。  相似文献   

16.
伴随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发展,城市发展由竞争走向合作将成为新常态。面对影响区域合作的因素和障碍,我国区域一体化发展应以城市合作为突破口,尤其要关注地级以上城市为主体的合作。  相似文献   

17.
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 ,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 ,必须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大中城市的发展要以现有条件较好的城市 (城市群 )为基础 ,突出重点 ,努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都市集聚区。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在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还具有很大潜力 ,要立足于地方的经济特色 ,发展特色城镇。小城镇建设要有一定的规模 ,并保持适度的弹性。  相似文献   

18.
煤炭资源型城市曾是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中坚力量.煤炭资源型城市是伴随着煤炭资源开发、主要围绕矿区经济的发展而壮大起来的.日前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受到了理论界和决策圈的高度重视.在发展煤炭产业的同时,以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寻找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人口流动的数量逐年增加,流动人口的规模持续扩大。在此过程中,人口流动的形态在发生深刻改变,对国家战略规划、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了严峻挑战。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有效引导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参与。为此,需要改革不合时宜的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体制,将流动人口纳入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逐步实现对城市流动人口的规范化的管理和均等化的服务。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把推动我国文化产业成为经济支柱性产业提到了国家战略的历史新高度,可以预见,未来五年,文化产业的发展将迎来新机遇. 按照国际化城市的标准,缺少文化的城市成不了国际化城市.为此,本调研小组通过对上海文化产业的现状了解、问题透视、系统思考,提出推进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